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秦末漢初時期,社會動盪不安,萬民處於水火之中。漢朝政權鞏固以後,為了解決戰亂局面之下的社會經濟問題,採用道家“無為而治”的方法,頒佈實施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在經濟方面,生產力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實現了由亂入治的轉變。而隨著經濟的恢復,藝術方面也有了相應的進步,樂舞藝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陽春白雪、下里巴人的形式多種多樣,受到人們的廣泛接受和喜愛。

樂舞藝術不僅僅是繼承和發展了漢代俗樂舞的優點和特徵,而且在民族大融合的前提下,融合了其他少數民族的樂舞優點和文化,發展形成了獨特的樂舞形式,為隋唐樂舞的盛狀奠定了基礎,是中國古代舞蹈發展史的關鍵階段。

一、什麼是漢代舞蹈

漢朝分東漢、西漢兩個時期。高祖劉邦與妻子呂后白手起家,開國嚴定叛亂,為王四年,帝位八年,為後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呂后死後,大臣們立劉恆為帝,以仁為政,修心養性,建立了“文景之治”讓漢朝走向鼎盛。

百姓飲其食、穿其衣、樂其火。漢武帝劉徹,又將漢朝推向另一個高度,平定邊境擾亂,善於用人,又在思想上將儒文化發揚光大。翻開歷史的畫卷,漢朝的篇幅便是熠熠生光。

這便歸功於漢朝各代君主的統治,以尊儒,仁政來治理天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因此當時社會舞蹈才發展得如此迅速。漢朝舞蹈因此也是中國舞蹈史發展上輝煌的一頁。

漢代舞蹈的分類

中國樂舞藝術是音樂、舞蹈、詩歌三個因素有機統一的藝術,另外,除了這三者以外,舞蹈藝術,也包含了繪畫藝術、雕刻藝術以及建築藝術等,舞蹈在中國歷史上的發展並不是驚豔的曇花一現,而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源遠流長。

尤其在漢朝期間更如驚濤海浪般湧入當時各個階層人民的生活當中。上至王公貴族以享樂為主的舞伎舞蹈,下至平民百姓祭天之時的“巫術”舞蹈。而漢代舞蹈則可根據功能和用途不同來區分。

1、漢代雅樂

類似《詩三百》中詩歌的“風、雅、頌”的區分。“雅樂”一般都是官方的用樂,漢代之前,雅舞就是指西周的“六舞”,主要用於郊廟祭祀、重要慶典、皇家威儀展示,以及國子教育。其內容主要是文舞、武舞。

2、漢代俗樂舞

俗樂舞主要指沒有功利目的,較為直白的,具有娛樂性的舞蹈。它多采擷於民間,服務於宮廷上層社會,並逐漸向專業化、職業化發展。漢代是俗樂舞的時代,是樂舞娛樂品性得到充分發揮的時代。

二、漢代舞蹈的藝術特徵

1、藝技相融,以舞為重

舞蹈的氣質來源於它的藝技相融,以舞為直的本色,中國古代強調的是樂以舞為主,以舞而生,這些在史書記載而流傳下來最古老的音樂,都以舞蹈而言,故音樂源於舞蹈深刻地積澱著舞蹈起源發展的古老歷史。

憑藉“樂以舞為主”藝術觀點,中原舞蹈發展到了漢朝時期,實現了飛躍式發展。漢代的舞蹈,都是在歌舞昇平中將戲曲雜技中柔和表演。“以舞為主”的特點也由此衍生髮展。

比較典型的盤鼓舞是中國古代一種踏在盤子和鼓上的一種表演方式,盤子與鼓在地上的排列,數目不等,代表表演者技藝的高低不同,因此帶有雜技的色彩。歷史遺留的畫卷可以看到十分多彩的盤鼓舞姿態,時而長袖飛舞,時而側鼓而臥,姿態各異,優美舒暢。

柔美、飄逸、典雅的舞蹈和驚險、迅捷、猛烈的雜技相結合,舞蹈的柔、軟,和雜技的剛、硬合二為一,技藝合一、剛柔並濟,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美感,豐富了舞蹈藝術的內涵和特徵。

舞蹈的道具則是來彌補自身無法達到的動作造型,比如托盤、腰鼓、長袖,都將舞蹈中要表達的東西畫龍點睛。道具用來彌補自身,拿長袖來說,使舞者在舞動的過程中更具有延伸感與美感,達到一種內心想要表達的情緒波動。

在此基礎上,漢代舞蹈“舞”的詞彙和旋律也有了更深層次的強化和更進一步的豐富,最典型的表現是在以下三個方面:“舞袖”、“腰舞”、以及“舞足”。

舞袖

“舞袖”是漢代舞蹈中十分常見的舞蹈形式,飄逸飛舞的長袖是舞蹈的重要手段,增加了漢代舞蹈的生命力。莫高窟中的壁畫大多數舞者都是通過飛揚的長袖來展現舞姿。

然而長袖則更加展示加深了舞者表演時的延伸感以及力度,隨著手臂向上擺動的姿態,是長袖在頭頂上畫成一個優美的弧線,另外,另一隻手臂在反方向將長袖從身前甩過,於是長袖的舞蹈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S”型姿態。 而這些舞姿通過上下的“揚”、“甩”以及左右的“纏”、“繞”等動作,形成一條條緊密、熱烈的弧線,展現了一個色彩斑斕的舞蹈世界。

腰舞

漢代舞蹈中另一種特別突出的舞蹈形式就是“腰舞”,“腰”作為舞者身體的中心部分,通過靈巧優美扭動,同時牽引上肢、下肢,達到舞蹈效果。

這時期的腰舞,有的前後俯仰,有的左右折傾,還有的扭腰出跨,這些形式的舞蹈,豐富了腰舞形式的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漢代舞蹈的內涵,尤其是增強了舞蹈藝術的曲線美。

對於腰舞的描寫,最傳神的莫過於傅毅的《舞賦》:“浮騰累跪,跗蹋摩跌。紆形赴遠,漼似摧折。”舞者或凌空躍起,以雙腳的前後交錯擊打鼓面,前腿做弓狀,後腿半跪,時而上身大幅度後仰,背部彎曲和腳跟摩擦。腰肢的彎曲程度就像以及彎折了一樣。

這樣的舞蹈技巧對舞者的要求十分嚴格,要求具備纖細的腰肢,以及柔韌的身體。關於“腰舞”的漢畫像,南陽有出土,漢畫像中的舞者,纖纖如細絲一般的腰肢,左右折扭,帶動這飄舞的長袖,盡顯漢代舞蹈之美。

漢代《盤鼓舞》中的另一重要特點就是舞足,《盤鼓舞》除了舞者扭動纖細的腰肢以外,再有就是舞者雙足的踢踏盤鼓,於是盤鼓的踢踏,也要求舞者的足部動作足夠優美,能夠適用整體舞蹈的美觀需求。

《盤鼓舞》一般會有舞者跳躍盤鼓的動作,而在向其他盤鼓跳躍的過程中,不管是“浮騰”還是“縱躡”,都有具體的要求,而且一絲一毫的誤差都不容許存在,對於舞者來說,又是另一種嚴格的要求。

前面的腰舞要求舞者有柔韌的腰肢,而這裡的足舞,則要求舞者精神高度集中,而且十分靈敏,下足準確,力道足夠。正是如此,舞足特別注重腳步的美感,在腳步的裝飾上做了很多文章,使得腳部在做動作的同時更加亮眼。

2、亦美亦醜,剛柔並濟

中國的漢代舞蹈歷史博大精深,兼收並濟,海納百川的包容性不但使它的舞蹈千姿百態,更讓舞蹈本身的內在特質更加具有多樣性,美與醜、剛與柔,多重元素,千姿百態,使舞蹈的美感得以昇華。

漢朝舞蹈的“剛”表現在內心的厚重、熱情與剛烈。而“柔”則表現在動作的輕柔,嬌弱,婀娜,兩種不同的風格,卻得以巧妙的糅合。然而從道具造型上講,剛勁風格的舞姿服裝利落乾淨,柔美風格的舞姿道具輕盈,飄柔。

正是真與假、善也惡、美與醜,這樣鮮明的比對在舞蹈中表現的淋漓精緻,美在舒展,優揚,醜在縮手暴腳,同樣也是舞蹈世界裡表現的東西。通過強烈的反差對比以及轉化,往往會有更好的表現效果,充分意識到“美、醜”對立轉化的重要原理。

3、神秘奇異,以悲為美

在古代,人們信仰的神,都是以風月雷電,山峰河流作為本體基礎上的幻想。將神的形象高大化,神秘而不可侵犯。從后羿射日到嫦娥奔月,從盤古開天闢地到女媧補天造人,都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賦予精神世界的美好心願。

而漢代的神仙思想,不僅使舞蹈藝術具有濃烈的神秘意識,而且由於對人生的思考,轉化為對死亡的恐懼,表現在舞蹈藝術方面就形成了明顯的悲劇意識。使得漢代舞蹈形成了“以悲為美”,的特點。

以悲為美的舞樂風格使得秦漢時期的舞蹈藝術大多數都是表現悲愴的感情。比如漢武帝時期,燕王劉旦圖謀造反,失敗後,在宴會上放聲悲歌,悲傷的情緒起於情,源於心。能夠將內心直觀的感受或躍於紙上,或譜於曲中,因而產生了悲詩,哀樂。

高祖喜愛楚生,戚夫人以哀慼誦之舞之,走進高祖內心,引起共鳴,使歌舞更具有一種強大的說服力。但卻遭到朝野上下反對之後,不得已而流產,漢高帝和戚夫人盡感傷悲,高帝唱楚歌,戚夫人起舞,其樂悲,其舞愴,令人唏噓不已。

4、形神兼備,意境深邃

舞蹈之中的形態,往往是來回曲折,縱橫徘徊,時而前傾,時而後仰,時而進時而退,這些便都是矛盾的相統一,相結合。講求相互包含,相互融合,使之有相互對立又互相統一,形而對立,神而統一。

萬物之中皆包含其中的哲理。由人們直觀的所見所聞便是意象,而通過意象在人腦中產生的虛構的畫面則是意境,不同的事物帶給人們不同的“境”,而這種亦虛亦實的意境也是內心而起。

漢代舞蹈的審美情趣以及藝術品位,具有“氣若浮雲志若秋霜”的境界,其形神皆備、以舞傳情、以舞表志的特點,十分完美地實現了舞蹈藝術的藝術性、娛樂性以及教化性,對中國舞蹈藝術,乃至傳統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

結語

隨著西漢大一統局面的形成,舞蹈藝術進入了突破發展的重要時期。並且,此時中國和西亞的道路也隨之打開,各方的交流日益增多,各民族各國家的文化開始影響中原西漢王朝。

在此背景之下,漢朝樂舞突破了古代樂舞的侷限,民間舞蹈開始走入宮廷,成為舞蹈文化的主流思想。另一方面,作為民間舞蹈藝術中最重要的部分,百戲技藝得到迅速的發展,“藝技相融,以舞為重”的舞蹈特徵也逐漸形成,漢代的舞蹈藝術形式也因此更加豐富多樣。

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西周的諸王之一:成、康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