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玉器的出現是遠古石器的延續與創新。中國玉器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它一經發明,就是作為最高規格的器物使用的,比如祭祀天的玉璧,祭祀地的玉琮,祭祀四方的圭、璋、琥、璜。西周時期的鉅著——《周禮》,則將玉璜、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等六種玉器稱為“禮天地四方”的玉禮器。

新石器時代,中國形成了三大制玉中心,分別是紅山文化、凌家灘文化和良渚文化。作為典型的玉器,璜、鉞(yuè)、璧、琮都有啥作用?

一、禮天地四方的玉禮器:玉璜

在良渚文化中,玉璜是一種禮儀性的掛飾。每當進行宗教禮儀活動時,巫師就戴上它,它經常與玉管、玉串組合成一串精美的掛飾,顯示出巫師神秘的身份。且每一個玉璜都刻有或繁或簡的神人獸面圖像。

1、玉璜的形狀

玉璜大致為半圓形,孔徑的長短取決於半璧,文獻中有多處關於玉璜形狀的記載。如《爾雅·釋器》記載:“肉倍好,謂之璧。肉孔若一,謂之璜。”

2、文獻所記玉璜的用途

玉璜可作佩飾或禮器,作佩飾時,與其他玉器構成組佩,作禮器時,是祭祀時的重要禮儀用品。文獻中亦有關於玉璜用途的記載,如:《周禮·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3、考古發現

在中國,早在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中就出現了石璜。距今5000年左右,璜的使用範圍擴大至長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如薛家崗文化、凌家灘文化,出土的玉璜規格高,數量多,使用方式特殊。

距今4000年左右,璜的使用範圍擴大到整個黃河流域,在長江流域的使用範圍也進一步擴大,尤其是良渚文化,玉璜出土量大,且有制度化的特徵。

黃河流域,上游在齊家文化時期才有玉璜出現,如甘肅武威皇娘娘臺遺址;中游在仰韶文化和龍山時代文化中出土大量玉璜,如陶寺墓葬;下游大汶口文化中出土玉璜的墓葬多伴出玉璧、玉鐲、玉環。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等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玉璜。良渚文化墓葬中,尤其是反山、瑤山、福泉山的祭壇墓地,常伴出玉冠形飾、玉錐形飾等。

4、玉璜是巫師身份牌嗎

張照根、古方等學者認為璜是史前時期巫師的身份牌。新石器時代,考古發掘資料顯示玉璜多出土於墓葬,在可鑑定性別者中,女性墓較多,男性墓次之,小孩墓最少,玉璜的擁用或使用人群存在性別、年齡的差異。

史前社會,玉璜主要有3個作用:作佩飾時,常伴出玉管、玉圓牌飾等,良渚文化的玉璜成為複合佩飾的中心玉器;作巫師用玉時,是身份、權勢的象徵,或者是巫覡(xí)身份標誌或祭祀必備玉器,反山和瑤山墓地中隨葬玉璜的部分墓主可能既是酋長又是巫師或巫覡(xí);最後,作斂屍玉器,如反山墓地的玉斂葬。

二、古代征伐的見證者:鉞(yuè)

鉞(yuè)在古代社會化是一種兵器,雖具備一定的殺傷力,更多的卻是充當儀衛器。在中國,鉞(yuè)是權利、征伐的象徵。一般認為,戉由斧演變而來,在“戉”字左邊增加偏旁金,即是“鉞(yuè)”。

1、大汶口文化陶器中的“戉”形象

山東莒縣陵陽河遺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陶器上,有兩種不同的圖像符號:一種像是對無孔刃器的摹畫,另一種像是對直柄寬體穿孔狀刃器的摹畫。唐蘭先生將這種摹畫釋讀為“斤”與“戉”的象形。

2、馬家浜文化石鉞(yuè)

馬家浜文化的石鉞(yuè)是工具或者是武器,從崧澤文化開始,石鉞(yuè)就增加了禮儀的功能,玉鉞(yuè)則從出現起就是權力的象徵。

3、仰韶文化陶缸中的“鉞(yuè)”

1978年,鸛(guàn)魚石斧圖彩陶缸在河南臨汝閆村出土,圖案右邊畫的是一把豎立的裝有木柄的石斧,有人認為這裡的“斧”指的是權力的象徵——石鉞(yuè)。據測定,這個陶缸是仰韶文化時期的產物,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

4、良渚文化玉鉞(yuè)

寺墩遺址、福泉山遺址等良渚文化遺址,出土了玉鉞(yuè)、琮、璧等玉器,反山墓地則為復原玉鉞(yuè)的整體形象提供了契機。斧、鉞(yuè)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產工具和武器,不僅記錄著人們征服自然的艱辛,同時也記錄著人們主宰自然的渴望。

張忠培先生認為使用琮、鉞(yuè)隨葬的人,可能是既掌握宗教祭祀權又掌握軍權的顯貴;僅用鉞(yuè)而無琮隨葬者,可能只在軍事領域具有一定的權勢;同樣僅用琮而無鉞(yuè)隨葬者,有可能屬於只控制著宗教祭祀權的階層。

良渚文化鉞(yuè)在材質、形制、裝飾等方面存在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結構。

三、祭祀天地的禮器:玉璧玉琮

史前時期,琮大量出現於龍山時代文化中,商代仍流行,周代便少了。張光直先生歸納了琮的6個特徵:外方內圓、從中貫通、表面常飾動物紋、多用玉製、也有石制或象牙、出於墓葬。

琮象徵財富和權力,而有些玉琮有“斂屍”的作用,如寺墩遺址“玉斂葬”。

《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蒼色圓璧象徵天,黃色方琮代表地,琮的外形兼含方圓,是巫師兼酋長的溝通天地的法器。方圓表示地和天,穿孔表示天地之間的溝通,琮上的動物紋飾表示巫師在動物的協助下溝通天地。

“天圓地方”的蓋天說宇宙觀理論是在戰國時形成的,但其在史前社會就已萌芽。史前先民認為要更好的生存就得“溝通天地”並佔居宇宙的“中心”,這不僅要憑藉動物夥伴登天,以“外方內圓”來標識“天圓地方”,更要“窺天觀地”,加強巫術視力,從而溝通天人、交際鬼神、闢除邪惡。

《古玉圖考》:“今琮皆四方,而刻紋每面分而為二,皆左右並列,與八方之說亦合。”中國有不少古代文獻都記載,琮可以用作禮器,用於祭祀。

古史上常是璧、琮連用的,玉璧以內外皆圓的形制為主,中心圓孔有大有小。《爾雅·釋器》:“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玉璧、玉琮是史前社會最重要的禮器,玉璧的象徵意義主要有“圓天象徵說”和“財富象徵說”,反山發掘簡報中就提出“財富象徵說”,此後又有學者提出玉璧即“玉幣”的觀點。但良渚文化大墓不一定隨葬玉璧,如瑤山祭壇墓地的隨葬品就不見玉璧,“玉幣說”有待進一步證明。

“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璧、琮如何祭祀天地?

反山墓地12號墓出土了一件特別的玉琮,該玉琮壁厚孔小,四個正面都刻有精美紋飾,側視為琮,俯視則如璧,被譽為“琮王”。殷志強先生稱其是“琮璧合二為一的特殊禮玉”。鄧淑蘋女士由此推測出璧、琮的使用方法:在豎立的琮上方平置以璧,以木棍貫穿圓璧和方琮的中孔,組合成一套通天地的法器。

璧琮合二為一和鄧淑蘋女士的推測極為可信,文獻中亦有“璧琮”合稱的現象。如《周禮·考工記·玉人》:“璧琮九寸,諸侯以享天子”,“璧琮八寸,以眺(tiào)聘(pìn)”。考古發現中也有這樣的琮、璧。琮的這種“合二為一”的特性與陰陽觀念中的“交感”思想十分吻合。

近期熱文:

背景強大的西漢中山靖王,日常生活是怎樣的?

“能人”是一群什麼人?

春秋時期的國際峰會在如何運轉的?

神秘的良渚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這些國寶級文物,主人是西漢中山王和王后

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白酒香型“三巨頭”,清香、濃香、醬香,哪一種香型有望成為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