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一提到大河,人們腦海中常常浮現的是黃河的波濤駭浪,長江的氣吞山河,或者是淮河的連綿不絕,卻極少人知曉濟水河這條河流。

當然,這條河流已經在中國地圖上消失了。

很多人不知道,曾經,長江、黃河、淮河、濟水河被稱之為中國古代四大河流,稱之為四瀆。瀆在古代解釋為是有獨立源頭並流入大海的河流。

長江、黃河稱之為讀,自然無可爭議。但是淮河、濟水河又何德何能稱之為瀆呢?

當今的淮河早已變成了一條小河,沒有自己的入海口,只能通過長江水流入大海。

而濟水河更甚,在中國河流的板塊當中,幾乎找不到濟水河的存在,更是完全找不到濟水河的河流走向,更不知它從何來,去何處?

那為什麼古代可稱作四瀆中的淮河、濟水河卻淪落成如此下場呢?

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一次又一次侵佔了淮河的入海口,將淮河變成了如今的模樣。

甚至於將濟水河從中國古代四大河流當中徹底除名,依稀只能在古典書籍當中找到濟水河存在的痕跡。

那為何淮河尚且可以倖存於世,而濟水河卻是被黃河侵佔渣都不剩,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當中呢?

濟水河源頭,四瀆之一

據史書《史記·殷本紀》引《湯誥》記載,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足以能夠證明濟水河在歷史上是真正存在的。

而濟水河發源王屋山,水源為地下水,北靠太行山,西、南方向背靠山脈,東邊華北平原,形成了一個三面靠山,東邊開闊的地勢地貌,形成大面積的受水面積。

得天得厚的地勢條件,讓濟水河能夠被人稱之為瀆,並與長江、黃河、淮河齊名,稱之為四瀆。

可如今中國河流只剩下四瀆當中的三瀆,長江、黃河、淮河,唯獨不見北邊的濟水河,這其中又隱藏著什麼緣由呢?

《山海經》中記載濟水河的源頭在王屋山,向西北流,注於秦澤。

雖然山海經的整體內容上存在很大爭議,有著數不清的志怪小說,但書籍記載濟水河地理位置卻是非常客觀。

並且在《水經注》《夢溪筆談》等史書記載中,也證實濟水河發源地為王屋山的太乙池,也就是河南省西北部的濟源市。

而這裡流傳著一個濟水河名稱的神話故事。

相傳大禹治水時,大禹來到了河南省的濟源市,望見王屋山的太乙池水不斷外流,卻始終不往下流,造福黎民百姓。便忍不住詢問躺在水底的水神。

而當時的濟水河水神向大禹訴苦,並非他不想造福黎民百姓,而是山山相隔之下,讓水流寸步難行,只能往外流,而不往下流。

大禹當時就為濟水河水神出了一招,既然不能夠往下流,那就往地底下流,直到平坦的地方再鑽出來。

這兩個地方也就是龍潭寺和濟瀆廟,由於水源是從地底下所鑽出來的,當地百姓一開始稱之為擠水,後因為這是水源,也就變成了現在的名稱濟水河。

而濟水河似乎也有一個與神話傳說相映照的一個特色,就是三隱三現。

據《水經》史書記載,濟水河水源來自王屋山,水源朝向東、南方向潛至地底,匯入地下水,在濟瀆和龍潭兩個地方紛紛湧至地面,形成河流,這是濟水河當中的一隱一現。

濟水河慢慢向東流去,涓涓小流滿滿匯入黃河之處,形成沼澤,而正是清冊見底的水流匯入泥沙滿地的黃河當中,卻“出淤泥而不染”,清澈流出,這是濟水河中的二隱二現。

濟水河繼續向東流去,分別匯入幾個沼澤,而幾個沼澤有互通有無,匯入溢出後繼續向東流去,也就是濟水河中的三隱三現。

濟水河的神奇之處在於此,濟水河自強不息,不畏艱難險阻,朝著一個方向前進,奔向一個目標,匯入大海。

人何嘗不是,只要堅定一個目標,朝著方向前行,何嘗不會像濟水河三隱三現中實現自己的目標。

濟水河不僅有這神奇之處,它還孕育了許多文明,可謂稱之為華夏文明發源地之一。

古代以來,由於濟水河水流平緩、惠及百姓,對比水流喘急、泥沙遍佈的黃河來說,濟水河簡直可以稱之為人們生活的理想之地。

而濟水河、黃河兩條大流之間的廣大區域就是古代九州當中的一洲,在這裡形成了眾多支流。

古代的水為萬物之源,濟水河這片區域很快就成為了百姓聚集的地方,在此定居,生活,也就有了後世讓人驚豔的文明遺址,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文明。

濟水河流域也是大禹治水的中心地,人們或許對他治水三過家門而不進的典故耳熟能詳,卻殊不知他治理的水源就是濟水河,甚至一輩子都奉獻於此。

夏朝、商朝便是從此地發源,與長江、黃河、淮河享受著當朝的最高祭祀。

秦統一之後,對於大河的祭祀習俗仍保留下來,甚至在秦朝的基礎上,歷朝歷代還在濟水河流經地域建造寺廟甚至在濟水河當中建造寺廟,供奉神靈,祈求風調雨順。

可為何這麼深受朝代尊重的濟水河卻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當中呢?

這一切都歸咎到黃河改道。

濟水演變,黃河侵佔

濟水河本是泱泱大河,擁有無限支流,匯入而成,並且憑藉它自強不息的精神衝破山體阻礙,換其道行之,仍可以奔赴大海。

《尚書·禹貢》中大禹治水中記載,濟水發源於河南省濟源市王屋山太乙池,從河南濟源出發,經過滎澤後,流入山東省,流經菏澤、鉅野,行程2800多里,流入渤海。

而濟水河發源地在於黃河之北,所流經區域則是黃河之南,而黃河改道,一次次南移後,徹底將濟水河的流域沖垮,變成了黃河流域。

黃河兩岸土質結構疏鬆,易受侵蝕,夏秋季節多暴雨,水土流失嚴重,各支流將泥沙大量淤積,遇上暴雨天氣水流會帶著泥土衝向下流。

長久以來,黃河下流泥沙淤積,造成河床抬高,形成懸河,一旦遇上暴雨天氣,極容易造成了黃河下流決堤,直接洩洪。

為此,歷代統治者為了黃河治理問題進行了多方面整治。

戰國時期,魏國圍繞當今的開封地區修建水系,連通黃河、淮河、濟水河的重要水道。

而這個水道便為黃河搶佔淮河、濟水河提供了有利之機。

西漢中期,黃河在山東瓠子(今河南濮陽縣西南)堤決口,造成了嚴重的洪澇災害,但當時統治者堵口失敗,讓黃河直接在河南濮陽開闢了一條新的河流。

這條新河流讓黃河開始決斷濟水河,搶佔濟水河流域。

西漢末年,黃河決堤讓兩岸流域的人民遭受大災,沖毀了眾多田園村莊,為此,王莽於魏郡(今河北大名東)修築水利設施,卻造成了六十多年的洪水氾濫。

濟水河流經的滎澤深受其害。

滎澤淤積嚴重,泥沙堆積,黃河多次決口後,在下游選擇河道入海,大量水流湧入濟水河、汴水河,直接沖塌了濟水河兩河河岸,還造成了三條水系水流混流,黃河徹底擠佔了濟水河道。

黃河擠佔濟水河道,濟水所供給的滎澤缺少了水源,而滎澤長久被黃河泥沙淤積,缺少水源,被迫成為平地。

北魏時代,《水經注》記載,濟水河又有北濟、南濟之分。

濟水河從王屋山出發,向東北出發,匯入大海,稱之為北濟;從王屋山出發,流經滎澤向東南方向流入淮河,稱之為南濟。

黃河濟水匯流

可隨著歷史推移和地貌變遷,濟水河的南濟河、北濟河逐漸消亡,濟水也就不復存在。

唐宋時期,黃河泥沙淤積,不斷沖刷下流河岸,黃河不斷向北擺動,而濟水河的支流被黃河阻攔,無法匯入被黃河淤塞消亡的滎澤,只能被迫向南流入淮河流域。

而黃河的北移、滎澤的泥沙淤積,讓南濟河沒有水源,隨著時間推移,南濟河也就成為了無源之水,慢慢被其他水系所侵佔,南濟河也就此消亡。

但北濟河仍然存在於世,並未消亡,但隨著黃河改道,逐漸向南移,搶佔了北濟河的水源,北濟河也逐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清朝時期,黃河在蘭考銅瓦廂(今河南地區)大決口,洪水氾濫,大量洪水衝向濟水支流,但因為濟水河水源纖細,坡度平緩。

面對黃河的來勢洶洶,濟水河完全抵擋不住,只能被迫“委曲求全”,自力更生,向東北方向匯入大海。

北濟河沿途流經區域的鉅野澤,黃河的泥沙淤積逐漸將鉅野澤“移成平地”。

隨著黃河的多次改道,洪水氾濫之後,終於將濟水河的水道徹底侵佔,將濟水河作為黃河的入海水道,濟水河水道成為了黃河水道。

北濟河也就此消亡,濟水河就此在中國地圖上消失,再無立足之地。

黃河的南北擺動將濟水河來回拖拉,被迫擺動,而濟水河只能受黃河控制,水源時斷時續,時有時有,造成當地區域極大的影響。

但濟水河的消亡並非只有自然原因,也存在人為原因,甚至人為原因推動了濟水河消亡的一大步。

濟水河消亡,生態惡化

黃河決堤是歷朝歷代都存在的問題,儘管統治者都修築水利設施,卻沒有找到黃河決堤解決的辦法。

有的朝代修建水渠,進行改道,卻反倒將黃河越推越遠,搶佔濟水河水道;有的朝代棄而不治,任由黃河決堤,沖毀無數村莊。

試想統治者及時去治理水患,堵住堤壩,能否挽救更多人的性命?洪水氾濫是否會得到整治?

有的朝代為了經濟發展,利用黃河運輸水運能力,大力投入人力物力,去維持黃河續航能力,卻對濟水河棄之不理,在這樣的情況下,濟水河只能被迫消亡。

如果統治者多重視一點濟水河,發展濟水河的運輸能力,或許就能在中國地圖上找到濟水河的存在,而不只是在古典書籍找河流。

但這一切也僅僅只是如果,濟水河早已經消亡,可是濟水河消失之後,所帶來的影響也不容小覷。

濟水河消亡,削弱山東、河南兩省份的洪澇排洩能力,缺少一條可以直接入海的水系河流。

同時,之前生活在濟水河流域的兩岸人民,對他們的農業、畜牧業有著極大的影響。

而濟水河被黃河泥沙所衝擊之後,攜帶的泥沙淤積,經常濟水河流過的區域土地沙化,植被大量枯萎凋謝。

隨著歷史遷移和地勢變化,地下水位不斷升高,天氣炎熱造成蒸發旺盛,造成河流兩岸區域缺少水源,前往其他地域生活。

儘管如此,濟水河仍然所擁有燦爛輝煌的歷史,曾經與黃河共寫中華文明。

早在《詩經》當中便有吟詠濟水河的詩詞歌賦,曾經寫明一位女子為追求愛情,苦苦等待的心路歷程。

濟水河的三隱三現多受文人志士所誇獎,讚美濟水河不與濁流為伍,保持清白優雅的詩詞數不勝數。

濟水河兩岸流域所孕育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嶽石文化等文化都能在史書典籍當中找到依存,併為後代所借鑑、學習。

同時,濟水河的祭祀文化也在歷朝歷代所推崇。

早在夏商時期,關於濟水河的歷史事件就數不勝數,並在民眾當中所宣揚,傳播,早已深入人心。

隋唐以後,統治者更是在濟水河流域建立濟瀆廟,為濟源神封官加爵,每年進行拜祭。

明朝是將濟水河奉為北瀆大濟之神,清朝更是每遇上重大歷史事件,總是祭拜濟水神,祈求風調雨順。

而如今河南省濟源市的濟瀆廟便是保存最完整的祭祀濟水的廟宇,擁有唐、元、明、清等朝代的豐碑,擁有極高的文化價值。

儘管濟水河早已經消亡,在中國地圖上消失,可是濟水河所帶來的文明卻不會消失,所建立的建築、石碑仍然銘記著濟水河曾經存在,帶給人們極高的價值,供人們所研究。

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劉裕在關中地區留守人選的失誤,內亂使得赫連勃勃佔據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