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群英聚會的時期,這個時代出現很多能征善戰的武將和謀略過人的謀士,比如諸葛亮、郭嘉、關羽、司馬懿、周瑜、張遼等等數不勝數。
而今天我們說這位蜀漢大將魏延也是一位勇猛的戰將,雖然名聲沒有關羽、趙雲、典韋等武將響亮,但在三國時期也是一位蜀漢名將,在劉備創業的道路上,立下許多汗馬功勞,在三國後期諸葛亮北伐時也立下很多功勞,在第一次北伐時,像諸葛亮獻子午谷奇謀的策略,諸葛亮沒有同意,那麼他的子午谷奇謀可行嗎?1400年後,此人用5萬大軍告訴你答案。
諸葛亮當時為何不同意呢?看過《三國演義》朋友們都知道,在演義裡魏延是個降將,演義記載,當時關羽帶兵攻打長沙,與黃忠大戰,長沙太守懷疑黃忠和關羽裡通外應,喝令要斬黃忠,幸而魏延挺身解救,殺死韓玄,獻了長沙。這本是大功一件,但是諸葛亮卻說魏延“腦後有反骨”。認定他“久後必反”,要將他斬首。劉備以魏延功勞太大為由,救了他一命。從這開始,魏延在讀者心中成了反面人物,看到這大家肯定因為這裡發生的事諸葛亮才不同意的。其實並不是,在正史裡《三國志·魏延傳》記載,魏延是義陽人“以部曲隨先主,數有戰功”。那麼為何呢?
按三國志正史記載,魏延每次隨軍北伐,都請諸葛亮給他統領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前漢將領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所以魏延經常說諸葛亮膽怯,恨自己之才不能盡用。依《三國志》補註《魏略》的記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在軍議上提出建議,因長安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故願自請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長安,並認為夏侯楙一定會棄城逃走,而諸葛亮認為此計懸危而不用。那麼這個計謀真的不可行嗎?在1400年後,有一大將用五萬人馬解開這個謎底。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兩次穿過子午谷的戰鬥,第一次便是東晉大將桓溫北伐前秦,命司馬勳從子午道出兵,一同攻打前秦。四月,雖然桓溫主力在藍田縣擊敗秦軍並進據灞上,威脅長安,但卻沒有繼續進逼,反給予機會讓前秦喘息。前秦丞相苻雄於是乘機率領七千騎兵在子午道半道處,以逸待勞擊敗司馬勳。
1400年後的明朝末年,第一代闖王高迎祥被盧象升、孫傳庭等人圍困在四川無法動彈。此時,他便想著從子午谷穿過去,直接打下長安、佔領軍事要塞實現反叛。
結果就是,大將高迎祥的五萬大軍在子午谷遇到了大雨,走了將近一個多月才出來。然而,在子午谷的谷口(黑水峪)一帶,明軍將領孫傳庭在那早就等候他多時了,高迎祥及其五萬大軍全軍覆沒,高迎祥本人被捕後押到北京,落了個凌遲處死下場。
從歷史上發生的這兩件事情來說,諸葛亮還是有先見之明的,不同意魏延的建議,肯定是他深思熟慮的結果,諸葛亮這麼有謀略的大人物都沒有去做,這兩個去做的人,一個半道就慘敗而歸,一個全軍覆沒,自己本人還落個凌時處死的下場,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