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早上八點十分,和朋友三位從廣州海珠區洪德路騎樓街出發,一一領略街道兩旁的建築風采,再漫步在濱江西路。朝珠江的對面看,景色盡收眼底。過了人民橋,就是號稱廣州“外灘”的沙面島了,遊覽沙面是我們今天走訪的目的地。

沙面原是一片沙洲,曾稱“拾翠洲”,因是珠江沖積而成的沙洲,故名“沙面”。在宋、元、明、清時期是國內外通商的要津和遊覽地。明代在此設華節亭,管理外商貨物進出,清代中葉在此建西固炮臺,拱衛廣州。鴉片戰爭期間,英軍進攻廣州,地方軍民在沙面一帶與英艦隊激戰。1859年,英、法脅迫兩廣總督黃宗漢答應租借沙面。1861年,沙面築基等工程全部竣工,費時18個月,沙面成為四面環水的小島,只建東西兩橋入。鴉片戰爭後,在清咸豐十一年(1861)後淪為英、法租界。

沙洲一帶風景秀麗,環境優美。沙面島具有沿江地理環境的優勢和便利,風光有別於羊城其他地方,洋人當年利用他們的堅船利炮強佔這塊租地,是有其原因和目的。

踏進沙面,彷彿置身於海外的旅遊景區,周圍都是Continental風情的建築物,瀰漫著異國情調。遊人很多,老外也不少。老人在這裡悠閒自在散步休息,孩子們快樂嬉戲玩耍,年輕人則喜歡邊逛邊拍照,攝影師們穿梭於景區中,更是頻頻捕捉和定格畫面……沙面島綠蔭環繞,古樹婆娑,風光旖旎,一派寧靜怡人的新景象。

我們從沙面南街開始慢慢逛,一座座Continental風情的建築物呈現在眼前,一幅幅歷史畫面不斷呈現於腦海中,一座座建築物就是一個個歷史故事。逛完整個沙面建築群,就如讀完中國一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史。

逛完沙面南街,再順著沙面一街、二街、三街和四街的佈局遊覽。沙面約有40座歐式建築,建築群於1996年就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廣州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沙面的建築風格多樣,有羅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等,作為外華人長期的集中居住地,這裡曾是英國、法國、美國、德國、意大利和日本、蘇聯等國的領事館所在。有名的太古洋行(英)、新沙宣洋行(英)、慎昌洋行(美)和萬國寶通銀行(美)辦公點都在沙面上;中法實業銀行、法國東方匯理銀行、法國海軍辦事處、法國郵政局、法國傳教社樓、法國兵營、法軍巡捕房、臺灣銀行廣州支行(日)也集中在此。

遊覽沙面,算是重溫一下清末民國史。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法租界的那座天主教堂——露德聖母堂。聖母堂建於光緒十六年(1890),可容納約200人,外觀富麗典雅,高尖的教堂頂端使整個建築顯得特別引人注目,獨具一格。有幾對新人正在教堂邊,由攝影師指導,正在拍攝婚紗靚影,定格人生美好畫面。

沙面島有許多榕樹和樟樹,成為這裡的一道風景線。1985年廣州市公佈首批受市保護的209株百年以上樹齡的古樹名木中,沙面島有102株,古樹形態獨特,讓人感到新奇又親切。我們逛了兩個多小時累了,就在景區的長欄椅坐下來休憩。

大約11點30分,時近中午,我們沿著沙面大街的方向走出去,將走出沙面之際,發現臨街(沙面3街4號)有一座比較普通的建築,竟是建於民國三年,曾作為屈臣氏的藥房。沙面島周邊的每個大小建設物幾乎都有其歷史背景,有些是著名商號的前身,一個城市的古建築物就如是這座城市的歷史活化石。沙面島的Continental風情建築形成了獨特的露天建築“博物館”。

當年的英法租界,變成今天人們遊覽和娛樂的Continental風情公園,成為羊城的新景區,不禁教人萬端感慨。景區裡那些追逐玩耍的小孩,那些怡然自得的老人,還有低語信步的戀人,未知有多少人記起這裡曾經的血雨腥風?又有多少人記起朝代的更替、槍林彈雨裡的諸多歷史事件?

遊覽沙面島不啻於開卷有益,沙面見證了廣州近代史的變遷,留下了孫中山先生等偉人的足跡。無疑,沙面島成為中國近代史與租界史的縮影。有到羊城來,不妨到這裡來走一走。

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土葬”會被全面取消?那麼村裡已經安葬的先人,該怎樣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