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6世紀的前50年是歐洲歷史上的重要時期,也是歐洲國家間由“征戰”向“結盟”轉變的外交變化期。在此期間,意大利邦國、哈布斯堡王朝和法蘭西成為歷史舞臺上的主要演員。以意大利戰爭為線索的軍事活動,為歐洲開啟了全新的格局。

文藝復興時期,提倡君主專制的政治思想開始活躍在歐洲舞臺上,各王國所遭遇的政治離心力趨於減弱。黑死病所造成的人口銳減,使農奴制趨於崩解,使人口流動和遷徙成為可能,也使歐洲各城市更依賴於商業和工業。因此,政治集權和猛增的財政收入刺激了大王室的產生。王室為了增強實力,務必會選擇對外擴張。經濟上強勢、政治上孱弱的意大利,於是成為各大君主眼中的“一塊肥肉”。

中世紀的意大利,分裂割據和經濟強勢並存

1494年,米蘭大公賈麗佐·斯福爾扎對其叔父羅德維克·斯福爾扎的攝政日益不滿,遂向其阿方索的岳父(同時也是那不勒斯國王)求助。當時,哈布斯堡王朝是歐洲首屈一指的大王室,其實力因不斷的王室合併和海外殖民而增強,以至於當時沒有哪個陸地王國能與其對壘。哈布斯堡對南意大利的滲透,引起了法國王室的不滿。小斯福爾扎遂決定招引法王查理八世進入意大利,助其抵抗那不勒斯。

法國國王查理同意援助米蘭,同樣也基於現實利益的考慮。首先,法王從百年戰爭結束以來一直致力於提高王權,其君主權威已經得到建立,此時正是對外擴張的良好時機。其次,法王路易十一曾在1481年獲得過那不勒斯的王位繼承權。因此出兵意大利並不是“師出無名”的霸權爭奪戰,而可以被渲染成一場權力保護戰,法國因此能有道德優勢。再次,以“保護者”的身份陳兵米蘭、劍指那不勒斯,有利於法國控制通往君士坦丁堡的航線,進而攫取威尼斯的海上霸權。

文藝復興時期的米蘭城

無論是哈布斯堡還是法王,都對出兵意大利很感興趣,因此這場惡戰也是法、哈兩朝的王室爭霸戰。1494到1498年,可以被視為該戰爭的第一階段。法王查理八世迅速集結兵馬,在1494年底以迅雷之勢進軍意大利,並控制了米蘭、佛羅倫薩、羅馬和那不勒斯。面對法王的惡意,米蘭大公敢怒不敢言。沒等敵對王室動手,以教皇國和威尼斯為首的“反法同盟”已經在1495年建立起來。在他們的抵抗下,法王不得不與城市講和,並歸還城市領導權。這次戰役以查理1499年的崩駕為結束,是接下來法、哈兩朝爭霸的一場預演。

1499年,查理八世的繼承人路易十二重啟戰端,意大利戰爭進入第二階段。在路易的征伐下,那些互不統屬的北意小國再一次見證了失敗。就連米蘭獨裁者大斯福爾扎也被法王捉拿,淪為階下囚。1500年,哈布斯堡欺騙法國簽約和解,但隨後又將法王趕出了意大利。1508年,教廷為打擊威尼斯的商業霸權,再次邀請法王入意。在1508到1515年間,法王成功在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島取得了一些領地。最終這些利益以王室協約的方式確定了下來,意大利於是重新迴歸平靜。

路易十二率領部隊進入意大利

這一階段的意大利戰爭更加白熱化,但其作戰方式卻不像是上個階段的“單線作戰”,而是愈發發展為聯盟間相互拉攏、成員間互相發生小規模爭鬥的局面。法國國王弗朗西斯一世在繼承王位後,一度進軍意大利北部,直接挑釁新王查理五世。查理是當時歐洲最具權勢的君主,他所繼承的領土跨越歐美,且囊括北非和西印度群島,是名副其實的歐洲霸主。

然而,查理所佔據的西班牙、意大利北部和德意志分別從西、南、東三面包圍了法國,並且其船隊還經常遊曳於地中海一帶,阻礙了法王同東方地區的商貿互動,法國必然要成為哈布斯堡主導的歐洲秩序的首要挑戰者。因此,法王一度拉攏受天主教排擠的新教徒進入本國,並大量下發護庇令。法國的行為受到同樣對哈布斯堡不滿的德意志諸侯的同情,兩者暗地裡結下了反抗哈布斯堡霸權的戰爭同盟。

將法國團團包圍的哈布斯堡領地

查理五世面對法王和新教諸國的敵意,也加快了擴軍備戰的準備。1525年,弗朗西斯率大軍進入意大利,起初法王的部隊還取得了一定的戰果。但終因後勤斷線和陷入埋伏,最終在帕維亞遭受俘獲,被迫同查理簽訂了《馬德里條約》,將勃艮第西部和佛蘭德爾割讓給西班牙。不過,弗氏在獲釋之後立馬撕毀條約,並更改了對付查理的戰爭策略,擬採用“戰爭加外交”的靈活策略拉攏盟友參與對西班牙王室的抗衡。

首先,逃離危險的法王不惜代價地同奧斯曼帝國建立了聯繫,以期在查理後方開闢“第二戰場”。土耳其蘇丹允諾法王,稱願意提供在西西里和那不勒斯增加威脅的海軍軍艦,並可切斷對查理在南意大利軍隊的資源補給。30年代末,土耳其艦隊已經能夠停駐在馬賽港,由此可見其時的法、土關係已何等升溫。然而,土耳其對法國的支持畢竟僅限於海上。國王還需要尋找靠譜的陸上盟友才行。

法王同土耳其蘇丹的結盟

在法王亨利二世繼承王位之後,他又聯合新教諸侯國黑森、薩克森、普魯士以及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羅倫薩,以及與西班牙王室翻臉的教皇國組成考格耐克同盟。這些國家或城市均對西班牙王室深惡痛絕,他們同法王的聯盟也成為日後取勝的首要因素。從1525年到1559年,法、哈兩朝之間的戰事此起彼伏。1529年查理戰敗,雙方簽訂的《康佈雷合約》,不僅敉平了法王喪失的領地,反而使法國得到意大利北部的薩伏伊地區。

30年代以後,兩朝的矛盾開始由意大利轉移到德意志內部地區。對於查理而言,每一次戰爭結束並不意味著戰事的平息。他對意大利的征服引發了“敵對聯盟”的出現,大大增強了周邊鄰國對他的敵意。而在退出意大利事務後,法王繼續支持新教諸侯在國內為其尋找麻煩,以削弱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1547年,查理五世好不容易擊敗了新教諸侯,決定推行鐵腕手段以恢復國內秩序時,尼德蘭、意大利便再一次站了出來。

查理五世:歐洲最有權勢的君主

50年代初,法王亨利二世率軍推進了法國東部邊境,使法國得到了梅茲、圖爾和凡爾登三個主教區。1555年,新教諸侯也迫使疲於應對的查理五世簽訂了《奧格斯堡宗教合約》。這份合約限制了查理在歐洲強行推行天主教和建立歐洲帝國的企圖,並確定了“教隨國定”的宗教政策。在1559年簽訂的《卡託-康佈雷合約》中,查理終於向法國低頭,決心偃旗息鼓和平相處。就此,持續了半個世紀之久的意大利戰爭終於結束了。

《奧格斯堡宗教合約》簽訂現場

16世紀之前,歐洲各王國之間的戰爭基本以雙邊戰爭為主,很少有為了建立霸權而啟動的“爭霸戰爭”和“同盟戰爭”。此時歐洲各國國王力量還較弱小,王室財力很難支撐長期征戰。但到了哈布斯堡王朝一家獨大的時期,謀求建立“世界帝國”的野心終於出現。小國受到擠壓或感到壓力,必然會採取聯合的措施求得自保。意大利戰爭之後,歐洲一直在小國聯合抵抗霸國的歷史中徘徊。從查理到路易十四,從拿破崙到希特勒,歐洲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均勢”一度不復存在。現代國家信奉的“均勢外交”戰略,也是從意大利戰爭中各地方領主與國王的博弈下誕生的。如果說但丁是“舊時代的最後一位詩人”,那意大利戰爭就是“近代的第一場戰爭”。

林劍鋒:《法國進行意大利戰爭的原因新探》,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17。

周桂銀:《意大利戰爭與歐洲國家體系的初步形成》,《史學月刊》2002年第11期。

1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司母戊鼎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