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上下5000年的悠久歷史中,所湧現出來的傳統文化是多種多樣的,而大多數的傳統文化並沒有隨著時間的發展而被人們拋之腦後,時至今天,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能夠時常看到及接觸到相關的傳統文化。
喪葬文化是流傳已久並且十分接地氣的傳統文化之一,“落葉歸根,入土為安”,這樣的思想存在於絕大部分老百姓的腦海中。沒有哪個人能夠實現永生,而人固有一死,只不過人們死後的身後事可能就不是自己能夠掌握的。
就傳統的殯葬方式來說,一般採用的都是土葬來進行的,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用地的緊張,對於喪葬制度進行相關的改革也是勢在必行的事。那麼在這樣的背景下,土葬會被全面取消嗎?如果土葬真的被取消了,又會以何種的殯葬形式來代替土葬呢?
不得不說,土葬這一傳統的喪葬方式成為了很多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傳統印象,並且這一方式在中國也有了上千年的流傳歷史,想要改變這種思想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雖然很多人依舊認為土葬才是順應自然規律的表現,但就總體上來說,取消土葬是必然的趨勢,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政策,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首先,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得到了相應的解放,而與土葬相關的習俗可能就比較封建落後。在以前,人們每逢清明節或者其他祭祖時節之時,可能都會通過燒紙的方式來祭奠,但在此過程中,燒紙所產生的氣體可能會汙染空氣。並且在天乾物燥的時候,還會帶來森林火災等隱患,甚至威脅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
在這樣的背景上,出於對環境的維護以及避免一些安全隱患的發生,各地也逐漸倡導清明綠色祭祖的行為,“祭掃在心不在形”是更加符合新時代下的文明新風氣。
其次,傳統喪葬習俗的變革還會節省喪葬費用的開銷。在過去,傳統喪葬習俗的過程是比較繁雜的,比如說要進行嗩吶送葬,燒紙錢,花圈輓聯等等。雖然這種形式讓逝者的身後事辦得比較風光,但是其花銷也是非常大的。所以在新時代下,“厚養薄葬”才是應該倡導的行為方式,對逝者的孝心表達不應該體現在身後事之上,而應該在逝者生前給予更多的關心和照顧。
除此之外,改革傳統的喪葬習俗最重要的一個目的還是出於土地資源利用來考慮的。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農業用地,商業用地的需求不斷增加,土地資源及耕地資源都是非常有限的,從長久的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考慮的話,對於土地資源必須進行更加高效的管理。
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對農村地區的土葬習俗進行相關改革的話,那麼對耕地資源的浪費是極其嚴重的。畢竟在人口老齡化不斷加深的大背景下,老年人口越來越多,而農村地區的老人在逝世之後所需要佔用的耕地資源也會越來越多。
按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那麼耕地資源可能會出現嚴重的供給不足,所以出於糧食安全的考慮以及耕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對農村地區的一些傳統習俗進行相關的整改也是必須的。
在此背景之下,相關部門可能會進行統一的規範化處理方式。而就傳統的喪葬制度來說,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隨意佔用的土地資源,所以對傳統喪葬制度的改革,也可以確保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可以最大化的實現。
根據相關的政策來看,傳統的土葬方式被取消之後,火葬是目前政府比較鼓勵的一種喪葬方式。除此之外,對於相關的公共設施的建設也處於不斷地完善之中,比如說火葬場,殯儀館,骨灰堂等等。當逝者去世之後,採用火葬的方式進行遺體的處理,並且將逝者的骨灰安置於公共墓地等地方,是比較提倡的一種行為方式。
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是近些年來十分熱議的話題,這也是未來的發展大勢。針對傳統的喪葬習俗的相關改革,國家也建立了節地生態安葬的獎補制度,以此來鼓勵人民群眾順應環保發展的理念。對於那些按照相關政策進行生態安葬的老百姓來說,政府也會給予相關的經濟獎勵。
結語:
從總體上來說,正所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雖然針對傳統喪葬文化的一系列改革方式,在短時間內會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一定的不便,但從長期的可持續發展角度來看,堅持生態發展,綠色發展都是必須的。而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也是中國正在努力實現的目標,所以,為了促進祖國的發展,人們應該積極響應國家相關政策,為生態文明和生態安全做出自己的貢獻。
今日話題:“土葬”會被全面取消?那麼村裡已經安葬的先人,該怎樣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