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教科書上描述清法戰爭,稱戰爭初期由於清軍陸海戰線皆遭慘敗,導致由恭親王奕訢領班的軍機班底被全面撤換。事實上卻恰恰相反,是慈禧太后為了扳倒奕訢勢力進行權力洗牌,才不得不通過對法作戰以順應輿論。本文筆者就以慈禧太后獨掌朝政的權力之路,來重新解讀這場本不該發生的“政治”戰爭。

中法戰爭(即清法戰爭)是1883—1885年由越南國王自作自受引發的一場戰爭,原本戰場在越南北部,後逐步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這場無謂的戰爭,因為慈禧太后獨掌朝政的政治野心,成為了讓清廷大敗虧輸的窩囊戰爭。而最弔詭的地方在於,明明所有人都清楚這場戰爭本不該打,卻都有意無意地推動了事件的發展,滿眼望去盡是身在局中的不得已。

葉赫那拉氏(1835年—1908年),民間常稱西太后、老佛爺,因其徽號故簡稱為慈禧或慈禧太后(下文簡稱慈禧),同治、光緒兩朝的實際最高掌權者。慈禧的權力起點始於她為咸豐皇帝生下皇子載淳,母憑子貴被封為懿妃(後加封懿貴妃)。上期說到辛酉政變後兩宮太后得以垂簾聽政,與政變同謀恭親王奕訢共掌最高權力。然而雙方的蜜月期僅維持了四年,即同治四年奕訢的議政王頭銜即被撤銷,淪為普通的軍機領班。

翰林編修蔡壽祺從太監安德海處打聽到兩宮太后與恭親王之間的不和,為了可能獲得的巨大政治利益,上書彈劾奕訢不守臣禮。兩宮太后藉此機會,由慈禧親筆書寫詔書將咆哮朝堂的奕訢撤職。此時的清廷朝野皆是恭親王黨羽,雙方互相讓步以和平收場,奕訢重歸朝堂,但對朝政的掌控卻被大幅度地削弱。

奕訢被剝奪議政王頭銜後的二十年裡,清廷政局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同治皇帝年少駕崩,繼任的光緒皇帝年幼,兩宮得以再度垂簾聽政,但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兩宮權力被獨握在慈禧手中。而長期執掌外朝的奕訢也已年邁,隨著得力幫手文祥的去世,對待政事無力的奕訢面對慈禧卻公然衝撞。這讓本就忌憚奕訢牽制的慈禧,更加迫切地想要扳倒奕訢,為了達成這個目的她進行了長期和周密的準備。

慈禧的重要準備就是培植自己的勢力,垂簾聽政的慈禧得權不正,精明的她便偏不任用太監不任用外戚,而是大舉提拔以御史、言官構成的清流。其中以同治皇帝帝師、軍機大臣李鴻藻為首,張之洞、張佩綸(李鴻章女婿、張愛玲祖父)等人為輔,受到了慈禧的重用信任,他們以微末官職屢屢成功彈劾朝廷重臣,一時風光無兩。有了自己勢力的慈禧正待一根導火索,好事的法華人就打上了門。

普法戰爭後艱難完成賠款的法國政府,放眼世界將殖民侵略的目光瞄準了東南亞的越南。此時恰好越南國王有心擺脫宗主國大清,便趁機尋求法國軍隊的庇護,結果請神容易送神難,反受其害的越南國王掉頭求助於清廷。越南雖與北韓同屬大清的藩屬,但顯然兩者地位有著天壤之別,列強環伺的時局下,執政者奕訢、李鴻章均認為不應與法國開戰而自取其禍。但一眾清流縱論時政,認為此戰當打可打,政治嗅覺敏銳的慈禧察覺到這是扳倒奕訢的絕佳時機,現在缺少的只是一個替代者和一個開局者。

賦閒在家議論朝政的醇親王奕譞受到了慈禧的注意,因兒子即位光緒皇帝,使得奕環為避嫌而無緣政治。奕環與人議論自己的六哥奕訢,面對法華人太過軟弱不敢開戰,此時主戰派清流盛昱正巧上書彈劾整個軍機班底,被慈禧藉機在1884年罷免了整個執政班底,即甲申易樞。公認無能懦弱的禮親王世鐸成為新任軍機領班,慈禧下詔命其凡大事需與醇親王奕環商議定奪,在扳倒了最大的權力牽制者奕訢之後,慈禧終於得以獨掌朝政。因非議奕訢昏聵怯戰而上臺的新班子不得不有所作為,不計軍事層面的考量,硬著頭皮去打這場“政治”戰爭。

奕環成為世鐸背後的執政者,方才發覺不論財政還是軍事清廷都無牌可打,他想出了自認絕妙的一計:讓強烈主戰的清流張佩綸作為欽差大臣趕赴福建主持戰事。嘴炮一流軍事白痴的張佩綸到了前線,撤去海防只待法軍登陸後將其殲滅,結果法國軍艦在海上一通炮擊壓根就沒上岸作戰。兩江總督沈葆楨(林則徐女婿)當年創辦的福州船政局、馬尾船廠,幾百多水兵、九名艦長,清廷十幾年苦心經營的南洋水師半小時即告報銷。而張佩綸也灰頭土臉地返回朝廷認罪,後被罰發配邊疆五年。

之後中法雙方在戰場上互有勝敗簽訂了《中法新約》,大清放棄對越南的宗主權,耗費巨量軍力財力人力的清廷,取得了不必作戰即可取得的結果。就這樣為了達成變更權力獨掌朝政的目的,慈禧間接地為清廷攬了一場本不該打的窩囊戰爭。而在這整個局勢中沒有一個壞人或蠢人,清流為名朝臣為利太后為權,所有人都因各自的利益考量,牽一髮而動全身地推動了整個歷史車輪的走向。

#清朝#

1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姜子牙的姓氏之謎,他究竟是姓呂還是姓姜?一生經歷神秘莫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