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皇帝時期的奪嫡戰爭堪稱是清朝之最,康熙為此事煩憂至死,最後在九子奪嫡的漩渦中含恨西去。
在康熙駕崩前,曾點名賜死1個男人,想讓他為自己陪葬,扭轉混亂的局勢。
可惜棋差一招,康熙沒能如願,而雍正直到繼位後,才明白父親智慧。
遺詔賜死
京城風雲變幻,頭頂的太陽離日落用不了多久了。
康熙臥病將死時,召隆科多到暢春園窮廬寢宮,命張廷玉向他宣讀了一道遺詔:“查隆科多黨附皇阿哥,亂民害政,著即賜死,欽此。”
簡短的遺詔,是康熙死前在“九子奪嫡”中最後一步險棋。
唯有乾淨利落的賜死,才能快速解決政治內患。
康熙在死前,已處理了不少像隆科多這樣“能幹忠心”的人,毫無緣由也毫無下文,沒人知道是為何。
隆科多聽到此旨後自當又驚又怕,他一直以為自己與康熙的關係比他父親還要緊密,沒料得結局要比父親更悽慘。
隆科多父親佟國維本是康熙舅舅,康熙對他十分尊重,所以滿朝皆稱佟國維為“國舅”。
而他姑姑是康熙的生母佟佳氏,他的姐姐妹妹是康熙的皇后和皇貴妃,一家老小都是皇親國戚。
有這樣好的背景,隆科多無需多做什麼,就在宮中平步青雲。
年輕時,他是康熙的一等侍衛,深得康熙信任,兩人格外友好。
此後,隆科多官途步步高昇,歷任步軍統領、理藩院尚書等要職,其政治影響力不可小窺。
在康熙給他的硃批和諭旨中,常常不厭其煩地述及自己的飲食起居、身體狀況,語氣親切,宛如家人,是其他人難享有的親密。
隆科多能得此殊榮,卻並非全靠他的家世,這從他兄弟及父親的下場就能明白。
他的兩位兄長鄂倫岱被處死、法海被革職,父親佟國維更是病死家中鬱郁不得康熙原諒,可見家世並非萬金油。
隆科多是佟家路走得最遠的一位,因為他做到了幾個兄弟和父親都沒做到的,先君臣後親屬。
他與其父兄長輩迥異的性格,讓他不愛剛正耿直,更愛圓滑世故,在“九子奪嫡”的戲碼笑到最後,片葉不沾身。
其父親佟國維因擁護八皇子黨,惹得康熙震怒後,本也支持皇八子胤禩的隆科多立刻改了主張,成了“中立”黨,討得康熙的聖心。
可最終因為這奪嫡鬧劇,康熙與他也生出間隙,在臨終下了賜死遺詔,號稱“佟半朝”的佟家就這樣成了奪嫡之戰的犧牲品。
兩人的間隙源於隆科多當時的表面“中立”,一廢太子時,佟家被牽連其中,隆科多父親兄弟都被懲罰。
隆科多知道,康熙對結黨營私以及攀附皇子的事極為痛恨。
所以此後行事十分謹慎,因為“中立”黨,得康熙信任,在康熙五十年被封步軍統領。
手握兵權的隆科多在地位上有了上升,他在暗中觀察最有可能獲得皇位的皇子後,選擇了四皇子胤禛,與他偷偷接觸結盟。
對此康熙早有預感,曾數次告誡隆科多:“此職得好名難,得壞名容易。即兄弟子侄家人之言斷不可聽信。”
但隆科多還是辜負了他的信任。
這些威脅了康熙集權的人,不論家世功勳,無一不下場悽慘,就如隆科多的哥哥與父親一般。
與皇子結黨這正是康熙碰不得的底線,而表裡不一的隆科多不僅觸碰了,還欺騙了康熙。
康熙當時已經將死,沒有心力在做別的打算。
將隆科多賜死,是為了防止這個握有重兵和權力的人,攪亂愛新覺羅家的皇位繼承。
但康熙顯然思慮得更多一些,隆科多雖有二心,但他手中握有人、兵、權。
他的力量足以平息所有暗潮,是否再信任他一次,成了一招險棋。
錯誤轉折
康熙與隆科多是表親,他曾備受康熙信任,在康熙離京期間作為康熙的耳目,為他監視京師內外以及王公大臣的種種動向。
這一次,康熙也想用他。
但隆科多是不能信任的人,所以這個賜死詔書並非結局,而是威脅,因為還有另一遺詔在等著他:
“隆科多聽旨:隆科多著以原品進太子太保,領侍衛內大臣,上書房大臣,仍領京師步軍統領之職。欽此——康熙六十年十月初三。”
康熙的用意就是威逼利誘,讓隆科多能擦亮眼,將他選取的繼位人送上皇位。
若不這麼做,就在新君繼位時讓他人頭落地。
是罪是賞,隆科多自然分得清,但就在康熙嚥氣後,他卻立刻“背叛”了康熙。
隆科多不顧康熙的遺願,靠武力將四皇子胤禛推為繼位人,並在雍正繼位後大肆結黨營私,將康熙諄諄囑咐與信任忘在腦後。
隆科多宣佈遺詔後,第一件事是將其他的皇子控制住,用武力鎮壓群臣。
這一行為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隆科多信守康熙的遺願,不願讓他剛死後皇子們就自相殘殺兵戎相見。
二是隆科多背叛了康熙,修改遺詔推自己支持的皇子登位,用武力防止節外生枝。
不論是哪一種,除了隆科多和康熙本人外,都無法知道原因。
但無論哪一種,他都成了雍正的功臣,這正是其目的,隆科多自始至終都沒想當骨鯁之臣,他要做坐收漁利的人。
隆科多早已拋卻什麼忠貞奉軍的道理,兄父的慘狀是隆科多不想要的。
所以之前此人用盡心機坐上步軍統領、理藩院尚書的位置,就是為了能把路走長。
早在康熙二十七年,隆科多任鑾儀使兼正藍旗蒙古副都統時,他的才能政績就變得十分平庸,還因為所屬人員違法妄行被康熙批“不實心辦事”。
當自己開始走下坡路不得康熙重用後,隆科多就將主意打到了雍正身上,兩人私下會面一拍即合。
如今他願望達成,雍正剛繼位,就命隆科多“襲佟國維一等公爵”,並稱隆科多為舅舅令其“輔政”。
康熙已死、自己又是新帝的功臣,隆科多的狐狸尾巴終於大搖大擺地露了出來,一掃之前卑躬模樣。
在雍正繼位開始的兩年,隆科多拿了大把賞賜。
同時,他也回報給雍正一個“安穩”的內庭,但佟家的弊病到底也在他身上顯現,他忘了君臣尊卑。
隆科多仗著自己是知曉康熙遺詔的唯一大臣,又是雍正登基的“功臣”,肆無忌憚地抬高了自己的位分,誤以為可以高枕無憂的和雍正等價交易。
但其實清朝的皇帝一脈相承,各個對奪權擅權的事恨之入骨。
雍正二年,精明如隆科多,察覺出了雍正對自己的敵意,便主動提出辭去步軍統領,以為交出兵權便可以避免猜忌。
這本是個好舉措,但隆科多到底觸了逆鱗,像“戲耍”康熙一樣“戲耍”了雍正。
交出兵權後,隆科多私下我行我素為自己包攬權勢,且較之前更為嚴重。
隆科多之死
雍正終於明白了康熙當年為何對佟家父子痛下殺手,又為何死前要威脅隆科多。
因為此人從未老實地做個臣子,佟家雖忠心,但絕不是願意臣服愛新覺羅之下的忠心。
隆科多不僅在吏部專斷銓選,形成黨派,還與皇帝的重臣戴鐸、年羹堯,允禩的黨羽阿爾松阿、蘇努等相互勾結,朋黨眾多。
雍正曾對隆科多警告多次,在雍正三年五月二十二日,就以隆科多、年羹堯罪行曉示群臣,命其黨羽宜急解散,諭大學士、九卿等。
將其罪行公佈並命令解散朋黨,是雍正肅清的決心,也是隆科多最後一次機會。
此次罪行曉示後,隆科多本應循規蹈矩,杜絕結黨行為。
但他卻不知悔改,與之反其道而行,致使他們君臣二人的關係急轉直下。
雍正三年六月,年羹堯妄參金南瑛一案,隆科多庇護年羹堯從中干擾審查被雍正怒斥,且革去太保職位。
此時隆科多才認識到什麼叫“君是君,臣是臣”,縱使他手段了得,也沒玩過一朝之君。
但念及朝臣影響以及隆科多的大量殘黨,雍正對他的懲罰,也不過是派往阿蘭善山修城墾地。
真正讓隆科多淪為喪家之犬的導火索,還要回到雍正“篡位說”。
雍正四年三月,隆科多私藏玉牒案被揭發,正在邊界與俄使薩瓦進行談判的隆科多被撤職。
在京城,順承郡王錫保等奉旨審明隆科多41款重罪。
玉牒是皇室宗譜除了宗人府衙門,外人不得私看。
隆科多之所以能獲得,是靠著十四皇子允禩親信阿布蘭。
隆科多在雍正處已經毫無價值,但他依舊冒死藏這玉牒,為的就是不被雍正殺死。
雍正繼位的一大疑點就是十四皇子的更名,在雍正登基前,允禩名為胤禎,登基後即刻讓十四皇子改名並將他終身囚禁。
許多學者通過歷史證據分析,康熙可能傳位於十四子,而並非四子,兩人名字相似好做修改,所以隆科多在康熙死後做了偽造。
康熙迫胤禎改名允禩也是這個原因,而唯一可得知皇子是否改名,曾用名為何的證據,就是皇室玉牒。
隆科多私藏玉牒,恰巧佐證了雍正篡位的可能。
41條罪狀以及與八皇子、十皇子、十四皇子等如出一轍的終身囚禁,更是別具意味。
歷史從來都是贏家書寫,同康熙、雍正兩父子的權力爭奪,確實顯現出隆科多的謀略能力,但他實在自負。
貪圖權勢的隆科多屢次冒犯雍正,不把新帝放在眼中,將自己送入了死局,這種人常常在與上位者的合作中忘記自己的地位與能力。
康熙就是知曉隆科多善結黨愛貪權的性格,對他起了殺心,但隆科狡猾的軟硬兼施騙得了信任。
康熙對他的信任,造成了“雍正繼位”的謎團,雍正對他的信任造就了朝廷一片腐敗,權力四分五裂。
雍正六年六月,因私藏玉牒的隆科多死在禁所暢春園,“佟半朝”也徹底沒落。
參考資料:
《領袖高門國舅之家》楊珍
《論雍正帝與隆科多的關係嬗變》劉夢柯
《論“隆科多案”與中俄《布連斯奇條約》的簽訂》馬維仁
《允禵更名與雍正繼位問題再探討》吳秀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