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70年代,清政府歷經鴉片戰爭兩次挫敗,終於知道了西方工業以及社會革新的重要性,於是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批官方留學生。他們的平均年齡僅僅12歲,共120人在3年間分為4批源源不斷地輸送至美國學習先進知識和理念。
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就是當年的一個官派留學生,他的人生道路也因此變得坎坷羈絆。因為留學所需,他年幼時告別家鄉,整整15年和家人一面未見。
因為鐵路建設,他可愛乖巧的女人被洋人活活燒死,在歷經了58年的艱苦歲月後,詹天佑最終與世長辭,而他珍愛一生的妻子,也在七年後以相同的年紀撒手人寰,下面讓我們走進這位傳奇鐵路之父的一生。
留洋深造
1861年4月26日詹天佑出生在廣東南海縣,家中世代經商資產頗為殷實,詹天佑從小在大陸就擁有良好的教育環境,父母為他提供最好的私塾和教學,詹天佑天資聰慧態度勤懇,自幼習得三書五經,熟讀古今賢文。
1872年清政府決定選拔一批孩童,送往美國學習先進知識。當時詹興洪有一位好友名為譚伯邨,他大力推薦詹天佑去進行留學選拔,他聲稱目前社會的局勢,只有留洋就學才是最好的出路。
為了打動詹興洪,他直接以自己的女兒譚菊珍為籌碼,聲稱只要詹天佑去參加選拔,無論通過與否,就讓二人定個娃娃親,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
詹興洪找不到拒絕的理由,詹天佑最終順利入班,並在一年後與同批次的29人前往美國康奈狄克州威士哈芬小學。詹天佑來到了一戶美國家庭借宿,這戶家庭的主人名字叫諾索布,是哈芬小學的校長。
諾索布夫婦為他制定了嚴密的學習和生活計劃,內容之詳細甚至涉及了日常起居以及生活交友。對於諾索布夫婦而言,他們詹天佑背後看到了那個孱弱的國家,以及千千萬萬個貧苦的華人,幫助詹天佑就相當於幫助舊中國,他們毫不保留地奉獻著自己的愛心和精力。
在諾索布夫婦無微不至的照料下,詹天佑相繼考入了希爾豪斯高校以及耶魯大學,這是當時號稱美國三大名校之一的大學,最終詹天佑就讀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
在耶魯大學詹天佑依舊保持著出類拔萃的學習成績,原本他計劃繼續深造三年,可未曾想到1881年清政府頒佈回國令,詹天佑不得已半途而廢回到大陸,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來回饋祖國。
在臨走前,諾索布夫婦表達了自己深厚的關心,諾索布交代詹天佑,一定要用自己的畢生所學來發展祖國的建設,讓億萬個華人免於苦難。
祖國的建設
21歲的詹天佑回國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清政府為了洗淨這些留學生的銳氣,強迫詹天佑進行為期六年的基層鍛鍊,詹天佑來到的第一個部門是船政局。
在基層鍛鍊期間,詹天佑被禁止和家人取得一切方式的聯繫,這對於一個和家人闊別十年的男孩來說是巨大的心理束縛,但他卻對此無可奈何。
直到光緒十三年,詹天佑完成了基層6年鍛鍊,他才得以和家人團聚,15年光陰日思夜念,不知詹興洪會不會在某個寂靜的夜晚後悔自己當初的抉擇。
這一次見面,詹天佑見到了自己娃娃親的對象譚菊珍,那是一個亭亭玉立活潑可愛的女孩,她的一言一行讓詹天佑在心頭裡念念不忘,在不久後二人便結為連理。
迴歸家庭的詹天佑終於可以在中國鐵路建設方面大施拳腳,不久後他被任命為天津鐵路工程師,1905年京張鐵路橫空出世讓詹天佑在中外名聲大噪,作為京張鐵路總工程師。
詹天佑創新性地提出使用人字形鐵路設計,並採用豎井開鑿法,解決了當時京張鐵路交會的難題,向西方列強證明了華人一樣擁有強大的基建能力。
回國近十年,詹天佑始終未曾斷絕和諾索布夫婦的聯繫,回國後的點點滴滴和鐵路方面取得的成就,詹天佑都會通過書信的方式分享給諾索布夫婦。
人生坎坷接二連三
對於舊中國而言,詹天佑以及他在鐵路建設領域的碩果是清政府所剩無幾的榮耀,但他們卻沒有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果實,也沒有能力去除詹天佑的後顧之憂。
當時西方帝國主義大肆侵略中國,為了在中國擴張自己的影響力,他們強行控制了大部分鐵路的建設,像詹天佑這樣的中國產工程師,無疑是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
為了阻止詹天佑繼續開拓鐵路方面的建設,這些侵略者強行綁架了詹天佑的家人,其中包括長女詹順容和女婿王金職。詹順容深受父親精神影響,面對帝國主義的威脅剛正不阿,喪心病狂的侵略者將女婿給打的奄奄一息,詹順容奮勇反抗,最終被熊熊烈火燒死,壯烈犧牲。
1919年詹天佑腹疾突發,會議當場幾近昏厥,為了保護中東地區的鐵路權,詹天佑強忍腹痛,最終凱旋。同年4月詹天佑腹疾再次爆發,因為長期高強度工作導致詹天佑心力衰竭,最終與世長辭享年58歲。
妻子譚菊珍,為詹天佑前後養育了8個子女,在詹天佑臨走前一個月還陪同他遊行長城,詹天佑三番五次直言自己虧欠妻子太多,對於這些譚菊珍也只是付諸一笑。
在詹天佑去世後,譚菊珍接連遭遇喪夫喪女之痛,身體也是每況愈下,7年後58歲的譚菊珍也撒手人寰,與詹天佑同歲去世。
小結:
這批留學生小朋友們的故事後來被拍成了紀錄片,雖然年幼,但這些小朋友都是心懷國家,學習報國的人才,後來更是無一例外進入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世界著名高校。
在這批人才中,誕生了後來的鐵路之父、清華校長以及著名官員,為中國的建設作出了舉足輕重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