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所謂“鐵券”,其實就是一塊鐵製品,只是在古代的皇帝利用自己的權勢賦予這“鐵塊”政治含義,因而成為大臣們的寶貝之一,也就是俗稱的“免死金牌”,這個在諸多古裝影視劇中可以看到,而這個東西是中國封建王朝時期的產物,最早是誕生在西漢建國時期,由漢高祖劉邦首創的!

之後,中國封建王朝歷朝歷代都會對大臣進行“鐵券”的賞賜,形成一種慣例,因此唐高宗李治和女帝武則天也不能免俗,所以今天來探究一下這兩位帝王在統治時期如何運用“鐵券”?

“鐵券”的作用

封建王朝為什麼一定要用“鐵券”,目的是論功行賞和穩定人心;自從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為了論功行賞,對自己的功臣們進行“鐵券”的封賜,這樣賞賜是開創了歷史先例,也影響後世封建王朝2000多年。

真正銘刻“免死”是在唐朝開始的,雖然這個賞賜看上去只是一個“鐵券”,既不是金銀財寶,也不是高官厚祿的憑證,但是它代表著可以“免死”,而且不僅對自己,還包括嫡系子孫。

這樣的福利是任何金錢和權力都換不來的東西,不管是誰都害怕死亡,更何況是享受著榮華富貴的封建貴族們!因此“鐵券”對他們來說,是最高的賜封榮譽,他們都會把“鐵券”當祖宗一樣供著!

鐵券其實是一個緊箍咒。為什麼獲得“鐵券”,還是會被皇帝斬殺,其實這個問題基本上都是自己找的,縱觀歷朝歷代,能善終的功臣也不少,這些功臣之所以善終是因為“低調”!

當然從某種角度來看“免死金牌”,貌似在皇權面前就是一個笑話,但是這個也不是絕對的,例如今天要講的武則天對鐵券的頒賜,最後獲得這個人就是善終!

其實說白了,就是這個“鐵券”說它是免死金牌,還不如說它是緊箍咒,隨時提醒自己家裡有“鐵券”,所以做人要低調,這樣皇帝找不到你的把柄,也看不到你的做事出格,自然而然皇帝也不會找你麻煩!

歷朝歷代因為“鐵券”而被殺的,都是不會收斂之人,仗著功勞很大,所以行為舉動都透露著威脅著皇帝,被皇帝的所忌憚,所以才會被送上不歸路!

又例如衛青,雖然沒有免死金牌,但是他的功勞和地位都無形中會免死,同時也威脅著皇權,所以衛青後期是低調再低調;例如郭子儀,是獲封過鐵券的,而在《舊唐書》中還特意評價郭子儀是“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這樣的人為什麼能善終?

就是因為知道“進退”,從未仗著自己的功勞做過一絲出格的事情,所以能成為四朝元老,最後還善終!

唐高宗時期的鐵券頒賜

終唐一朝,史書記載共頒了61塊“鐵券”,唐高祖李淵在開國時期,因為建立了唐朝,肯定要論功行賞,李淵為了嘉獎有功之臣,他特意給17位功勳大臣頒發了“丹書鐵券”,其中包括李世民、劉文靜、裴寂等開國元勳。

因此,“鐵券”的頒發,是為了對立下重大功勞的勳臣進行賞賜,而且這是最高的賞賜,所以一般在和平統治時期很少封賞!

因而根據史書記載,唐高宗李治時期只有一次“鐵券”的頒賜,這次頒賜“鐵券”,目的不是為了賞賜給功臣,而是為了安撫藩屬國的穩定!

1,新羅國向唐高宗李治發出求援信

新羅國是北韓半島上的一個小國家,公元619年,當時佔據東北部分地區和北韓半島部分地區的高句麗主動向唐朝稱臣,因而促使旁邊的新羅、百濟也是主動稱臣納貢,所以唐高祖李淵封這三個國家的君主為高麗王、新羅王、百濟王。

這三個國家之所以相繼向唐朝稱臣納貢,目的有很多,一是希望穩定唐朝,害怕唐朝把戰爭的目標轉向自己;

二是希望通過主動稱臣來換取更多的利益,像這樣的小國所謂的朝貢對唐朝沒有什麼實際性的收穫,但是他們可以從唐朝的回賜當中獲得大量的利益;

三是主動向唐朝稱臣,萬一遇到突發狀況,在自己國力無法應付的時候,可以請求唐朝的救援。而唐朝冊封他們的目的是希望這三個國家相互制衡,不要引發大的戰亂,因為唐朝當時的主要精力是其他地方,不想被這三個國家分散精力!

但是這三個國家沒有一個是省油的燈,他們早在歸順唐朝之前已經仇深似海,即便之前沒有仇恨,但是半島的地盤只有那麼大,不可能有足夠的盤讓他們去爭奪,所以就形成了三方都想滅掉對方的格局!

2,唐高宗頒賜鐵券

其實如果是三足鼎立,新羅國也不至於抵不住入侵,或者弱小一些的新羅和百濟達成聯盟,也可以做到抵禦高句麗的侵犯,可是新羅和百濟早已仇深似海,因此高句麗和百濟結成聯盟,對新羅發起進攻,在這樣的局面之下,新羅想守住極為困難,所以只能向宗主國唐朝發起求援!

不過唐朝在最初的救援也沒有進行軍事援助,只是以天朝上國的身份要求其他兩國要安分守己,不要破壞局部和平,但是高句麗沒有聽從唐高宗的旨意,這才激發唐高宗對高句麗的滅亡之心!

在公元660年,唐高宗李治集結10萬水陸大軍,向百濟和高句麗發起進攻,在唐朝大軍的強勢行動下,百濟國很快就被消滅,這時高句麗只有孤軍奮戰,到公元668年,高句麗才被唐軍完全消滅!

但是在這個滅高句麗的過程中,有諸多小插曲,其中就是百濟國在滅亡之後,殘餘勢力擁護在日本的王子為新君,並且與日本合作,形成一股較為強大的勢力,對新羅再次發起進攻。

這時唐朝也正是攻打高句麗的關鍵時刻,不想被百濟影響,於是使用武力和政治利益收買手段強行讓百濟與新羅以“鐵券”達成盟約,讓兩個政權和平相處,所以這次盟約的關鍵是擁有“宗主國”天子身份的唐高宗強行介入,而頒賜的“鐵券”就是唐高宗的權威象徵,因而才能穩定局勢,最終滅掉高句麗!

武則天時期頒賜鐵券的情況

1,武則天為政局穩定而頒賜鐵券

公元683年底,唐高宗李治駕崩,但是李治做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舉動,便是留下遺命,要求軍國大事都交由皇太后武則天決定!

當時太子李顯已經是一個正常的成年人,但是偏偏做出如此交代,這背後的真相也許讓人浮想聯翩,但是很少有人說此事是武則天的貓膩,這說明唐高宗李治在臨終前最相信的還是武則天,只是唐高宗做夢都未必想到武則天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女君主。

實際上李治當時已經病入膏肓,很難做出改變朝局的部署,只能憑著自己多年的信任把大權託付給武則天,因為強如呂后也沒有做出取而代之的舉動,所以李治不會想到武則天稱帝的結果!

公元690年,武則天在連續廢除兩個兒子的皇位之後,終於如願以償登基稱帝,但是武則天的稱帝不代表就江山穩固,只是憑著她的強硬手段暫時壓制而已!

因此武則天也知道光靠“殺戮”來統治天下是不可能長久,所以改變策略選擇既支持武家,又支持李家,並且讓武家和李家進行聯姻,當這個局面形成之後,武則天的江山進入到一個穩定階段!

但是僅僅是聯姻武則天還是擔心會出現問題,於是想到一個更為保險的做法,在公元699年,武則天要求太子李顯和侄子武三思等人在明堂共同發誓,表示李家和武家的和平相處永恆不變,而這個誓約銘刻在“鐵券”之上,並放置在明堂(武則天時期的政治活動中心)中央,時刻提醒李家和武家!

2、武則天為了穩定番族而頒賜鐵券

從先秦時期,中原地區周邊的番族對中原地區一直是變化多端的態度,其實就是根據雙方的實力來決定他們的態度。

例如秦朝時期,散漫的匈奴部落遇到一位頭曼單于,這位單于把匈奴諸部落統一起來,形成一個對秦朝產生威脅的番族政權,所以頭曼單于才敢對中原暴露自己的覬覦之心,接著他的長子冒頓單于和子子孫孫對西漢的侵犯和威脅,一直延續了百來年時間!

之後在西北或東北地區總會誕生強大的番族對中原王朝發起進攻!公元618年唐朝建立,而遠在西北的番族首領把位置傳給了自己的兒子松贊干布,松贊干布在繼位之後,在很快的時間內完成地區統一,建立一個奴隸制政權,名為吐蕃王國。

吐蕃在崛起之後,沒有停止戰爭的步伐,在公元637年打敗吐谷渾政權,這個政權本來是吐蕃與唐朝的緩衝地帶,吐谷渾被打敗,唐朝就直接與吐蕃相對。

於是638年松贊干布主動向唐朝發動攻擊,一直到公元640年,唐太宗為了與吐蕃和平相處,選擇和親政治,把文成公主賜婚給松贊干布,但這個只是暫時的和平。

之後因為吐谷渾的徹底被滅,唐朝與吐蕃再一次發生戰亂,中間斷斷續續地持續戰爭,直到公元695年,吐蕃內部發生政變,與唐朝打打殺殺幾十年的吐蕃大將贊婆率領大軍主動投靠唐朝,武則天為了安撫贊婆一行,不僅大肆封賞,還頒賜“鐵券”給贊婆等人,最後贊婆成為唐朝的守將,也在唐朝去世,成為武則天時期抵禦吐蕃的一個重要存在!

綜上所述,唐高宗武則天時期的鐵券頒賜,對象較前朝有著很大的變化,不過目的與歷朝歷代是一樣的,都是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

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日本參拜靖國神社,美國降半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