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披荊斬棘建立明朝的過程中遇見的對手數不勝數,後期能夠和朱元璋平分秋色的敵人中最有名的當屬陳友諒和張士誠。
除了這兩位之外,還有一位在元末明初戰亂四起之時和當地很多勢力有過交集,他是苗軍的領袖——楊完者。
(一)楊完者帶領苗軍加入元朝
楊完者是飛山蠻首領楊再思的後代,出身於湖南寶慶府城步縣,因在元朝中苗人的身份地位都是最低的,經常會受到官僚主義的壓迫,以至於當地的叛亂頻發。
元朝時期,楊完者的曾祖曾經擔任綏寧副史,他的祖父曾擔任潭州路總管,而楊完者本人也自小接受漢族文化的薰陶,一切的緣由讓楊家開始不滿足於現狀,元朝逐漸衰敗,楊家便藉機招攬各地兵馬想要自立為王。
楊完者為人陰狠酷辣,非常擅長於權謀,而且他自小就展現出了優秀的領兵作戰的才能,在父親的全力培養下帶領了很多苗家青年組成了一支小型作戰隊伍。
楊完者帶領苗軍起義,他的背後是苗族,侗族,瑤族等無數曾經受過壓迫的少數民族百姓,大家都希望可以在亂世中希望有機會為自己乃至於身後整個族的族人贏得一份自由,所以支持他的人也越來越多。
他帶領著這支隊伍四處征戰,最終組建了苗軍,至正十二年,苗軍為元朝出戰,這場戰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阻止徐壽輝勢力持續擴大。
苗軍地處湘中,距離武昌最近,而武昌又是能夠直達元朝軍隊主力的必經之所,所以武昌若是淪陷,元朝的“大本營”也將越來越危險。
在楊完者的帶領下,驍勇善戰的苗軍們很快為元朝收復了武昌,元朝的君主大喜過望,封楊完者為湖廣副都元帥。
這場戰爭的勝利讓楊完者找到了能夠提高少數民族地位的途徑,他相信只要能持續不斷地立下戰功,就能在朝廷中站穩腳步,從而得到皇帝的賞賜,為自己手下的將士們謀得一條出路。
元朝需要能征善戰的將軍,楊家需要儘快地建立功勞,二者達成了巧妙的共識,但是不久之後他的父親帶兵南下作戰時被人妒忌,後續糧草無法做到及時供應,導致了兵敗身死。
楊完者從未想過他們父子二人忠心耿耿地為了元朝打仗,卻遭到同僚背後捅刀子,心中憤懣不平,但是卻基於現實情況無法正式和元朝撕破臉。
此時朱元璋,張士誠等人紛紛在各地集結部隊反抗元朝的壓迫,為了元朝服務的苗軍只能奔波於各地,打著一場又一場接連不斷的戰爭。
至正12年開始到至正18年為止,整整六年的時間楊完者都帶領手下軍隊在黃州路、江州路一帶徵戰,張士誠攻陷了平江後,楊完者奉命帶兵來到金陵討伐張士誠。
至正16年,面對著元朝軍隊大敗的局面,張士誠無奈之下只能帶兵出走鎮江。
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和湯和乘勝追擊,楊完者被打得狼狽逃竄,在前有張士誠,後有朱元璋的情況下,楊完者只能一路逃去嘉興。
(二)楊完者在嘉杭建立大本營
楊完者帶領苗軍駐守在廣德和吳興之間,憑藉著易守難攻的地勢暫且緩了一口氣,江浙行省的丞相無力抵抗張士誠,為了能夠保命只能給楊完者許以高官厚祿,希望得到他的幫助。
楊完者被升為浙江行省參政,隨後立刻帶兵和張士誠在嘉興發起了一場戰爭,張士誠表面上和楊完者大戰,實際上卻只拿出了一小部分兵力吸引張士誠的注意,命令手下所有精銳直取杭州。
張士誠想要趁其不備,可誰知卻忽略了楊完者手中軍隊的實力和對地形的熟悉,他察覺到自己被騙後,第一時間命令精銳部隊調轉方向追擊張士誠,將張士誠打了個措手不及,只能倉皇逃竄。
楊完者也因為這場漂亮的戰役被封為江浙行省左丞,再次得到重用的他將嘉興和杭州等地視為自己的大本營,用心經營。
嘉興和杭州的地勢讓楊完者在防守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卻也在另外一方面將他困於原地寸步難行。
張士誠一直沒有放下南下的決心,數次帶兵發起衝鋒,都被楊完者打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楊完者的兵力。
朱元璋則趁機帶兵連續攻下廣德路,寧國路,徽州路,目標直指楊完者駐守的嘉杭,嘉杭周邊的官員們雖然人人自危,但是卻不願輕易派兵支援楊完者,生怕引火燒身。
朱元璋領兵作戰則沒有那麼多的顧忌,他認為張士誠和楊完者二人經過數次交戰,兵力均有折損,這個時候是出戰的最好時機,所以至正17年7月,他命令手下徐達出兵宜興,使前鋒趙普勝攻常熟。
張士誠手下的張士德在常熟一戰被抓,朱元璋軍隊士氣大振,在攻打張士誠的過程中楊完者也小勝了數場,但是在對上朱元璋的時候楊完者幾乎從未贏過。
張士誠眼見著無法繼續維持三足鼎立的局面,聽從手下謀士的勸告,主動聯繫楊完者要求歸順於元朝,楊完者自然不會拒絕此等好事。
苗軍雖然屢次輸給朱元璋的軍隊,但是在嘉興和杭州一帶,他帶領的苗軍已經成了不可替代的一股勢力,此時能夠得到張士誠的歸降,雙方就可以共同調轉矛頭,攻打朱元璋。
只要成功拿下朱元璋,楊完者有自信能勝過張士誠,朱元璋一方並沒有因此做出過激的舉動,反而是楊完者一副勝券在握的樣子。
他手下的士兵們也鬆懈了不少,不僅在當地為非作惡,楊完者本人還強娶民女,達識帖木兒最初願意給他予以參政的位置不過是為了求援,現在已經擺脫了最初的危機,自然不願意事事看楊完者的臉色。
(三)楊完者的死亡
楊完者認為大家應該儘快攻打朱元璋,於是便主動領兵出擊,可是他卻忽略了自己背後的那些“盟友”並非是真正想要合作,而朱元璋手下的將士們都是忠心耿耿的能人。
至正18年4月,胡大海和李文忠在建德打敗了楊完者,達識帖木兒假意表示願意帶兵幫助楊完者捲土重來,楊完者帶領苗軍再次攻向建德,張士誠趁機帶兵包圍了楊完者。
楊完者從未想過已經歸降的張士誠會在背後下毒手,可無奈沒人支援於他,退路和糧草又紛紛被切斷,最終熬了幾天,楊完者不願意受屈辱,於是在被張士誠攻破大營之前選擇了自盡,結束了其複雜的一生。
楊完者身為朱元璋和張士誠作戰中的一名“不速之客”,無論是手中兵力還是領兵作戰的號召力都堪稱一霸,但是史書上卻極少留下描寫他的筆墨。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楊完者無法被準確地定義為一名英雄,他雖然是苗軍的首領,但是卻始終為了元朝而征戰,若是詳細記載,並且對他的事蹟大肆誇讚,不利於朱元璋管理苗人。
而且楊完者雖然是為了幫助少數民族爭取平等而戰,但是實際上卻是沒能及時對手下的士兵們進行約束,以至於讓他們做出燒殺搶掠的惡劣行徑。
若是在記載楊完者的歷史上一味描述對方的惡行,會讓少數民族成為驚弓之鳥,不知何時會遭受到明朝的“清算”。
沒有辦法記載對方全部的行為,也不可能將這個人的存在從歷史的洪流中徹底抹去,唯一的辦法就是記載的過程中幾筆帶過。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明朝的歷史是清朝所修成的,無論是對於當時明朝發生的大事還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國之前的征戰故事並不全面。
《明史》中有很多戰爭是無可考證的,甚至一些事件上存在著極大的缺失,何況像楊完者這樣極具爭議性的人物?
參考文獻
《城步衫坊楊氏族譜》
《明史》
《新元史》
《楊完者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