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前言:中國五代十國皇帝輪換的速度通常都很快,快的只有數天,慢的數年。這是由當時整體社會的生態環境決定的。其中,有子殺父,有兄弟殘殺的,也有臣弒君的,紛亂複雜,情形多種多樣。這些皇帝,多數當上帝位後都開始享受,因此荒廢朝政,最終落得個不好的下場。但是其中,也有少數明君,在位時間較長,能中興國家。這裡就有一位,那就是後唐第二位皇帝李嗣源。他本是其父李克明的養子,但卻搶到了帝位。當上皇帝后又很開明。那麼他有何過人之處呢?讓我們來重溫這段歷史吧。後唐第二位皇帝李嗣源李嗣源其人李嗣源生於公元867年,是唐末將領,晉王李克明的養子,少數民族代北沙陀人。李克明的親生兒子是李存勖,建立了後唐的開國之君,是李嗣源的無血緣關係的弟弟。李嗣源作戰很有一套,驍勇能戰,在後唐建立過程中屢次立有大功。因此,他的官位一步一步地爬升,從成德節度使,到後來的蕃漢內外馬步軍總管直到中書令,最終手握重兵。因此,李嗣源是個很有能力的人,無論帶兵打仗,或其他政治方面都是如此。那麼,他具體是怎樣起家的呢?

年輕時的李嗣源李嗣源戰鬥發家史公元884年,義父李克用被後梁朱溫圍困在汴州,戰事不妙,軍隊減員嚴重。此時李嗣源年僅17歲,拼死保護李克用,從如雨般射來的流箭把他救出。從此,李嗣源得到重用,可以帶兵了,被任命為大將李存信的副將。此後作戰,大多都獲得大勝。這一戰,是李嗣源的起家之戰,因為他此前並不能獨立帶兵,而這一戰後可以了,有了一支此後能跟隨著他的隊伍。公元896年,後梁朱溫與朱瑄和朱瑾兄弟爭戰山東,攻打兗州。朱氏兄弟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派李存信率兵去求援。到了兗州後,李存信僅給李嗣源三百騎兵,命他去解圍。李嗣源二話不說,領兵到達任城,與猛烈衝擊梁軍主力,梁軍竟被這三百騎兵殺得大敗,兗州之圍得解。兩年後,李克用另一兒子李嗣昭進攻邢州,結果被梁軍打得大敗。此時,李嗣源引兵趕到,在開闊地帶騎馬拼殺,直接殺入梁軍陣地,李嗣昭趁機從補圍中衝出,梁軍在內外夾擊下大敗。此戰中李嗣源身上被射中多箭,名聲鶴起。作戰中,李嗣源身中數箭公元901年,李嗣昭與氏叔琮對戰後大敗,被追趕到晉祠,晉國重地太原再次被圍。李克用打算放放棄太原撤離,但遭到李嗣昭反對。李嗣昭帶著敢死隊,連夜出城衝向梁軍。梁軍猝不及防,被打得大敗。此戰梁軍名將遊崑崙被生擒。之後經多次反覆衝殺,梁軍疲於應付,死傷甚多,只得撤離。公元908年,李克用病死,其親兒子李存勖世襲晉王之位,領河東節度使之職。之後,梁軍圍攻潞州。李存勖領兵前往救圍。他兵分兩路,其中一路就是由李嗣昭帶領。此時梁軍築起夾城,準備長期圍攻潞州。李嗣源兵到後,他命人砍斷鹿角陣,填平溝塹,最終攻陷夾城。李嗣源趁機對梁軍發起總攻,梁軍慘敗,死傷無數,只得撤退。潞州之圍被徹底解開之後近十年,李嗣昭對不同對手打了許多仗,幾乎場場勝利,少有失敗。他不僅對其他蕃鎮國作戰,對其他外族也是如此。公元917年,契丹攻打併包圍幽州(即現今的北京),形勢危急。李嗣源率五千餘騎兵為前部,採取“潛行溪澗,襲其不備”的戰術,爬過大房嶺,並沿著山間小道向東前行。在行進中,擊退契丹軍多次阻擊,突然出現在幽州城外。契丹軍向他攻來。李嗣源於是縱馬攻入契丹陣中,舞著大錘奮力擊打,所向披靡。此後契丹隊帥被生擒。晉軍隨後趕到,內外夾擊下,契丹大敗,只得撤走,幽州之圍得解。公元923年,李存勖稱帝。同年,李嗣源率兵攻陷汴州,後梁滅亡。李嗣源被封為中書令。上述經歷,僅是李嗣源的一些戰例,並非全部。從中可以看出,李嗣源作戰十分勇猛,是個驍勇善戰的人。他不僅能戰,而且善於用腦,因此,是個能力過人的人。

李嗣源作戰勇猛奪養父親子皇位稱帝李存勖稱帝數月後,開始享樂,荒廢政務,重用伶人,猜忌功臣,亂殺有功大將及官員。漸漸地猜疑起李嗣源,認為他有異心。李嗣源自外回朝,皇帝李存勖令大將朱守殷暗中監視他。卻不知這朱守殷與李嗣源交好,於是背地裡把這事告訴了李嗣源,並對他說,自古功高震主,多下場不好。要李嗣源早做準備。此時,李存勖已有殺李嗣源的心,但有大臣為其開脫,免遭一難。公元926年,由於皇帝李存勖變得荒誕不旦,天下開始大亂。大將魏博戍卒在貝州起兵叛亂,河北各地響應。李存勖命李嗣源前往平叛。李嗣源抵達鄴都,就在攻打叛軍前夜,部下譁變,他被劫持,並與叛軍會合。李嗣源本來不參與叛亂,但朝中大臣上表稱李嗣源已經叛亂了。此時,他無法自辯,只得參與。眾叛亂頭領作亂的原因在於皇帝的荒誕,此時便一心推舉李嗣源來當領導。李嗣源既無法辯白於皇帝,又不能脫身,最後參與到叛亂中。叛軍有了李嗣源的領導,力量迅速壯大,不斷攻城略地。皇帝李存勖在一次指揮作戰中,他的親信馬直指揮使,名叫郭從謙竟然也背叛了他。在與之作戰中,李存勖被箭射中身亡。李嗣源經過一月有餘的征服作戰,其他忠於李存勖的人都臣伏了他。公元926年,李嗣源經幾次推託,終於稱帝坐上了皇位。上位後,他已年近花甲。雖然如此,他卻把國當家,削除舊有腐爛朝規,任用賢能之人,自此國力大增,萬民百官盡皆臣服,呈現一派生平景象。公元933年,此時李嗣源已年老體衰,操勞國事後,身體支撐不住,終於病倒了。次子李從榮為奪皇位,起兵造反,攻入皇宮。但攻擊不成,後被御林軍所殺。李嗣源聞訊,突然加重了病情,死於雍和殿內,享年67歲。結語:從李嗣源一生的經歷看,他不僅是一名有能力的大將,而且在政治上也很成熟,有很好的治理國家的能力。並且,在當上皇帝后並沒有鬆懈,仍然勤懇努力。這一點與同時期其他皇帝相比,顯然要好很多。因此,李嗣源是一位明君,這一點得到公認。史書記載,李嗣源叛變是身不由己,是被劫持後去叛變的。這一點與後來水滸眾將的聚義倒是有幾分相像。但從記載的情況看,顯然過於喜劇化,也不太符合人性。試想,如果他確實是不情願的,還能有人逼他造反?因此,對於這一橋段,筆者認為這是記載中對他的美化。想以此化解他奪取養父親兒子的皇帝位而遭到世人的詬病,好讓自己的皇帝坐得安穩。雖然他最終是搶得了弟弟的皇位,靠的是叛亂起家,但上位後卻是個難得的明君。他並未像五代其他皇帝一樣一上臺就開始享受,而是勤懇敬業,對百姓也知其疾苦,能讓後唐一度興旺中興。雖然死後不久,後唐維持的時間也很短,但這不能否認他的功勞。這就是作為養子卻搶了養父兒子皇位的李嗣源。勇猛、勤奮、英明,這是他的過人之處。兒子造反被殺,李嗣源受驚過度病死
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易經》:光靠努力和勤奮,還不夠,運勢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