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三國文學中最為突出也最具代表性的是曹魏文學,無論是文學創作還是學術研究都是三國中首屈一指的。與之相比,孫吳文學雖較之前代有所發展,但其成就卻不夠突出。

提及三國文學中,人們往往會對“三曹”及“建安七子”有著較為深刻的印象。但同樣作為三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孫吳文學也有自己的特點。孫吳文學活動形式多樣、交流頻繁,孫吳文士在體物賦、四言詩、應用散文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並且與中原文學風格迥異,頗具吳地地域特色。

孫吳文學是在兩漢吳地文學文化的基礎上得以發展起來的,孫吳士人在經學、史學、子學以及文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所創造與建樹。與中原地區玄學興盛下文學思潮洶湧不同的是,孫吳文學略顯保守,文化、文學、文風都更趨於質樸。

孫吳文學的觀念以儒家思想為基礎,重雅正之風。文學方面在詩、賦、文等多個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尤其是吳地士族文化的興盛,更促進了兩晉南朝江東文化的繁榮。

一、吳地文學歷史背景源流

文學、文化的發展不僅是該時代文學文人的自覺,更是數代文學、文化、學術的歷史積澱。“吳地文學”中的吳地,周時為吳國,秦漢時期置於會稽郡,後漢順帝分制吳郡,三國時期為孫吳政權的管轄地,宋、齊也稱為吳郡,與吳興、丹陽共稱為“三吳”。

1、先秦時期的吳地

吳國,從建國初起就與中原文化文學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公元前512年,“吳入郢都”開啟了吳國的春秋霸主之爭。公元前496年,在姑蘇被越王勾踐打敗。吳王重傷而死,太子夫差為吳王。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大敗越軍。此後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於公元前473年,攻破吳都,夫差伏劍自殺,吳國滅亡,其地域屬越國。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故吳盡取之,吳地繼歸楚國。

2、秦漢時期的吳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滅六國,完成了大一統。至此,天下被分為三十六郡,吳地屬於會稽郡,蘇州為其治所,設立為吳縣。史料記載,始帝冬巡會稽郡,遊歷吳地,大大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經濟的繁榮帶來了穩定的社會環境,但是此時吳地民風剽悍尚武,文學發展遠落後於中原各地。

漢朝建立以後,吳地仍舊屬於會稽郡,轄區二十六縣。高祖劉邦大封諸侯王,吳地設置吳國,封劉濞為吳王。公元129年,東漢順帝永建四年,會稽郡“以浙江西為吳郡,領縣十三,以東為會稽郡。”隨著與中原地區交流的緊密,以及眾多文人的入吳,促進了吳地文化勃發式發展。

3、孫吳時期的吳地

魏晉南北朝時期,吳地歸屬於東吳。公元195年,孫策佔據江東六郡,其後又平定了江南等地。孫策死後,其弟孫權繼位,曹操將其封為討虜將軍,做會稽太守,治理吳地。孫權於蘇州一地,招賢納士,積極向南方發展。

經過赤壁一戰,孫吳開始強盛。222年孫權自號吳王,改年號為黃武。229年正式稱帝,國號為吳。其後,孫權再次遷都建業。252年,孫權歿,其少子孫亮繼位後,政權內部鬥爭激烈化,各宗室、權臣等爭權奪利,互相殺戮。

279年,晉武帝司馬炎攻吳,280年三月,孫皓放棄抵抗稱臣,就此吳國滅亡。縱觀整個孫吳時期的吳地,接收到了更加多元的文化與文學狀態,深受兩漢傳統的影響,且在此基礎上日益昌盛起來。孫吳士人在經、史、子以及文學等多個方面都有貢獻。

二、孫吳文士構成及其文學活動

孫吳的文士構成應該包含兩個部分,即本土文士與僑寓文士。孫吳時期的吳地文化是在繼承兩漢傳統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揮。無論是本土文士,陸機、陸雲、沈珩、闞澤等,還是僑寓文士,士燮、馬普、張昭、諸葛瑾等,都為東吳文化的昌盛助力。文學、文藝觀念都有了長足的發展。

孫吳立國初期,繼承了古吳地人民的傳統,好武而輕文。但是,隨著文學活動的豐富,文學交流的頻繁,且受到了以“曹魏”領銜的文學變革風氣的影響,逐漸的開始重視對於文教的建設。

1、孫吳政權的文化政策

第一階段,求才若渴,虛位以待。作為開疆拓土的武將,孫策對於飽學之士的表現是“虛己候焉”,得知對方擅長《左傳》,孫策自己研讀,並將所讀內容消化以後想要與其“論講”。足見孫吳地區已經開始重視文化建設。孫策本人中文化建設的基點在於“重儒家文化”,其所信奉的文學理念與治國思想是漢代律法與儒家經世致用的思想。

第二階段,重用文士謀臣,亦重用武將。《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中介紹孫策逝世之後,孫權重視當地文士,並廣納天下賢才。對於有才能的人其禮遇有加。而這些人中張昭、魯肅、周瑜、諸葛瑾,既是領兵打仗的將領,吳王身邊的肱骨之臣,亦師亦友的重要諫臣,卻也莫不是在文學上有建樹的文士。

第三階段,認為“文治”之於國家更為重要。此時孫吳境內文學活動交流日益增多,議論之風盛行,且隨著與魏、蜀兩國使臣來往的增多,孫吳一地的文學文化氛圍開始濃郁起來。在這一時期孫權也逐漸開始了吳地的文化建設。且在其言語中,正規的國家詔書、詔令中,也常提及經學典籍之中的經典話語,引經論證。

同時為了提高其部下將領的文化修養,他也常推介儒家經典。孫權就曾讓呂蒙研習《左傳》、《國語》等經典史書,並且用自己讀書有收穫的話來鼓勵呂蒙讀書。在孫權認為儒家經典的經世致用思想,對於一個在位者來說是極其重要的。

通過研習經典,呂蒙已經從一個單純的“有勇無謀”的武將,變為了此後各個戰役中都善用計謀的儒將,且在與魯肅的論議中用才略讓對方大吃一驚。於是才有了“吳下阿蒙”的“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典故。

2、孫吳政權的教育政策

孫吳時期的統治階級大多出身於寒門卑族,相對與傳承入學的世家有著較大差異,尤為缺少對學術的重視與修養。孫堅、孫策對儒學更是有著矛盾複雜的自卑心態,一方面重視文士及經學,努力學習力求有所改善,另一方面又因為特殊的地域環境和成長環境,他們對儒學人士又有較大的不滿。

雖然孫權的啟蒙受到儒學的部分影響,但是孫權學識有限。從孫權對文化的態度來看,孫權更加註重“駁雜”與實用,雖然孫權沒有表明對儒學的排斥,但其更加看重較為實用性的法術、兵書以及史書。

孫權對子女的教育,可謂十分注重子女教育,選取很多大儒作為子女的師傅,但孫權在子女的教學內容中更加重視對史書的學習,其原因在於提升後繼之君處理政務的才能。因為這樣,在孫權當政時期,孫權無心建太學,讓吳國時期儒學的發展處與停滯狀態。

在以上的文學文化策略下,孫吳文學雖然仍舊不及曹魏,但是在孫吳氏族的努力下,詩、文等多個文學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正是由於吳地重視儒學,強調經世致用的文學觀念,孫吳武將絕大多數都以習漢儒為風尚,成為了文武雙全的“俊才”,周瑜就是儒將的代表人物。即使孫吳滅國後,這些儒將也把經世之學帶入西晉。

三、孫吳文學活動的傳播

魏晉時期社會動亂不安,政權變幻莫測,而這也是文學發生轉變的時期。在後世對於三國時期的文學評論中常提及:“有魏一朝,文學獨冠於吳蜀。”實際上,雖然孫吳時期文學作品不如三國時期建安文學輝煌,也沒有出現像“三曹”、“七子”那樣的不朽人物,但是孫吳文學並不是荒漠。且孫吳上下由官至民十分重視學術傳播“私學”、“家學”、“學官”都頗為興盛,其中尤為明顯的是對於儒家學說的傳播。

1、文學傳授的普遍性

儒家學風的發展主要基於傳統民間“私學”與“家學”。江東區域自漢朝開始,尤其自東漢建立,江東地區的郡縣便已經有了私學與家學的傳統,並且發展迅速。其中“私學”指的是大儒通過招生的方式進行集中授業,這種方式也是孫吳普遍應用的方式之一,更是學術傳承的主要手段。

孫吳時期的大部分儒者都通過集中授業的方式傳承學術,雖然集中授業的規模由於儒者身份的不同而具有差異,但私學的目的與性質都是一樣的。孫吳時期的私學傳授者在學術上都是有所成就的大儒,並且對集中授業這種方式的招生是非常嚴格的,體現了孫吳時期學者對傳道授業的使命感。所以孫吳時期的私學對儒學的傳承有著無可取代的作用。

從學術的傳播來說,雖然孫吳時期的“學官”對學術的傳承與發展起到一定促進作用,但相對與私學而言,有所不如。原因在於:

一方面,辦學常會因人而興,也會因人而廢,遠沒有私學對學術傳承的穩定性。

另一方面,“學官”的辦學具有典型的功利性,主要服務於地方或為當代朝廷培養人才,對學術傳承的重視程度遠不及私學。

2、文學活動的頻繁性

孫吳學術發展方面重視經學,對於文學理論的探索已經有了初步的雛形。經學的“糾結”促進了孫吳一地的學術活動頻繁, 受荊州學風影響,孫吳出現早期玄學的掠影。

孫吳的學術從初期的重視儒家經典的正統地位,重視為文為學的經世致用精神。轉而出現了儒學著作中藉由道家學術進行註疏,文學研究與文學交流活動中逐漸出現了清談與玄學的影子。

這與荊州學派的學風具有一定的關係。“王弼掃象”以後,漢代從原本重視象術的舊易學,轉變為了重視義理研究的新易學。從而出現了藉由老莊等道家經典來解讀《易》的學術研究現象。

這一問題也導致了經學的整體走向玄化。承襲漢代的孫吳學者也受到了其學術風格的影響,例如,孫吳著名易學大家虞翻在儒道兩家都著述較豐,治《易》,兼注《老子》,又與宋忠商榷《太玄》。再如,陸績注《易》,也精於《太玄》。

結尾

孫吳文士所做四言詩、體物賦、以及政論、應用散文等都具有文學研究價值。而隨著孫吳一地社會環境的相對穩定,士族文化也在後期發展起來。為江東文學集團的勃發創造了土壤,更為兩晉時期的吳地文化打下了堅實基礎。

此後,正如孫吳文學受前代文學的影響一樣,孫吳與西蜀、曹魏的文學、文化交流也為西晉時期的南北方文化交流所沿襲。吳地文學、文化綿延數千年,觀其後世之詩文作品,其中不乏孫吳文學的“基因”。

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託物以言志,詠物為說理,魏晉南北朝時期詠物詩中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