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佛家寺廟的人,應該對大雄寶殿不陌生。
大雄寶殿是寺廟中的正殿,也是整個寺廟中最核心的建築,一般用來供奉釋迦牟尼和其他諸佛。
可以說,不管是哪裡的寺廟,都會有大雄寶殿的存在,並且它一定是眾佛殿裡最大、最雄偉、氣勢最莊嚴的那一座。
那麼,為何它會叫大雄寶殿呢?大雄是什麼意思?它和釋迦牟尼之間有什麼淵源?
大雄寶殿
“大雄”一詞的來歷
大雄寶殿,從字面意義上來理解,就是大而雄偉的宮殿。結合實際情況來看,這樣的理解是沒有問題的。大雄寶殿確實是寺廟中最大最宏偉的宮殿。
但“大雄”這兩個字,還有著更為深刻的含義。
事情還要從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說起。彼時,古印度的婆羅門教如日中天,由它衍生出的種姓制度和宗教特權引起了以剎帝利為首的其他種姓的不滿。
公元前6世紀,印度文明東移,恆河流域的眾多國家開始興起,古印度由此進入了多國紛爭的局面。
古印度的婆羅門教
政治上的動盪,激發了思想上的活躍因子,印度宗教界出現了和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類似的百家爭鳴現象。與此同時,早有不滿的剎帝利王族聯合吠舍商人,對婆羅門的宗教特權發起挑戰,掀起了一場反婆羅門教的沙門思潮。
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出身於剎帝利王族的筏馱摩那和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大家都很熟悉,筏馱摩那又是何人?
其實,筏馱摩那是印度耆那教的創始人,也是那個被稱為“大雄”的人。他比釋迦牟尼出生的時間要早,但他和釋迦牟尼一樣,都出身於剎帝利王族。筏馱摩那30歲時出家,苦苦修行十二年,最終在一棵菩提樹下覺悟成道。
筏馱摩那
從那之後,他廣納信徒,廣宣教義,耆那教在他手中漸漸興起。
耆那教的教徒認為他的覺悟很高,感念他對耆那教的恩典,故而尊稱他為“摩訶毗羅”,有“偉大的英雄”之意,簡稱“大雄”。
為了紀念筏馱摩那,他的出生日成為了印度的“大雄節”。後世的人們也常用大雄這個詞專指耆那教的筏馱摩那。
那麼問題來了:耆那教的大雄,跟佛教的釋迦牟尼有何關係?
其實,雄這個字,在當時的古印度並不是特指,而是各個宗教對於大宗教家的一般稱呼,是古印度宗教上的尊稱。比如甘地,就被稱為“聖雄”。
佛教稱釋迦牟尼為“大雄”,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耆那教的影響。
耆那教
瞭解過古印度宗教的人都知道,佛教和耆那教之間淵源頗深。不說創教的筏馱摩那和釋迦牟尼都出自剎帝利王族,就連教中的一些思想和教義,都有很多交叉之處,甚至有學者戲稱兩教為“姊妹教”。
比如耆那教和佛教都將輪迴看作宇宙的基本原理,力圖通過修行擺脫生死輪迴,超然於世;再比如這兩個教都推崇禁慾主義,倡導教徒們和慾望作鬥爭。
不僅如此,耆那教和佛教之間也共用著許多宗教稱號。比如大眾所熟知的佛陀、如來、阿羅漢等。大雄也是其中之一。
更有意思的是,耆那教中的“大雄”一詞,不僅意味著“偉大的英雄”,還有著“戰勝慾望的勝利者”之意,而釋迦牟尼之所以被尊稱為大雄,也有“戰勝慾望”的這一因素在。這其中,到底有何淵源?
釋迦牟尼
佛教大雄的養成之路
說到佛教的佛祖釋迦牟尼,那隻能用一個詞來形容:傳奇。
釋迦牟尼出生於公元前623年,未出家前的名字叫做喬達摩·悉達多。
他的父親叫首圖馱那,是迦毗羅衛的國王。母親摩耶夫人是天臂城善覺王的大女兒。
可以說,悉達多一出生就是妥妥的人生贏家。
悉達多出生後的第七天,他的母親就去世了,幼年失恃的他是被姨母撫養長大的。
期間,作為王族子弟,悉達多每日都要學習貴族的學問和技能。但即便如此,他的生活還是優渥而舒適的。
釋迦牟尼
悉達多在16歲的時候結了婚,和妻子生下了一個兒子。如無意外,他會在不久的將來繼承他父親的王位,成為迦毗羅衛新的國王。
然而到了後來,悉達多的心態有了很大的轉變。
當時的古印度,正處於列國紛爭的動盪時期,很多小國都在一夕之間被覆滅吞併。悉達多見此情景,越發覺得世事無常,也悲涼地認為,自己的國家肯定也難逃滅亡的命運。
由此他聯想到,被強權覆滅的小國身不由己,人又何嘗不是呢?生老病死這一切,都非人為所能控制,每個人都擺脫不了命運的苦難。既如此,為何不跳脫出來,從精神上尋求解脫之道?
喬達摩·悉達多
悉達多想到此處,終於決定逃離這無邊的苦海。他在29歲的時候放棄了王位,拋棄了父母妻子,偷偷離開了王宮,開始了他出家修行的生涯。
為了尋找心中自在而超脫的淨土,悉達多先後拜訪了苦行仙人、事火仙人、禪定仙人等多位宗教大師,但他們的學說都不太圓滿,悉達多不滿意,只能自己苦修。
他來到了尼連禪河邊的苦行林中。
為了尋求精神上的解脫,他在苦行林中生活了六年,每天只吃一麻一麥,力圖通過折磨肉體來砥礪求道的心,獲得靈魂上的昇華。
苦行林
然而六年的時間過去了,悉達多在求道之事上卻是一無所獲。長期的營養不良,更是讓他形容枯槁,像是一位行將就木的老人。
悉達多由此頓悟:苦行並不利於修道,而且對身體有礙。
想通了的悉達多離開了苦行林,走入尼連禪河,洗去身上沉積已久的汙垢。他決定先讓身體恢復過來,再去尋求心中的修行夢。
然而他太虛弱了,洗浴已經用掉了他全身的力氣。洗浴完後,悉達多甚至站都站不穩,只能靠著岸上的樹枝勉強站起來。
這一切,都被淨居天人看在了眼裡。
悉達多
他找到了在林外牧牛的女子,告訴她:“今有太子在於林中,你可以去供養他。”
牧女聽了滿心歡喜。她取了金砵,往裡面盛了香甜的乳糜,來到悉達多面前,雙手舉過頭頂,向悉達多虔誠獻上自己的供養。
悉達多接受了牧女的乳糜,他道:“我為成道度眾生故而受此食,當使施者豐衣足食,安樂無病,福壽增長,智慧具足。”
說罷,恢復力氣的悉達多來到了迦耶的一棵菩提樹下,靜坐冥思,並堅決道:“不成佛道,不起此座。”
悉達多
此時的悉達多經過了六年的苦行,早就磨去了心中的諸般執著和妄想,可謂是煩惱盡斷,業力盡無。
這個時候的他,其實與心中的道十分接近了。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魔王波旬聽聞了悉達多誓要成佛的意願,擔心悉達多得道成佛的他坐不住了,開始想方設法地去搗亂。
為了動搖悉達多的佛心,阻止他修成正果,魔王波旬率領手下眾魔,向悉達多發起攻擊。但無論是刀槍劍戟還是毒蛇猛獸,都不能傷害悉達多分毫。
悉達多
波旬見狀又氣又怒,他叫來了自己的三個女兒,企圖用美色迷惑悉達多,並對他許了各種榮華富貴。
然而,面對波旬的瘋狂輸出,悉達多卻是泰然自若,不為所動,似是天塌了也入不了他的眼。他端正地盤坐在地,一手捻起袈裟一角置於胸前,一手結“降魔印”,將戒、定、慧發揮到了極致。
於是,圍在他身邊青春靚麗的魔女們,在悉達多的神通之下露出了又老又醜的真面目,其餘張牙舞爪的魔兵們也被擊打得潰不成軍。在與魔王波旬的鬥爭中,悉達多大獲全勝,最終證道成佛。
這便是有名的“降魔成道”的故事。
悉達多
現在看來,這些所謂的“魔”,不就是擾亂世人思緒的種種慾望嗎?悉達多降服眾魔的過程,其實也是和自己心魔鬥爭的過程。到了最後,他的道心戰勝了他的慾望和心魔,最終從普通人變成了覺悟者,修成正果。
悉達多成道之後,並沒有忘記當初他對牧女許下的諾言。
他首先來到了鹿野苑(今印度薩爾那特),向當地的群眾說法傳教。此後,他更是踏遍了恆河流域,穿梭於各個階級之間講法傳道,救無數人脫離苦海,被尊稱為“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除此之外,他還有天尊、世尊、釋尊等稱號,那麼大雄這個稱號又是怎麼回事?
釋迦牟尼
這其實跟釋迦牟尼的降魔成道有關。釋迦牟尼降魔成道的事蹟廣為流傳,被極力傳頌,就連中國的敦煌壁畫中,都有多幅佛祖的降魔成道圖。
《相應部》(第四 惡魔相應)記載道:“大雄眾會前,歡善依無畏,如來得十力,超離世愛著。”
意思大概是佛陀具備十力,降服眾魔,不畏不懼,故而稱為大雄。再加上釋迦牟尼是佛法的集大成者,一生都致力於濟世度人,可謂是功德無量。
《妙法蓮華經》、《正法華經》、《佛種姓經》等佛家著作遂都以“大雄”的稱號來稱呼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
大者,大智慧、大力也;雄者,除魔衛道也。與耆那教的大雄不一樣,佛教中的大雄不是一種稱謂。
它更多的是一種讚揚,一種對釋迦牟尼佛法無邊的敬仰,有“至高無上的聖人”之意。
這樣看來,供奉釋迦牟尼的大雄寶殿最為宏偉壯麗似乎也並不稀奇了。
那麼大雄寶殿除了供奉釋迦牟尼之外,通常還會供奉哪些佛?他們都有著什麼樣的佛學意義?
釋迦牟尼
大雄寶殿的佛學意義
經常去寺廟的人會發現,不同寺廟的大雄寶殿,供奉的主尊佛像都是不一樣的,這其中當然也代表了迥然不同的佛學意義。
有的大雄寶殿會單獨供奉釋迦牟尼。佛像的造型有各種不同的姿勢,較為常見的有成道相和說法相,這兩種姿勢皆為跏趺坐。
成道相的釋迦牟尼兩腿交互,左手施定印,橫放在左腳之上,意為“禪定”之意。右手則自然下垂,結觸地印,也就是破魔印,表明釋迦牟尼願意犧牲自己來求得眾生解脫。
這種意志唯有大地才能證明。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的說法相,又叫初轉法輪像。釋迦牟尼結跏趺坐,雙手置於胸前作說法印。有的說法相是雙手掌心向外置於胸前,翻舉結說法印,有的則是左手結定印或手捧缽盂,右手結法印。
除此之外,釋迦牟尼還有立身像。立身像的釋迦牟尼左手下垂,右手屈臂上伸。這種情況下,就不是釋迦牟尼單獨一佛了,他的身側會有二比丘像,即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
還有的大殿內供奉的是釋迦牟尼的三身佛。
三身佛,即法身佛、報身佛和應身佛。釋迦牟尼的法身佛為毗盧遮那佛,他是佛教真理的化身,有普照萬方的意思,位於三位佛像的最中間。
釋迦牟尼
左側則是報身佛盧舍那佛。他是蓮華藏世界的教主,是修行圓滿大徹大悟的表現,代表了最圓滿的智慧。
應身佛就是釋迦牟尼佛。指的是佛為了普度眾生而隨機呈現的各種化身,意為隨緣教化不同眾生,佛法面前眾生平等。
當然,也有一些寺廟的大雄寶殿供奉的是三世佛。
三世佛,就是俗稱的三寶佛,它可以說是橫掃十方世界的一切佛。而三世佛又分為橫三世佛和縱三世佛。
盧舍那佛
橫三世佛以空間地域來劃分,又叫做三方佛,是中、東、西三方不同世界的佛代表。它最中間的一尊,就是主管中央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左尊是來自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琉璃光佛。
他結跏趺坐,一手持缽盂,一手持藥丸,意為現世安樂,祛病消災;右尊則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他的雙手疊放在腳上,掌中的蓮臺熠熠生輝,意為將引渡眾人脫離輪迴的苦海,到達西方極樂世界。
縱三世佛則以時間為標尺,涵蓋了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佛,相對應的分別是燃燈佛、釋迦牟尼佛和彌勒佛。
其中,燃燈佛位於最左邊,釋迦牟尼佛位於中間,彌勒佛則居於右側。
三世佛
除去以上說的這些,華嚴三聖也是大雄寶殿供奉的對象。
華嚴三聖,又被稱為釋迦三尊,即釋迦牟尼佛、文殊師利菩薩和普賢菩薩。
這裡的釋迦牟尼,是以毗盧遮那佛的姿態出現,代表著煩惱除淨,萬千功德;文殊師利菩薩手執玉如意居左位,代表了智德和正德。
普賢菩薩則拿著一朵蓮花,居於毗盧遮那佛的右側,象徵著理德和行德,與文殊師利菩薩相輔相成。
華嚴三聖
由此可見,雖然有的大雄寶殿不是單獨供奉釋迦牟尼,但是釋迦牟尼都牢牢佔據了最中央的位置,這無疑和他的佛學成就分不開。
縱觀釋迦牟尼的修行之路,可謂是悲智雙運,福慧雙修,不斷地用大慈悲和大智慧利益眾生。
想來,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成為名留青史的聖人,才能無愧於“大雄”這兩個字吧。
參考資料
中華佛學學報第19期---呂凱文:《當佛教遇見耆那教》
敦煌研究院:《釋迦牟尼的生平》
靈隱寺:《釋氏源流應化事蹟-----牧女獻糜》
人民網:敦煌莫高窟的降魔成道圖
道堅法師:《佛教知識學習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