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魏明帝曹叡可謂一代賢君,無論從兵法上,曹叡都有著自己的過人之處。他在任時,孟達起義,平定遼東,數次抵抗蜀漢和東吳,雖然曹魏內部還有許多問題,曹叡也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但總體來說還算穩定,曹叡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
曹叡在大事上往往能作出最準確的判斷,文武百官都很欽佩他的兵法,而曹叡又是個能幹的人,能聽得進文武百官的忠告,就算不能,也不會亂殺人。和大部分的皇帝相比,曹叡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
不過,以他聰慧聰慧之人,在遺孀之事上也頗費周折,那時候義子曹芳年才八歲,要穩定曹氏,就需要輔政官。但是,曹叡在挑選繼承人的過程中,反覆推敲,最終選定了曹爽和司馬懿,這讓曹叡怎麼會猶豫不決呢?
曹氏族人的才能
據史書上說,“召了曹真大元帥,陳群大元帥,曹休大徵東大將,司馬宣王,撫軍大將軍。
曹丕臨死之前,曾將曹叡交給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曹真,曹休,皆為曹氏家族之人,對國盡忠,又有出色的指揮才能,曾有不小的戰績,陳群作為一名文人,受人敬仰,司馬懿才幹卓著,也是最適合輔政的。
曹丕之所以這麼做,就是想要保持平衡,不想讓一家獨大,曹叡很有能力,掌控全局,運籌帷幄。
等到曹叡託孤之時,形勢發生變化,曹休死了,曹真死了,陳群死了,曹氏宗室中人才比較一般,所以他很為難。
最初,曹叡指定了五個人,分別是曹宇,夏侯獻,曹爽,曹肇,秦朗,曹宇是曹操之子,曹叡與曹宇從小交好,曹爽為曹真之子,曹肇為曹休之子,秦朗為曹操之子,夏侯獻為夏侯家族。
整體來說,幾乎都是曹氏一脈的人,曹叡為什麼要動用曹氏血脈?最重要的是,他沒有足夠的實力,若是有曹休和曹真這樣的天才,他也不會這麼幹。
在曹叡看來,這些朝堂上的官員,都是曹氏一脈的子弟,就算出了什麼事,也能保住性命。
五個人當中,曹叡與曹叡交好,又最得曹叡的信賴,因此被封為大將,在朝堂上也算得上一位得力干將,但曹宇不肯,一再推辭。
雖然曹宇被劉放和孫資的關係所左右,但他屢次辭職,也證明了他的底氣不足。
後來,曹叡命曹爽做了一個孤兒院的負責人,曹爽已經是滿頭大汗,連說話都說不利索了,這讓曹爽很是擔心。
按理說,曹叡已經任命了一個獨子,身為宰相,他自然要心平氣和地收下,以示自己的忠誠,至少表面上看起來還算可以,但曹宇的行為,卻讓曹叡很失望,所以,他必須要選擇曹爽。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曹叡在沒有其他因素的情況下,一直在猶豫,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人的能力都很一般。
劉放和孫資插手此事,並涉嫌偽造聖旨
在皇帝即將死去的時候,總會有人來搗亂,他們知道,現在是最好的時機,也是最好的時機。
若是他是陛下的親信,又與太子不合,便會想辦法另選繼承人,若是與這位相公有矛盾,便會不惜一切代價將這位宰相給替換。
劉放和孫資都是曹叡的心腹,要不是他們插手,司馬懿也不會崛起。
曹丕時期,劉放為中書,孫資為中書,兩人都掌握著朝堂上的機密,一直以來都是這樣,魏明帝曹叡登基之後,依舊對他們另眼相看。
因為劉放和孫資的勢力太大,導致了大臣們的不滿,蔣濟也上了一份奏章,讓曹叡小心這兩個人,不要濫用職權,但是曹叡卻置之不理。
曹叡臥病在床,劉放和孫資打著計策。五個朝堂上的夏侯獻和曹肇,對劉放和孫資很是不爽,甚至還揚言要讓他們死無葬身之地!
也就是說,若是曹叡原本的人選,劉放和孫資必然要吃不了兜著走,因此,劉放和孫資為了自己的前途和生命,不得不想辦法把這位宰相給換了。
俗話說,兩利相權衡,曹氏一脈至少要有一位執掌朝堂,因此二人立即入宮求曹叡,說服曹叡將曹爽換成了他的副手。
一來,奉了先皇的旨意,諸王不能輔佐,曹宇帶兵出征,倒也說得過去,二來,他們說曹肇和秦朗等人與侍妾們眉來眼去,此事令曹叡大為氣憤。
於是,五人小隊中,就只有曹爽和夏侯獻兩人,兩人將曹爽推到了輔佐之位,其中一人自然不適合,於是,兩人便將戰功卓著的司馬懿拿出來,以示平衡。
史書上說:“一放,上榻,皇帝用強,乃出,有旨,罷免燕國王宇,不許入京。”
劉放勸說,曹叡已經將聖旨付諸實施,曹叡沒有能力書寫,劉放便拉著他的手,在聖旨上籤了字。
這樣的事情,由大臣親自書寫,這樣的事情,在整個史書上都是極為少見的,因此,我們猜測,曹叡應該是奄奄一息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道聖旨很有可能就是劉放做了手腳。
接過聖旨,劉放立即向大臣們喊話:“曹宇等人已被革職,不得入宮。”
曹叡事先並未做出決定,再加上他的病情越來越重。
曹叡並非優柔寡斷之輩,當初曹叡出兵遼東,有不少文武百官反對,但他還是支持司馬懿,將遼東夷為平地。
曹真於230年從子午谷討蜀,途中遇到暴雨,木橋被破壞,曹叡在朝臣的提議下,命令曹真撤退,以免造成更多的傷亡。
的確,曹叡做事從不含糊,他的任何一個決定,都是經過了仔細的考慮。在他的病榻上,曹叡就像是換了一個人一樣,不管別人怎麼說,他都會答應下來。
所以,我們猜測,曹叡的傷勢很重,已經影響到了他的判斷。
而且,曹叡在生病的這段時間裡,根本就沒有想好要照顧誰,也沒有做好準備,在這個問題上,他一直都是優柔寡斷,優柔寡斷。
再強大的皇帝,再強大的勢力,也終究會壽元將盡,而在臨死之前,往往已經沒有了自己的決定權,百密必有一失,也許,曹爽、司馬懿都不是最好的辦法,可曹叡卻不得不這麼做,這才是當年的真實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