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末的一天,在河北故城縣的郊區,一座茅草房中傳出了一片哭泣的聲音。附近的街坊們都過來探望,得知老人生病而死,是因為他們的孩子傷心過度,所以哭的很厲害。“兩位老人都死了,家裡也很窮,我要怎麼給他們下葬呢?”
的確,在這個亂世之中,受害最深的,就是平民了。但就在這時,一名身材魁梧的男子推開了眾人,將自己的全部身家都拿了出來,放在了桌子上,說了聲“節哀”,然後快步離開了。
他一抬頭,發現是他的老朋友,竇建德。
農民起義
據史料所述,竇建德與其名一般,樹德務滋,卑宮菲食,勸學耕作,行俠仗義,是一名智勇雙全的領袖。
但沒想到,他一開始是個憨厚的農民,後來隋代大肆招兵買馬,想要進攻高句麗,竇建德不得不被牽扯進了隋末的動盪。
但竇建德也清楚,這位陛下是個好戰分子,根本不在乎平民的生死,所以他也不願意為陛下效力,所以聯合了一批和自己一樣的人,一起造反。
從那以後,他為人忠厚,為人忠心耿耿,在軍隊中也有不少人受他的幫助。除此之外,他沒有任何傲慢,與其他戰士混在一起,不但一起吃飯,一起生活,一旦發生衝突,他還會一馬當先。
這樣一個忠心耿耿,有血性的男人,怎麼可能不受到軍人的尊敬?所以沒過多久,他手下的叛亂者就從數百人,發展到了十幾萬人。也是當年反抗的力量中,最強的一股。
但這一切都說明了他的才華,而他之所以有這樣的氣度,那是因為617年,竇建德進攻河間的那一次。
王者風範
當年竇建德帶兵攻打河間,出乎他的意料,河間雖然看上去破舊,但王琮固若金湯,無論他如何努力,都無法突破。
正當竇建德束手無策之際,突然接到了隋煬帝遇刺的噩耗。竇建德連忙派出信使進城通知王琮。
在反覆驗證了幾遍之後,王琮這才把兵器收了起來,說自己可以認輸。據《舊唐書》中所說,王琮在認輸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死亡。但現在陛下已經去世,他不得不臣服,以保護這座城市的子民。
為了這個目的,王琮身著一襲白衣,跟著使節們去了竇建德的軍帳,準備聽候發落。
然而王琮萬萬沒有料到,等他抵達大營,見到的並不是一股肅穆的氣氛,反而是一場看似簡樸,實則十分豐盛的晚宴。
竇建德聽說王琮已經降了,很是開心,便準備宴請他。但手下的人,卻是強烈的抗議。
“琮拒我久,殺傷甚眾,計窮方出,今請烹之”。
但竇建德卻覺得:
“忠義能臣最大的痛苦,在於不能扶持一位有德行的君主。”
也就是說,他要成為一個有道德的皇帝,只有如此,他的忠誠和能力,才會被他所利用。可以說,竇建德在這方面的造詣,遠超同時代的叛逆首領。
之後,王琮不但活了下來,還被竇建德封為了瀛洲的一名御史。
兵敗被殺
但王琮雖然心胸寬廣,治國之才,卻沒有李世民那麼好的謀略。
竇建德在李世民率領大軍進攻王世充的時候,收到王世充的一封求援函。竇建德對王世充去年奪了自己的領地,並不耿耿於懷,依然義無反顧地派兵。但是竇建德的武力值卻遠遠比不上李世民,最後戰敗而歸。
李世民在他去世的時候,曾經詢問過他為什麼要幫助王世充。誰知,竇建德卻道:“你今天過來,也省得你跑這麼長時間。”
李世民也是一臉的無語。
李世民在竇建德去世之後,將竇建德的領地併入了自己的領地,李世民這一次終於意識到,竇建德的領地上,人民生活得很好。李世民忍不住說道:“如果隋煬帝是這樣的人,他的國家就不會滅亡了。”
稱帝資格
後來,當地人自發建立竇王廟,以表彰竇建德的事蹟,並一直供奉至今。
可以說,如果竇建德還活著,那麼李淵就不配做皇帝了。此話怎講?
李淵是世家子弟,權勢滔天,就算是他的生母,也是獨孤伽羅的妹妹。憑藉著世家的底蘊,他七歲就成為了唐國公,結識的都是當時的達官貴人。
所以他的叛亂並沒有竇建德那麼艱難,只要一聲號令,就會有許多英雄人物加入。
況且,他雖有才幹,卻缺乏一位君王應有的氣魄、氣度和大局觀,即使是現代史家呂思勉也曾說過:
“大唐皇帝雖然是皇帝,但他的生意,卻是太宗一手促成的。”
竇建德在登基的時候,甚至要超過李淵。從“竇王廟”的自發興建就能看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