隆福寺位於饒平縣海山鎮石頭村和上港村交界處,據地方誌記載,該寺創自晉朝(分為西晉和東晉,265—420年),為志書所載潮汕最早創建之寺庵。隆福寺處於古稱“蓬萊”之海山島,宋代有僧把香火傳至附近隔海(現已陸路相通)的古稱“瀛州”之汫洲鎮永福寺,故兩寺被稱為“瀛蓬雙福寺”。
饒平第一大寺
隆福寺坐西向東,總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由於居於偏僻處,所知者並不太多。寺的門口,是一片極空闊的平地,遠處可望見群山排列。
現在所看到的隆福寺,是近年興建的。整座寺院富麗堂皇,一片祥和。隆福寺外門,有原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居士所寫的“隆福寺”,匾額為黑體,豎體金字楷書。門口有一副對聯:隆運昌明,福田廣種。
隆福寺外門一側,有一口6角井,另一側是一座小廟。有意思的是,雖然廟的前面對聯寫有“伽藍”字樣,廟中卻安放了一尊“土地爺”神像。
外門內有長滿根鬚的古榕,古榕下有芳名亭,建於1989年。據亭中《隆福寺重修碑記》載:原先寺出現於晉時,曾為三廳六房九天井格局;1986年由釋光輝、釋定因法師等募捐,全面進行修建。
遺存石碑載,南宋淳佑年間(1241—1252)由僧釋開一倡儀,黃隆村劉氏始祖致政公捐地,在已圮寺址上擴建。當時,在清基挖土時掘出晉時山門石匾“隆福寺”3個大字,蒼勁雄渾,據傳是晉代書聖王羲之的筆跡。同時出土者,還有石刻門柱上聯“海山名勝今猶古”,但因尋掘不到下聯石柱,只好請當地秀才撰寫“隆福寺門舊轉新”,配對工整。清乾隆庚午年(1750)季春,釋淨輝募化重修隆福寺。
清代《潮州府志》也載:“隆福寺在信寧都黃芒山,晉時建”,宋、明兩次重修,後廢。清乾隆十五年(1750)季春又重建。
佛道互滲的見證
現在看到的隆福寺,主寺包括三廳大院九天井;後座為兩層大廳八房藏經樓。整座寺院雕樑畫棟,凌角飛簷。
隆福寺主寺大門口,是一石刻匾額,上書“隆福寺”3個青色行書字,匾額上,有“大清乾隆庚午年季春吉旦建”的字樣。主寺大門牆上,另有碑文,表明隆福寺是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文立於1988年。
主寺前廳,即是天王殿,進內山門就可見之,據稱原兩旁有高大的四尊金剛。但筆者所見,只有兩尊坐下的金剛,與一般寺院並不一樣。天王殿與中廳之間的天井正中央,有雙疊四垂式蓋頂,似倒復之舟,俗稱“倒蓋船”。天王殿兩側小天井,有壁畫,分繪龍、虎,但壁畫已經十分模糊。天王殿內,還有佛鐘一口,上書“玄天命令今奏凱,三生古寺永難忘”。
中廳分兩部分,前部供奉奉玄天上帝塑像,後部供奉韋陀菩薩塑像。一般中國寺院的山門之後,所見即為彌勒佛坐像(有時是觀音像),後面才是韋陀菩薩。玄天上帝屬於民間道教系統的信仰,就在玄天上帝像上面,高懸有“玄武殿”的黑底金字匾額。玄天上帝、真武大帝、北帝君應為同一神,位居北方,色尚黑,掌征伐,在民間道教中地位極高,在此卻代替了佛像,立於佛寺極顯眼處。
中廳之中壁角,有史料價值的是乾隆五十一年(1750)端月,由日住持僧淨輝立之碑文。碑文講述了“致政劉公捐寺地、舍糧業成茲福宇”、之後“劉氏裔孫太學生成美公偕孺人順明朱氏發心,舍田地一畝八分以助、齋糧並白金十兩以為修寺之費”,寺僧感劉氏恩德,並因此在寺中設立劉氏牌位的基本情況。
後廳也就是大雄寶殿,是宮殿式建築,精工雕飾,翹角飛簷,氣勢壯觀。脊頂嵌瓷“雙龍朝火寶”,是饒平縣老工藝師蔡佳餘妙作。正殿與走廊間是彩色雕欄,殿前有精美的窗扇,雕有竹蘭梅菊之類,均是潮州木雕風格。殿前還有一副對聯“禪心集苦寺,烏影渡寒塘”,讀來意境深遠。大雄寶殿寬約15步,深約10步,殿中三世佛和十八羅漢均塑金身。
藏經樓位於大殿之後,地勢較高,花木婆娑,清幽雅緻。藏經樓下層,闢為客堂之所。頗有意思的是,在客堂之正中,供奉有關武帝的塑像,關帝為本地民眾深為信仰,香火極盛,但不屬於佛教系統。
隆福寺主寺兩側,是兩排廳堂。包括地藏閣、觀音廳、功德堂、劉氏祖堂、祖堂和齋堂。較有特色部分依次如下:
觀音廳中,壁角有一碑文,碑文比較模糊,上面有“科甲貢監生員及現科應試之人”之類字樣,並列出重修隆福寺捐資者名錄,此碑文估計是清代所立。
祖堂中,有不少牌位,供奉“西天東土歷化祖師之蓮位”,包括了“重興本寺歷代先祖之蓮位”、“本寺開山祖開一和尚蓮位”、“重興本寺住持新曦大師蓮位”、“重興本寺化空老和尚蓮位”、“光孝寺監院新成大師蓮位”、“開元寺方丈精光和尚蓮位”,等等。從牌位之上的“臨濟正宗”看來,本寺為禪宗分支臨濟宗系統。新成大師、精光和尚是本地佛教較為影響人物,其蓮位設在此,足證隆福寺之地位。
劉氏祖堂之中,供奉劉氏牌位。牌位上書“大宋開基檀越、考朝奉大夫致政劉公、妣福泉彭城宜人傅氏神位”,神位的兩側,還有對聯“託跡海濱抱忠志,寄情物外懷仁心”。檀越是民間佛教信徒,此種專設地方祖堂立於寺中顯眼處的情景,為一般寺院所罕見。
古寺價值何在
筆者以為,隆福寺的價值,遠超過一般潮汕的觀寺,其依據在於:
首先,古寺之中,保存了大量的碑刻和書法作品,頗具文物價值。廟中趙樸初、秦萼生等書法名人的匾額、楹聯、刻石之類作品也在所不少。隆福寺建築精美,佈局嚴整,規模超過潮汕一般寺院。
其次,隆福寺是潮汕地區有資料記載出現最早的寺院。隆福寺溯自晉代,足證潮汕地區佛教史源遠流長。隆福寺的興廢,可和本地佛教的興衰相對照。
再次,雖然隆福寺屬於佛教系統,但寺中出現的玄天上帝實屬道教所有,此種佛道合一的信仰方式,在潮汕地區較為獨特,也表明了佛道信仰的界限並不嚴格、還有地方佛道的互相滲透。寺門口的土地神、藏經閣下層的關帝廟,都可以證明潮汕地區佛道相互交融的有趣情景。
最後,隆福寺中,較有價值的是劉氏祖堂。立祖堂於名寺中顯眼位置,自成風格,異於傳統中國佛寺。由此可以驗證潮汕地方民眾對於佛教的影響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