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國內外供應商選擇有關評價指標體系評述,國外供應商選擇有關評價指標研究現狀。Dickson是最早開始對供應商評價問題進行系統研究的學者,他向美國經理協會的273位採購經理與採購代理進行了問卷調查,從中整理出23項評價供應商的準則,並對其進行了排序。

Dickson認為,質量是影響供應商選擇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交貨和歷史業績等7個因素則相當重要,程序合法等14個因素則重要,不太重要的因素只有互惠安排一個。由於Dickson的指標確定和排序主要來自於對採購經理和採購代理人的問卷調查,故其評價準則和排序更大程度上體現了採購經理和代理人的意向。

自從Dickson之後,大量的學者對供應商的選擇準則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Wilson在借鑑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所研究問題的特點,確定由質量、價格、服務、技術能力、財務能力、地理位置、美譽度和互惠安排等內容構成的供應商評價指標體系。

Yahya和Kingsman則運用層次分析法,通過對16位富有經驗的經理和主管的調查,得到了與Dickson給出的評價準則差別不大的供應商評價指標體系及相應的權重。MinH為了進行跨國供應商的選擇,根據研究問題的特點,提出了財務條件、質量保證、感知的風險、服務業績、供求關係、文化交流障礙和貿易限制等7項評價指標。

Patton,W.E過實證研究的途徑,找出了對供應商的選擇與評價決策最為重要的產品質量、價格等屬性因素,具有一定的實際使用價值。隨著環境保護日益受到重視,在供應商選擇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中,關於供應商環境業績的指標也逐漸納入了研究人員的視野。

Handfield,R和Walton,S.V等四位學者就根據研究的需要,提出了一套供應商環境業績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中包含了危險廢棄物的處理,有毒廢棄物汙染的管理和逆向物流項目、環境友好型包裝等10項關於環境保護、綠色生產方面最重要的指標;

Noci 也給出了一組用於評價供應商環境保護業績的綠色供應商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包括清潔技術的可獲性、使用原材料的類型、廢氣排放、汙水排放、能源消耗等13項重要指標。

此外,考慮到供應商送貨相關問題對企業的重要性,ChoyKL和LeeW.B兩位學者在綜合考慮智能供應商關係管理系統所屬的二級供應商的基礎上,設計了一組由送貨質量符合率、送貨數量符合率、裝運質量等11項指標組成的評價體系。

大陸供應商選擇有關評價指標研究現狀。大陸早期對供應商選擇與評價的問題關注不是很多,進入90年代以後才逐漸得到學術界和企業界的關注和重視。

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後,隨著敏捷製造、動態聯盟和集成供應鏈、虛擬企業等先進製造技術和管理思想逐步在大陸企業開始得到實施和推廣應用,供應商選擇和評價問題愈來愈凸顯其重要性。

供應商選擇評價指標研究現狀評述。分析上面所檢索到的文獻,關於供應商選擇的評價指標體系可以說是相當豐富。不同的學者根據自己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各自給出的評價指標體系差距較大。

每個評價指標體系都有它的適用方法、適用範圍和使用目的,都為特定企業的供應商選擇或虛擬夥伴選擇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我們全面分析這些評價指標體系,並結合連鎖零售企業供應商選擇的特點,不難發現已有的這些指標體系設計方面存在一些不如意的地方。

第一,已有的這些供應商選擇評價指標體系幾乎全部都是針對生產製造企業或工業企業來設計的,很少有根據商業企業特別是連鎖零售企業的需要來設計出適合的供應商選擇評價指標體系。

由於生產製造企業和商業企業在經營方式、管理模式、盈利渠道等各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適合生產製造企業使用的供應商選擇評價指標體系不一定適合商業企業來進行供應商選擇和評價。

第二,已有的供應商選擇評價指標體系大多偏重於價格、數量、質量等指標,但在強調專業分工以及電子商務迅速發展的當今時代,企業間的競爭重點已經逐漸轉變成各自供應鏈運行績效的競爭。

誰能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將定製化的產品送交到顧客手上誰就能在競爭中獲勝,在評價供應商時應該充分考慮到供應商的訂單處理時間、送貨週期等。

第三,現今社會已步入了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才促成了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的形成,只有企業和供應商在同一信息平臺上實現需求預測、庫存狀態和生產計劃等信息的集成,雙方之間的戰略伙伴關係才能穩固並得以加強。

在這種情況下,供應商的信息化水平必然會影響到信息的共享程度,而已有的供應商評價指標體系沒有或較少對供應商的信息化能力給以足夠的重視。

第四,已有的供應商評價指標體系過於重視對供應商內部的評價而忽視了企業對整個供應鏈的協調能力。

事實上,在集成化的供應鏈環境下,供應鏈中任何一個結點出現問題,都會降低整個供應鏈的響應速度和服務水平。在選擇供應商時,我們不但要注重對其內部各方面的評價,同時也要考慮它對整個供應鏈的適應性和貢獻,考慮它與供應鏈中其他結點企業的協調能力。

生產企業與零售企業選擇供應商的差異分析。無論是生產企業還是零售企業,採購活動都是保證企業持續經營的一個重要環節。生產企業和零售企業在經營活動中的不同必然決定了它們在採購活動中存在差異,從而導致二者在供應商選擇時各自考慮的側重點存在著諸多的不同。

釆購過程中看待商品的角度的不同。生產企業在獲得產品後還要對其進行加工,而不是直接銷售給顧客,企業為了獲得儘可能大的價格優勢,生產企業的採購人員必然要求儘可能減少成本,相同質量的產品,生產企業必然選擇價格較低者。因此,生產企業的採購人員更多地關注商品的價格。

但是,零售企業卻與此不同,零售企業採購進來的商品一般都是直接銷售給顧客,除了需要控制成本外,更重要的是創造收入,即商品進價與銷售價之間的差額,即毛利潤。質量相近的商品,銷售量也相近時,企業肯定願意選擇毛利潤多的商品。

因此,與價格相比,零售企業更關注毛利潤。我們在連鎖零售門店中經常會看到一些促銷人員或導購,他們總是極力向顧客推薦某些同類商品,這些商品往往就是毛利潤高的商品。

釆購的商品不同。生產企業是為了進行再生產而採購,採購的產品主要是原材料和半成品;而零售企業是為了確保有足夠的商品銷售給顧客而進行採購,採購的產品主要是產成品或終端消費品。

因此,生產企業必須採購滿足企業生產所必需的產品,而零售企業必須採購消費者願意買單的商品。生產企業認為最合適的採購產品是能滿足其進行再生產的必需品,而零售企業則認為最合適採購的商品是能滿足其最終顧客的商品。

生產企業從進行再生產的需要出發進行採購,如果一些商品雖然受最終顧客所喜愛卻不滿足其進行再生產的需要,生產企業必然不會採購;同樣,如果一些商品雖然質量好卻沒有顧客願意購買,零售企業也絕對不會將其搬上貨架。也就是說,生產企業更關注產品的質量,零售企業更關注商品的銷售情況。

釆購商品的多樣化程度不同。生產企業在選擇原材料和半成品時,雖然市場上有不計其數滿足其要求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但生產企業也不會每一種類型的原材料和半成品都採購一些,它只會選擇價格最低的少數幾家供應商。因此,生產企業在選擇供應商時,追求的是選擇出盡可能少的供應商。

但是,任何一家大型的零售商場或連鎖門店,其貨架上卻擺放著眾多品牌的可替代商品。因為零售市場面對的是形形色色的單個消費者,而不同的消費者有著不同的消費偏好,只要某種品牌的某類商品被部分消費者喜歡,其銷售數量大於利潤臨界點數量時,企業便會將其擺上貨架。

由此可見,零售企業所面對的顧客需求的多樣性遠大於生產企業所面臨的需求多樣性,在對某類商品進行供應商選擇時,零售企業不可能像生產企業那樣選擇儘可能少的供應商,而是儘量滿足顧客需求多樣性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門店規模和貨架數量選擇合適數量的供應商。

品牌認同度不同。有研究表明,顧客對最終產品品牌的關注程度要遠大於其組成材料的關注程度。因此,生產企業在選擇供應商時更加關注供應商提供原材料和半成品的技術指標,很少關注原材料和半成品的品牌影響力,因為在技術指標都相同的情況下,品牌產品肯定會價格更高,這勢必會導致企業生產出來的最終產品成本增加。

結語

零售企業在選擇供應商時,會比較在意商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知名度和美譽度高的商品必然會受到消費者的喜愛,同時也可以提升商場對顧客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商場的經營實力。

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比特幣價格分析:另一個BTC冬天?BTC觸及21000美元時多頭的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