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被譽為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的巔峰。那麼,處於巔峰時期的太平天國,其版圖大概有多大?
太平天國的優勢
其實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同時,華夏大地同時存在其他的農民起義活動。不過,這一時期的農民起義,其代表性便是太平天國運動。而太平天國其實也是清朝最為頭疼的一股勢力:因為隨著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南京)開始,清朝就喪失了很大的主動權。
眾所周知,明清王朝都是“坐北吃南”模式的王朝:即統治中心在北方,但是稅賦重地在南方。對於清朝來說,江南是清帝國的命脈。而太平天國的核心區域,就是江南。因此,在歷史上,太平天國被視為“道鹹衰世”時期的農民起義正統,而清朝朝廷也認為,太平天國才算真正意義上能和清朝朝廷分庭抗禮的勢力。
在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在軍事鬥爭上,大致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國戰”模式。比如元末的朱元璋割據江南,然後以江南為根據地,和陳友諒、張士誠、元朝朝廷進行交戰。這本質上就是多個朝廷之間的戰爭;
另一種是流動戰爭模式。典型的例子是黃巢起義:黃巢起義軍在山東揭竿而起,之後很多年,黃巢大軍東奔西走,甚至還一度越過嶺南攻入廣州,之後黃巢大軍又進軍關中。黃巢起義軍可謂踏遍大唐帝國的千山萬水。
而太平天國採取了兼而有之的模式:太平天國渴望取代清朝。但是在軍事鬥爭上,採取了兩種模式並行的策略:
在天京和周邊,太平天國扼守軍事要塞(比如安慶),作為抵禦清軍的緩衝和屏障。而在其他地區,太平天國的軍隊則採取了流動戰爭模式——比如太平軍在兩湖地區,雖然攻佔過一些州府,但是攻佔後沒多久,太平天國的軍隊就撤離了這一地區。而這些地區很快也被清軍不費吹灰之力光復。
其實太平天國採取這種模式,也是無奈之舉:之所以防禦安慶等地,完全是考慮天京。至於其他地區採取流動戰,則是因為太平天國事實上不具備地方治理的能力。最起碼,各地士紳對太平天國採取仇恨的態度。這讓太平天國也無法在太多的地區立足。
根據地的匱乏,以及無法完成地方治理,意味著太平天國很難實現壯大。
太平天國疆域
主流歷史學界認為,太平天國在抗擊清朝統治期間,其勢力幾乎遍佈內地十八省。而實際疆域方面,一般認為,其領土主要包括以下地區:
安徽部分地區。以安慶為代表。甚至可以認為,安慶是太平天國的西大門;
江西部分地區。事實上,在曾國藩攻破天京以後,太平軍在江西還有很大的勢力。甚至晚清有學者認為,江西算是太平軍很重要的基本盤;
湖北部分地區。情況大約和安徽情況類似:天京處於長江下游,因此,太平軍需要在中游建立根據地,防止清軍通過長江中流順流而下打擊太平天國;
湖南部分地區。這一地區一般認為屬於太平天國的“邊陲之地”;
江浙部分地區。這一地區是太平天國的核心地區。其中浙江省大部分地區都在太平軍的掌握之下,而江蘇則以蘇南地區為主。
有學者認為,太平天國的疆域,巔峰時期大約150萬平方公里左右。不過,太平天國的巔峰狀態可謂曇花一現,而且,疆域很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