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親情永遠是這個世界上最可靠的東西,它不像愛情那麼虛無縹緲,親情給足了我們安全感。雖說在古時候,有很多皇室子女為了皇權與地位,殘殺手足,爭得你死我活。但是在古時候,也不乏一些有情有義的好兄弟。

例如蘇軾和蘇轍兩兄弟,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兩兄弟自幼關係就非常要好,長大之後,二人步入官場相互照應。蘇轍曾為了不讓蘇軾受到他人的迫害,一路努力坐到宰相的位置,只為罩著自己的哥哥不受傷害。

說起蘇軾和蘇轍兩兄弟,我們不得不提起他們二人的父親蘇洵。蘇洵筆下的散文,往往都是邏輯清晰,語言犀利,讀過之後有耐人尋味,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

而蘇洵的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也繼承了父親過人的學識和才華。但是美中不足的一點就是,蘇轍卻沒有自己的哥哥有才華。雖說與蘇軾相比較略顯遜色,但是與其他人相比,他算得上是才華橫溢。

蘇家兄弟二人相差三歲,但是他們小時候學習的過程中,都是一起學習,一起努力,在失意之時還會相互鼓勵。

雖說這蘇家的兩兄弟是一母所生,但是他們二人的性格,卻又非常鮮明的差別。蘇軾往往都比較幼稚,做事也不會去考慮後果,只管自己開心就好。但他的弟弟卻恰恰相反,在平日的生活裡不僅非常乖巧,做事情也非常認真謹慎,得到了很多長輩的喜愛與好評。

雖說兩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差別,但是這並不妨礙二人之間的關係。由於蘇軾比弟弟大了三歲,所以他總是會帶著自己的弟弟去外面玩耍,有時候還會教弟弟學習。

後來,蘇軾為了鼓勵弟弟好好學習,還將自己最愛的硯臺送給了他。正是蘇軾的種種付出,深深的打動了蘇轍,他將哥哥對自己的種種好,都銘記在心上,希望有一天可以有機會,報答自己的哥哥。

當然,蘇軾不止在學習上幫助了他很多,而且兩人還成為了對方的樹洞,將彼此不開心的事情互相傾訴。在進入政場之後,兄弟二人並沒有因為官位,亦或者是其他利益關係而受到影響,兩人的感情依舊如初,非常親密。

即便是在元豐二年,蘇東坡因為烏臺詩案被貶,這時蘇轍特地跑到聖上的面前求情,甚至還要求聖上將他貶到,離自己哥哥距離較近的地方。

其實這烏臺詩案,還要從蘇軾被調到湖州知州任官說起。當時他給皇帝寫了一封書信,這封書信中的內容非常簡單,無非就是為皇帝彙報一下當地的情況。

但是蘇東坡身為一個詩人,在寫信的時候,往往都會代入自己的情感,加入一些修飾詞。也正是書信中這些過於自我的話語,讓當時的朝廷中的新黨,抓住了他的把柄。

他們認為在蘇東坡的詩中,充滿了諷刺的意味,這對皇帝有不尊重的含義,於是,眾多官員建議皇帝,給予蘇軾一定的處罰。就這樣,他在上任湖州的官位不到三個月之後,就被罷免了原來的官職,被御史臺的士兵逮捕,當時受到牽連的人有十幾個人。

此次的事件對蘇軾,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影響,朝廷上也因為他書信的事件分成了兩派。有一派紛紛勸戒皇帝放過他,也有一部分人對皇帝諫言,將他置於死地。

當時,蘇轍聽說哥哥蘇軾的事情之後,也特地跑到聖上的面前,特地向聖上求情。希望皇帝可以放哥哥一馬,甚至還寫出了一篇名為《為兄軾下獄上書》。

其內容非常簡單,就是希望皇帝可以放過自己的哥哥,並且表示願意使用自己的官職,來換自己哥哥的命。

但不幸的是,當時的皇帝並沒有選擇答應他的意見。但是蘇轍並沒有輕易的放棄,因為他知道想要擺平這一切,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

終於,在蘇轍的努力之下,當時的皇帝被他們兩個之間的兄弟情誼所感動,於是皇帝便以大赦天下的名義,將蘇軾從監獄中放了出來。

在此之後,蘇軾就被送到了黃州地區任職,而他的弟弟蘇轍也因為受到哥哥的牽連,被貶到了筠州任職。

其實在當時,蘇軾的生活任職之路非常艱辛。表面上是被貶,其實他的身份就是一名有罪的官員,在來到黃州之後,他就一直都處於非常困難的境地。

後來,直到上一任皇帝退位,新皇帝宋哲宗的出現,以及司馬光的宰相上位,為蘇家兩兄弟帶來了很大的機遇。尤其是蘇轍,他的升官之路可謂是扶搖直上。

很快,蘇轍成為了朝廷重臣右諫,在此期間,他非常勤奮每天都堅持寫出對國家對老百姓有用的奏章。在一年之後,他就成為了戶部侍郎,在工作中由於他表現過於突出,在短短的幾個月內,蘇轍就成為了翰林學士。

這一次的官職,讓蘇轍有機會接觸到了皇帝,當時他勤奮的精神贏得了皇帝的好評。於是在元祐六年,蘇轍成為副宰相,在一年之後,他成為了真正的宰相。

而蘇轍之所以會這麼努力勤奮,並不是為了權利與錢財,而這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哥哥著想。他想要讓自己的變得越來越強大,好在哥哥遇到困難的時候去幫助他。因此,蘇轍能成為宰相,其背後的動力或許就是自己的哥哥。

不得不說,蘇東坡和蘇轍之間的深厚兄弟情,是令人感動的。畢竟沒有幾個人在絕對的利益面前,可以放棄自己的前程,職位保哥哥的平安。

蘇家兩兄弟,是親人更是朋友,更是彼此精神的寄託。同時,這也告訴我們親情對於我們而言是彌足珍貴的,是什麼東西都無法打倒的。

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明朝“袁隆平”,從菲律賓“偷”回一根藤,養活了近3億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