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公作為初唐時期,號稱半仙之體的唐朝三朝元老,為李世江山的大唐盛世曾經立下過汗馬功勞。
徐茂公之所以被認為是半仙之體的主要原因,在於他是隋末唐初,不可多得的全能複合型的人才。之所以說他是複合型人才,主要是說徐茂公不僅是有名的謀士,還有精湛的醫術,最為難得的是他不僅謀略過人,妙手回春,還有一身的好功夫。
在《隋唐演義》中只是把徐茂公作為謀士去描寫,實際上真正的徐茂公是會功夫的。他一生跌宕起伏、幾經生死,作為在唐朝的三代君主中游刃有餘地行走於刀尖之上的宮廷高官,憑藉的是自己謀略的智商 ,還有過人的情商,再就是他一身的功夫。
徐茂公原名徐世績,字懋功,後人直接稱之為徐茂公,又稱李世績,李績。徐茂公也是幾次改名,徐茂公出身於富足的家庭,但是不喜歡學習,喜歡舞刀弄棒。
但是生於亂世之中的徐茂公有著過人的智商,加上自己的武術根基,讓他在年少時就混得風生水起。
十七歲就投奔了打家劫舍的瓦崗軍翟讓軍,並在軍中屢次貢獻自己的奇謀能力,讓瓦崗軍快速地崛起,成為了一支非常有知名度的劫匪。
隨著隊伍的不斷擴大,徐茂公慢慢的發現翟讓的劣勢,他沒有什麼建功立業的長遠目標,只是想安安穩穩的當個山大王,徐茂公看來,這樣下去義軍很快就會陷入農民起義的歷史結局。
然而,這個時候蒲山公李密在反叛亂中戰敗,敗走途中被徐茂公勸到翟讓出首領的位置,讓李密擔任。徐茂公果然沒有看走眼,李密當上首領後,自立為魏公。
並在對王世充的作戰中,採納了徐茂公誘敵深入逐個殲滅的戰術,打敗王世充。自此戰勝利後,李密多疑的心理不斷地開始擴大,對翟讓和謀士徐茂公起了殺心。
隨著瓦崗軍的不斷擴張和拓展,已經成立傭兵數十萬的一支不可小覷的軍事力量。這個時候李密開始對沒有野心的翟讓和天賦異稟的徐茂公起了戒心,玩了一出鴻門宴,殺死了確實沒有野心的翟讓。
將要亂刀砍死徐茂公的時候,眾將領冒死力保徐茂公,這樣徐茂公才免遭毒手,撿回了一條命。
自此後,徐茂公依然效力於李密,並且在此後的數次作戰中,在數次高光的表現後,被越王楊侗看中,開始跟隨大隋朝第三代皇帝的作戰。
此時,已經弒君的宇文化及也開始攻打越王楊侗,不得已之下,同瓦崗軍義和,給了李密一大堆的頭銜,讓其率領數十萬大軍攻打宇文化及。這仗贏得很是艱難,堪稱兩敗俱傷。
此戰之後,瓦崗軍精銳基本被消耗殆盡,這個時候王世充來了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好戲,趁機獨攬大權。
此時還下令召見李密,李密心高氣傲,多次打敗王世充,哪裡肯拜在他的手下為臣。王世充在幾次進攻李密之後,果不其然地和以前一個樣,敗下陣來,然而被勝利衝昏頭腦的瓦崗軍,竟然天天慶祝勝利,崗哨都不安排了。
紀律的鬆弛,讓瓦崗軍從一支戰神級別的起義軍,瞬間成了一群草莽,加上瓦崗軍元氣大傷。
王世充瞅準時機,大舉進攻瓦崗總壇,大白李密,李密敗走瓦崗,投靠唐王李淵,後起謀反李淵之兵被殺。
在冷兵器時代,過硬的軍事才能需要建立在綜合素質之上,隋朝末年兵荒馬亂之際,世人的尚武精神佔據了上風。
因此,這個時候出現的武將非常的多,以致於後來的學者給隋唐時期出現的武將排上了十八個人,稱十八條好漢,第一條李元霸,以及被第一條好漢劈成兩半的第二條好漢宇文化及,還有瓦崗軍中排名第十八的單雄信。
單雄信的功夫非常厲害,在李密擺出鴻門宴,砍殺翟讓和徐茂公的時候,徐茂公靠眾人的幫助躲過一劫。
這一點也是充分的說明,徐茂公不僅僅是一名謀士這麼簡單,其功夫雖然沒有被後來的學者排入十八條好漢之中,但是他的功夫和軍事才能在歸順唐王李淵之後,大放異彩。
在歸順李淵後,被安排在了李世民手下,先後滅掉宋金剛、鄭、王世充軍,為平定南方立下了汗馬功勞。
其功勳直接匹敵唐名將李靖,其最為高光的時刻還是他歷經唐王李淵、李世民和李治三代為臣,到最後的武則天時代,充分展示了其過人的才能。
也正是如此,徐茂公對自己後人的家教也是非常的嚴格。在他看來想要守住自己一生打拼出來的基業,必須立好祖訓家教。
徐敬業是徐茂公的孫子,襲爵英國公,同樣是一個文武全才。但是,徐敬業出生於和平年代,不像他的爺爺生於亂世,建功立業的機會非常的多。
如果李唐的江山一直穩固下去,徐敬業可能真的沒有什麼機會去施展自己的拳腳和智商。然而,唐高宗李治駕崩之後,武則天篡權號令天下,這讓徐敬業按耐不住了。
其實,這個時候起兵造反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李世江山被武則天篡權,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徐敬業也是瞅準了這個時機。
經過一頓猛如虎的操作之後,十來天的功夫迅速地聚集了十多萬大軍,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為其親自書寫了討伐武則天的文書。
以恢復李唐江山為藉口開始了軍事集結和進攻,這一操作一下子嚇壞了武則天,抓緊召集了三十萬大軍討伐徐敬業。
這個時候徐敬業手下也是有著很多的高手,比如他手下的謀士魏思溫就曾建議他放棄四面出擊的戰略,直接直搗黃龍,進攻長安,這樣天下群雄集體呼應,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結果徐敬業沒有采納,最後被剿滅。
徐茂公其實在徐茂公在臨終之前就曾經預言,自己後人一旦出現天賦異稟的高人,必定會造反被殺。
徐茂公深知自己的孫子骨子裡的不安分,要求後人,要居安思危,謹慎行事,保證家族基業百年地位,但是還是在第三代上栽了大跟頭。
本來英國公徐敬業作為襲爵的王族,本是不必要再去圖什麼千秋霸業的。然而,他因為犯錯和自己的弟弟一併被貶職,再加上有過人的能力,因此走上了造反被殺之路。所以說徐茂公在臨終前:若我後代出“高人”一定要殺,不然必造反,結果竟靈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