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合流,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便已開始,到宋元時期合流趨勢越發加劇。但其理念終究有互相區別、不可調和的部分,而相同的則是那顆書畫以載道的遊藝之心。而這顆遊藝之心在本次西泠春拍古代書畫專場的三件拍品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師遠[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書
有關刻工張宗元的罕見法帖
紙本鏡片,1246年作,27×21cm
此碑文署有鐫刻者姓名“張宗元”,張宗元為南宋平江府(今蘇州)著名刻手。南宋理宗紹定三年(1230),曾為周必大之弟周必強夫人耿道真刊《南宋故公必強配耿孺人(道真)壙志》。此碑在後來亦成為時嘉定由崑山縣分出,獨立成縣的重要史料。
宋故周公必強配耿孺人(道真)壙志
碑文左下角署有鐫刻者姓名“張宗元”
此作年款淳祐丙午,乃宋理宗淳祐六年,即1246年,書者落款承天野衲師遠,應為承天寺高僧。本件最左邊落款“郡人張宗元摹刻”,可知此書法作品當時就要摹刻上石,乃刻碑之底稿。
平江府承天寺在今江蘇蘇州市人民路接駕橋巷口。初為梁陸僧瓚故宅,舍為重雲寺(一作重玄寺)。北宋初改為承天寺。宣和中又改能仁寺,後合稱承天能仁寺。又名雙峨寺。元至正十六年(1356)張士誠據為王府。二十年(1360)復為寺。今寺已遺蹟無存。但仍有地名曰承天寺前。南宋詩人傅夢得曾有詩《平江承天寺》雲:“古剎號承天,規模闊萬間”。
幾行似為評文之作,頗含哲理,大意或為:病確鑿在膏肓之間的,即使遇到“和扁”這樣的神醫也不可治癒(此處“和扁”指春秋戰國時期名醫“和”與“扁鵲”)。文中方法可行,親測用此方可愈。
高僧之跡,而由南宋著名刻工轉寫,既對於書法史中研究刻與寫的轉換有重大意義,又似乎蘊含著高僧借眾生之手普渡眾生之意味在。病入膏肓,和扁不可醫,如此法書之美可醫!
陸允誠[元末]月下梅花圖
設色絹本立軸,117.5×40.5cm
陸允誠,名忠,字允誠,號元真,祖籍安徽歙縣,自幼長於杭州。約出生於1297年至1307年之間。與元末杭州地區文人墨客往來密切。他生於元初,卒於洪武,年登大耄,以行醫活人生產饒裕。
曾祖曉山先生陸夢發是文天祥同科進士,宋末愛國詞人,因忠殉國,可以說“忠”字是刻在他家族傳承的基因裡的,而陸允誠這個名字也是這一支陸氏“忠”與“誠”家風的體現。(事蹟見元末唐桂芳《白雲文稿》之《陸元真字說》、明人郎瑛《七修類稿》等)。
木盒題字:文政四年(1821)巳十月,
伊川院法印榮信鑑定。
在畫上三方鈐印中,有一枚“元真道人”印,說明他同時作為道士、醫者、畫家三個身份,霎時令這個曾經遺落在歷史中的人物形象又逐漸豐滿了起來。本幅落款處作“錢唐陸允誠”。南宋時杭州稱為臨安,而明代又改杭州府,稱“錢唐”只有元代統治下的幾十年。
自北宋始,梅花從畫面的配角變成了主角,成為了充滿著文人精神的獨立性命題。楊無咎作為其中畫梅的佼佼者,將梅畫發揚光大。他一改落墨花為圈瓣法,被後世奉為圭臬。乃至元代的最有代表性的梅畫大家王冕也受到了這一風格影響。
從右至左
本幅《月下梅花》
王冕《墨梅圖》 耶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王冕《南枝春早圖》 中國臺北故宮藏
王冕的墨梅畫以枝繁花多為特色,其枝柔撓而無弩張之勢,伸展而無瑟縮之態,又被明清藝評家稱之為浙派。向來學界以為王冕的“S 型構圖”和“改疏為繁”是王冕的獨創,而這一切都因本幅《月下梅花》的出現而受到挑戰。
本幅《月下梅花》構圖與另兩幅王冕一樣,呈最經典的“倒掛 S 型”,從左側起勢後傾瀉而下,將左右分割成大小三塊幾何空間,對比王冕的處理,在空間分割上更為大膽。王冕用一些小枝順勢穿插以破勢,而陸允誠在用小枝破勢的基礎上,以一輔枝回折穿插,又將空間進一步細分。最後在右上角渲染出圓月,又結合了“倒暈素質”的手法層層渲染,突出梅花的的同時構成煙霧繚繞的氛圍感,而這一技法在王冕存世所有畫作中是不曾出現過的。
從右至左依次為
王謙《冰魂冷蕊圖》 天津博物館藏
陳錄《萬玉圖》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吳太素《墨梅圖》
畫史歷來將王謙與陳錄作為王冕風格在明初的嫡傳。但通過對比陳錄早期作品《萬玉圖》(正統二年,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王謙《冰魂冷蕊圖》(天津博物館藏)、以及吳太素的《墨梅圖》,我們不難發現,反而是本幅《月下梅花》與王冕的《南枝春早圖》和《墨梅圖》,從構圖到出枝穿插,都顯示出了繪畫思想上的高度一致性。
本幅《月下梅花》枝幹全用華光“墨漬法”,而花瓣全用楊無咎“圈瓣法”,這樣的處理在突出墨韻的同時依然保留了元代強調的書法用筆,虛實相生,雖“紛紜披覆”,卻如隨風搖擺,順勢而行,不似明人處理的那般雜亂,讓人只覺萬斛玉珠,暗香浮動而已。
本幅陸允誠《月下梅花》圖的問世,填補了杭州地區在元代梅畫主題上的空白,這在美術史上是個重大發現。
羅紘[元]、高焯[明]、高閏[明]等
罕見元明詩翰真跡卷描銀雲紋紙本手卷
170×24cm
此卷以罕見描銀雲紋皮紙書寫,或為早於元代的紙張,引首處更以宋代藏經紙裱入,十分珍罕。
描紋紙於宋代可見,遼寧博物館藏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用紙即為描紋紙本。元明紙上雲紋圖式,與上海博物館所藏明代吳門書畫家張靈致某人札上雲紋圖式十分相近,可見描銀雲紋紙本曾用於宋明之間。
卷中六家多出生或活動於浙江紹興地區,均為市場僅見,或存世孤品。是元明之際江南文人的文學及書法藝術的罕見物證。
其中元人羅紘在元末詩壇弟子眾多,羅紘於《山陰縣誌 羅紘傳》有載。顧復《平生壯觀》亦有記載:“秋山蕭寺圖絹卷幾二丈,末小楷燕文貴……羅紘、蕭規、黃守皆元人詩題。”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所藏燕文貴(傳)《秋山蕭寺圖》後的行書跋文,是已知唯一的行書墨跡。二者雖書體不同,但用筆細膩一致,且鈐印完全相同。
燕文貴(傳)《秋山蕭寺圖卷》之羅紘題跋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左:取自《秋山蕭寺圖》羅紘題跋用印
右:取自本幅
卷中羅紘隸書部分
本作是羅紘存世唯一的隸書墨跡,元人隸書墨跡可稱珍貴。元隸風格大體沿襲宋代,字形偏長,工穩謹嚴。此卷中羅紘隸書以手繪界格書寫,佳紙相稱,更顯莊重。
卷中高閏部分
高閏為明初出使北韓的重要使者,本書跡為其早年所作,當為市場中年份最高的中朝交往文獻。
無論歷史、藝術史、文學史,中朝關係都是極其緊密又可互證的重要關係。此類關係大多記載史書,而缺乏一手文獻,更顯珍稀。據《北韓李朝世祖實錄》記載:“先是,明使陳鑑、高閏來頒正統皇帝復位詔。”此為中朝雙方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天順元年(1457年)欽差陳鑑、高閏與樸元亨出使北韓,出使期間高閏等明朝使臣與北韓文人唱和被北韓楫為《丁丑皇華集》,史稱“詩賦外交”,在當時的文化交流中產生重要影響。
《丁丑皇華集》書影,銅活字本
卷中高焯部分
高焯號菊軒,為明初五朝元老、內閣首輔高榖之父,有名於時。《渤海堂高氏家譜》及《興化縣誌》皆有載。高榖曾為明代陳鑑題跋於褚遂良摹蘭亭序卷後。陳鑑與高閏為同批遣朝正副使,因此高焯與高閏或為舊識。
《興化縣誌》卷八咸豐二年(1852)刻本
高焯次子高谷為工部尚書
謹身殿大學士兼東閣大學士
贈太保,謚號文義
被譽為“五朝元老”
卷中趙怡雲部分
松雪後裔,有怡忶印,怡忶或為怡雲,松雪後裔應為趙姓。元代新昌呂不用(1333~1394)有詩《贈道士趙怡雲東歸省母》跋者多與紹興有關,地點時間吻合。王季遷有藏王蒙《怡雲草堂圖》一軸即為怡雲上人上款,王蒙同為松雪後裔,應同為趙怡雲上款,可為旁證。
王蒙《怡雲草堂圖》王季遷藏
卷中趙儼部分
據查元末明初趙儼有四人。趙儼之一為字子威,真定人,官至翰林學士,善古隸。至正二年(1342)三月重修清源真君廟碑。趙儼之二為元末明初人,至正十一年(1351)為元人袁智周事蹟旌表,江陰王逢為袁氏做佩刀歌,時任泰州知州。趙儼之三為永樂十五年(1417)任監察御史,宣德元年(1426)三月隨尚書黃福入京為庶吉士,宣德三年(戊申)任給事中(1428年),後任河南監察御史,宣德六年(1431)應事伏誅。趙儼之四為天順元年(1457)進士,順德人。浚儀趙儼之浚儀應非代表籍貫而是浚儀趙氏的源流。浚儀是河南開封的古稱(廣義為開封、鞏義、洛陽),是宋太祖三兄弟出生,趙氏先祖發祥地。
卷中雲間隱者部分
雲間隱者,紹興新昌山背山(又名鰲峰)宋楊萬里有《宿梁總之宅詩》作於此地:四面環溪溪外山,置身渾在水雲間。山中隱者頭如雪,淸夜安眠白晝閒。雲間隱者或因此詩得名,並隱居於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