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第六回劉姥姥帶著孫子板兒到榮國府打秋風,臨回家時,鳳姐讓平兒拿來一包銀子和一吊錢,對劉姥姥說:
這是二十兩銀子,暫且給孩子做件冬衣罷。若不拿著,就真是怪我了。這錢僱車坐罷。改日無事,只管來逛逛,方是親戚們的意思。
二十兩銀子對於賈府來說,根本不算錢,用劉姥姥的話說就是“你老拔一根寒毛比我們的腰還壯哩!”但對於窮困潦倒的劉姥姥來說,這二十兩銀子無疑是一筆鉅款。那麼以當時的購買力而言,20兩銀子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呢?
清代銀、錢是最常見的貨幣
曹雪芹生活在康雍乾時期,小說中反映的,自然也是清代中前期的用錢習慣。在中國古代貨幣中,銅錢的使用有著悠久的歷史,只是早期的銅幣形制不一,既有圓形的也有異形的。至於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才將銅幣的形制統一為方孔圓錢。
自秦代以後,銅錢都是法定貨幣,一直延續到清末。與銅錢相比,白銀作為貨幣的歷史則要晚很多,大約從漢代以後才出現。銀兩的大範圍推行使用則是在明代,當時由於西方銀兩的大量流入,使得銀兩與制錢並行。
到了清代,朝廷大力推行制錢,戶部寶泉局與工部寶源局以及各省的鑄錢局,增加制錢的市場投放量,民間使用制錢也更為普遍。總體原則是:小額交易用錢,大額交易用銀,上交賦稅用官方指定的紋銀。
銀兩用作貨幣的時間雖然也不短,但存在的問題很多。一是形制不固定,以重量而言分為銀錠、滴珠、銀稞等等;二是成色不同,有高有低,所以在使用的過程中,既要秤重又要辨別成色,流通極為不便。
清代兩百多年間,物價水平時高時低,不過總體來看物價水平不及大額銀兩的價值。因此整兩的銀子並不適用於日常流通,大多數時候使用的還是散碎銀子,即輕重不等、形狀各異的碎銀快。使用時同樣也要用專門的秤來稱。必要是還要用特殊的工具來剪鑿。
二十兩銀子的購買力
鳳姐說這二十兩銀子是給板兒做冬衣的,這是客套話,以劉姥姥的家境,這二十兩銀子怎麼捨得給孫子做衣服呢?至於二十兩銀子摺合多少人民幣,是很難得出一個確切數字的。如果非要計較,那麼無疑用糧食的價格作為參照最具說服力。
曹雪芹生活在康熙末年至乾隆前期,這一時期糧食的價格起伏很大,銀錢比價也不同。康熙四十年以前,全國的米價比較低廉,根據《中國貨幣史》的記載,當時一石米值銅錢五六百文,以銀錢比價來看,摺合半兩銀子。
康熙四十年以後,米價暴漲至八九百文一石,銀錢比價則為1:900,一石米大致需要一兩銀子。
清代一石米的重要約為今天的143市斤。如果按照現在的米價3元每斤計算,那麼一石米的價格429元。如果按照康熙前期的米價一兩銀可買二石米計算,摺合人民幣858元。也就是說康熙中期以前,一兩銀子的購買力還是十分驚人的。
曹雪芹創作《紅樓夢》大約是在乾隆九年前後,當時的米價漲至1.2兩每石,幾年後又升至1.7兩每石。這就意味著銀價跌落,米價飆升,一兩銀竟跌至357元甚至252元。至曹雪芹去世的前幾年,米價又飆升為1.9兩每石,一兩銀摺合人民幣為225元。
乾隆前中期,銀兩價格跌落的主要原因很多,主要是人口增長與貨幣供應量過大有關,加上這一時期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成為物價飛昇的另一重要推手。
劉姥姥一進榮國府是在小說的前期,那時候老皇帝康熙還在,這一時期銀子的購買力十分可觀,即便是取中間值一兩銀子也得有600元左右。
按照這個銀價,劉姥姥到手的二十兩實在是一筆鉅款,摺合人民幣為12000元,可以購買四千斤大米,供一個五口之家吃上好幾年了。難怪劉姥姥在拿到賞銀後千恩萬謝、喜出望外了。
鳳姐給了劉姥姥二十兩銀子之外,又加了一吊錢。鳳姐交代說這錢是用來僱車的。這很符合當時的消費習慣,因為僱車這類低價值的消費行為,一般都是用銅錢,如果路程短,幾十文錢就夠了。這也說明,鳳姐作為賈府的當家人,惜老憐貧,對於劉姥姥一行,她是要好人做到底。
最後需要說明一下,康雍乾時期,一個壯年勞動力一年的平均收入大約在10兩銀子左右;一個秀才出身的私塾先生大致在20兩左右。這樣算來,鳳姐出手也算不凡,此外劉姥姥這一行還收穫了不少禮貌,可謂不枉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