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趙長平之戰,雙方投入兵力超過一百萬,此戰開啟了中國古代大兵團作戰的先河,也是秦趙賭國運之戰。長平之戰最後以趙國的失敗而告終,趙國統帥趙括成了紙上談兵的始祖,被後人罵了兩千多年。長平之戰的失敗被算到了趙括身上,但我覺得趙括是替趙國背了黑鍋,趙括紙上談兵是有爭議的。接下來我們客觀分析下當時的具體形勢。
秦國攻打南韓三年,迫使南韓割讓上黨郡給秦國,上黨郡的位置比較特殊,對秦趙雙方都比較重要。上黨郡太守馮亭由於痛恨秦國,沒有把上黨郡交割給秦國反而把上黨郡獻給了趙國,好讓秦趙二虎相爭。昏庸的趙孝成王果真上當,接受了上黨郡,從而引發了長平大戰。
論當時的天下形勢,戰國七雄之中秦國最強,山東六國中趙國最強,趙國也是在戰國末期唯一有實力和秦國一戰的國家。趙國胡服騎射後軍事比較強,但論綜合國力的話秦國是要強於趙國的。秦國的強盛是方方面面的,趙國的強只是軍事強。長平之戰決定著秦趙兩國誰能一統天下,是秦趙兩國的巔峰對決。
戰爭開始之初,秦國的統帥是王紇,趙國的統帥是廉頗,二者在長平對峙數月,雙方都沒取得實質性的進展,進入了對峙僵持階段,但數十萬大軍在外作戰,僵持久了對國力消耗特別大,雙方都有點吃力了,趙國最先堅持不下去了,想改守為攻。秦國打探到消息後,秦國派遣間諜在趙國散佈秦國只怕趙括不怕廉頗的消息,趙王又再次中計啟用趙括為趙軍統帥。
秦趙之間的僵局,因趙國啟用趙括替換廉頗為統帥而打破。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之子,從小飽讀兵書,在趙國論兵沒有誰論得過他,說明他軍事理論還是很紮實的,只是缺少實戰經驗,要是假以時日是可以成為一代名將的。趙括到前線上任以後開始率領趙軍對秦軍發動進攻,但此時的秦軍統帥已經秘密由王紇改換為戰神白起,只是趙括還不知道而已。
趙括比較輕視秦將王紇,想率領趙軍速戰速決,但沒想到的是對方主帥已經改換為白起,趙括此時犯了過分輕敵的錯誤。白起指揮軍隊佯敗,引誘趙括率軍追擊,白起截斷了趙括退路和糧道,趙國45萬大軍被秦國軍隊包圍。趙軍雖然被秦軍包圍,軍中沒有糧草,但在趙括的率領下並沒有軍心大亂,立即向秦軍投降。這也說明趙括還是有一定的統兵能力的,趙括親自帶兵衝擊秦軍的包圍圈,給秦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
趙括陣亡,在趙軍斷糧長達46天后,四十萬趙軍才向秦軍投降。四十萬趙軍,除未滿十四歲的240人被放回趙國報信以外,其他的全部被秦軍坑殺,趙國實力大損,從此再也無力和秦國相爭。長平之戰秦國雖然勝利了,但也是慘勝,秦國傷亡25萬,秦國一共投入60萬軍隊,傷亡卻快佔到總兵力的一半。趙國一共投入45萬軍隊,衝擊秦國包圍圈傷亡5萬,卻造成秦軍傷亡25萬,這個戰績還是不錯的,趙國剩餘的40萬軍隊是在投降後被秦軍坑殺的。假設趙軍要不是被秦軍包圍斷糧那麼久,而是真刀真槍的拼殺,趙軍未必會輸給秦軍。
從趙括在長平之戰中的表現來看,趙括並非一無是處的庸才。首先,幾十萬大軍的統帥,要是沒有點能力那是不可能的;其次,四十萬大軍雖然被圍困斷糧的情況下都沒有大亂,這說明趙括治軍還是有一套的。再次,就是趙軍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都能給秦軍造成那麼大的傷亡,真的很了不起。趙括本人是親自衝殺,足見趙括並非貪生怕死之輩,反而說明他很英勇。最後,趙括面對的是戰神白起,戰國第一名將,遇到這麼強的對手,趙括還能造成秦軍那麼大的傷亡,足見趙括軍事能力真的不弱。
趙國第一名將廉頗都無法戰勝秦軍,那麼換做趙國任何一個將領對戰白起,結果都只有戰敗的下場。戰爭的勝利由一個國家的國力、統帥能力、朝堂謀劃來決定,這些方面秦國都強於趙國,因此秦國戰勝趙國是理所當然的。客觀的講,長平之戰的戰敗不能全怪趙括,趙括還是有一定軍事才能的,他也並非是紙上談兵。趙括經驗上是欠缺的,能力上比起白起差得很遠,因此趙括敗給白起不冤枉。
趙國長平之戰失敗的原因主要是由於趙國綜合國力比不上秦國,軍隊統帥軍事能力也比不上秦國,朝堂謀劃也比不上秦國,並且趙王昏庸輔臣無能。這幾方面原因才導致了趙國戰敗,趙括其實是背了黑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