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絲綢之路是張騫出使自西安起途經甘肅至新疆連接地中海各國到達中亞西亞等地,全長6440公里的貿易之路,是中國漢代時期重要的對外窗口。

自漢朝建立以來,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族就不斷襲擾大漢王朝。公元前二世紀左右,匈奴人趕走了原本居住在甘肅西部河西走廊一帶的月氏部落,佔領了河西走廊。

絲綢之路地理示意圖

河西走廊位於甘肅省西部,東西長約1200多公里,南邊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祁連山脈,北為開闊的內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就位於祁連山和內蒙古高原之間,形似走廊,又因地處黃河以西,因此得名河西走廊,是連接中原和西域的交通要塞。這樣以來,大漢王朝的北部和西部都是匈奴人的領地,他們常常襲擾大漢的邊境,奴掠漢民,搶奪牛羊財富,這使大漢的幾任君主很是頭疼。

公元前一四一年三月九日,四十八歲漢景帝劉啟在未央宮中因病去世。16歲的劉徹繼承父之王位。大漢在歷經六位帝王的經營之後,國庫充盈、百姓安居樂業,實力大為增強。但是,外交和軍事的孱弱,成為了這位年輕君王的心病。

在漢武帝劉徹即位不久後,一直積極備戰,隨時找準時機和匈奴開戰。從偶爾俘虜的一個匈奴口中得知,當時匈奴人攻佔河西走廊後,老上單于殺死了月氏部落的首領,並將其頭顱砍了下來,作為酒器以示炫耀。

月氏部落本想為首領報仇,但卻因沒有實力而繼續遷徙到更西邊的“西域”地區。劉徹認為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可以聯合月氏部落前後夾擊匈奴。

而漢武帝身邊的大臣對西域的情況一無所知,他們只知道度過黃河就會有一條通往西域的狹長通道。

於是攻打匈奴的計劃在漢武帝心裡油然而生。漢武帝下令在全國尋找可以去往西域的使者。不久,就在今天的漢中城固縣找到了年僅27歲的張騫。張騫覺得這是一件建功立業的好事,也是一件影響漢王朝的大事。漢武帝非常高興,親自為張騫送行,還讓已經歸順大漢的匈奴人“堂邑父”作為張騫使團的嚮導。

公元前139年,張騫和他的使團踏上了前往西域的道路,渡過黃河從祁連山南部的扁都口進入河西。張騫一行在行至河西走廊腹地時,遇到了匈奴人的騎兵隊,匈奴騎兵將張騫一行全部抓獲。匈奴的“右部諸王”將張騫等人押送到匈奴“王庭”(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附近),在王庭張騫見到了匈奴族的最高首領“軍臣單于”。軍臣單于通過了解得知了張騫去往西域的意圖後,就極力地拉攏張騫,打消其出使月氏的念頭,還為他迎娶了一位匈奴族的妻子,但是張騫始終沒有忘記漢武帝交給自己的使命。

轉眼間,張騫已經在匈奴部落生活了十年,十年間的見聞讓張騫充分地瞭解了西域。一天,張騫趁匈奴不備帶著隨從堂邑父逃出了匈奴領地(期間曾出逃幾次均未遂,被抓回來嚴加看管)。逃出後的張騫,並沒有選擇直接回到長安,而是繼續尋找月氏部落的下落。此時的月氏在經過長期遷徙後,被分為了兩個部分,大部分月氏人繼續往西經過大苑國來到阿姆河流域一帶,稱之為大月氏;還有一部分留在了祁連山西部和羌人混居,被稱之為小月氏。

張騫的再得知這一消息後,決定繼續向西尋找“大月氏”的下落。進入西域後道路複雜路途坎坷,張騫和堂邑父越過茫茫大漠,經過康居、大宛等國,翻過了帕米爾高原,九死一生,終於來到了大月氏的駐地。

當大月氏的首領見到這位來自於東方的漢人後十分驚訝,對張騫盛情款待,但是對漢武帝提議的夾擊匈奴卻沒有興趣。大月氏的首領告訴張騫,這裡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百姓安居樂業,月氏人已經從遊牧民族逐漸轉向農耕民族,無心東歸。張騫在大月氏停留了一年多時間,曾多次勸說月氏國王,月氏國王都沒有給張騫明確的答覆,心灰意冷的張騫只好返回長安。

為了避開匈奴,張騫決定走青海的羌族區,但是此時的羌族區也被匈奴人所佔領,張騫在行至匈奴領地後再次淪為了匈奴的俘虜。張騫覺得自己這次必死無疑。幸運的是,公元前一二七年,匈奴族首領軍臣單于去世,張騫趁亂逃出,一路向東回到了長安。

張騫這回從西域回來時,帶回來的西域地圖和大漢百姓從未見過的農作物種子以及在西域的見聞,深深震撼著這個王朝的每一根神經。張騫把這些信息彙報給了漢武帝,漢武帝十分滿意,隨即決定攻打匈奴,打通河西走廊迫在眉睫。

公元前121年,大漢名將霍去病趕走了長期佔領河西走廊上的匈奴人,收復河西之地,使河西正式納入大漢的版圖。為了加強河西的管理,最早設立酒泉郡,武威郡。公元前111設立張掖郡,公元前88年設立敦煌郡。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河西四郡”。河西走廊的打通,連通了中原與西域的貿易往來。

公元前119年張騫再次率領三百多隨從,攜帶大量金幣、絲帛等財物和牛羊萬頭,第二次踏上西行之路。此行的目的,一是和烏孫國聯合夾擊匈奴,消滅匈奴的右側軍事力量;二是宣揚國威,勸說西域各國與漢帝國聯合,使之成為漢王朝的附屬國。

張騫到達烏孫時,烏孫爆發了內亂,沒有達到勸說烏孫夾擊匈奴的目的。不過,張騫的副使們又分別訪問了中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擴大了大漢王朝的影響力,增強各國之間的關係。

四年後,即公元前115年,張騫一行返回長安。回到長安後張騫被漢武帝封為“博望侯”,意為“廣博瞻望”。一年後張騫在長安去世。這位偉大的外交家雖已辭世,但是這條由他走過的“絲綢之路”仍在繼續。我們繼承了張騫的遺志,繼續開拓這條偉大的絲路。

600年後海上絲路開通,元代草原絲路開通,這就有力地證明了我們的祖先在絲路的開拓上面從未停止過,這不僅是張騫本人的功勞,更是古代勞動人民勇於開拓的智慧體現。

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張騫“鑿空西域”,鑿是代指開鑿,意為速度緩慢,說明張騫出使得不易。公元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根據自己在中國的見聞創作了一本名為《中國》的書,這是“絲綢之路”概念的首次提出。

漢宣帝時期(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取得了對匈奴的最終勝利,開設西域都護府,新疆地區從此變為中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疆少數民族與漢族文化交流進入了繁榮階段。

公元前2年,西域大月氏使臣伊存在長安城向中國弟子口授《浮屠經》,佛教從此正式傳入中國。

公元16年,西域多國與王莽政權斷交,絲綢之路被迫中斷。

東漢時期(公元73年),決心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隨大將軍竇固北擊匈奴,重新打通了斷交58年的絲綢之路,被封為“西域都護”班固在西域經略30餘年,進一步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繫。

公元97年班固派副使出使大秦(古代對羅馬帝國的稱呼),絲綢之路延伸至條支海(現波斯灣),從東亞延伸至西亞,超越之前衰敗的絲綢之路。

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條地理貿易大通道被劃分為三條:西南絲綢之路、西北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北魏文成帝把斷絕已久的絲綢之路通過與波斯的交流再次連接,從此波斯玻璃器皿流入中國。

隋朝結束了南北分裂的格局,國家再次實現一統,絲綢之路貿易文化交流繼續加深。唐代是絲綢之路最繁盛的時期,各種宗教隨之流入中國。唐初東羅馬的景教,唐中期波斯傳入的序教又叫拜火教,唐代受絲綢之路影響帶入中國的所有物品名詞都加以“胡”字,例如:胡蘿蔔、胡琴、胡椒等。

據不完全統計唐朝曾與三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相互交流建立聯繫,自安史之亂後絲綢之路逐漸走向下坡路。宋元時期中國版圖逐漸縮小,海上絲綢之路繁盛,陸上絲綢之路逐漸被取代,元代的絲路是以宗教為主,側面體現絲綢之路的衰敗。

明清時期中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自宋代起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促使了中國造船技藝的提升,陸上絲路走進了尾聲。

走入新時代,“一帶一路”再次吹響了中華民族崛起的號角,這條擔負著世界和平、政治經略、文化交融和貿易繁榮的黃金通道再一次煥發出勃勃生機。

單于:單于是匈奴人對他們部落聯盟首領的專稱。意為廣大之貌。

13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關羽周瑜死時都是將星隕落,為何甘寧死時,卻數百烏鴉圍繞其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