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是歷史書刻畫得最多的內容。
人類為什麼要打仗?
政治是經濟的延伸,而戰爭又是政治的延續,打仗說到底是為了搶奪資源和利益。
第二次世界大戰裡面,德國和日本分別是歐亞大陸工業化的領頭羊,他們用武力發動了侵略戰爭,最終戰敗了。
二戰結束後,在聯合國和美國主導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全球化。幾十億人組成前所未有的大市場,展現出強大的規模效應,單件生產成本被無限降低,生產力得到極大提升。
日本和德國開始大量出口商品。他們發現:用交易的方式得到了他們本來想用戰爭方式得到的東西,有過之而無不及,民眾生活水平極大提升。早知如此,還打什麼仗呢?
小修羅認為,從道德和政治因素看問題是複雜易變的。從經濟規律、利益去看問題才是長期可持續的。
人類嚐到全球化的甜頭,不可能回到過去了。由於分工合作,一個國家有一個到幾個優勢產業就能過得很好,自己不必什麼都幹。開放,是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再說人口,人口多還是口人少更利於發展,這個一直有爭論。在小修羅看來,根本沒有爭論的必要。從上面全球化的例子可得知,市場越大規模效應越明顯,服務個體的成本越低。比如說微信,越多人用越好用,沒有什麼邊際成本。在農業完成工業化後,也是可以用規模大幅降低生產成本的。因此,人口的增長必然對發展有利。
那些說人口少,人均資源就多的,是用小農思維在思考,他們通常假設資源是固定的,不考慮生產力的變化。
再講通脹,中國的工業化比發達國家晚,規模效應也是在近些年才有比較明顯的顯現,現在家電等工業品的價格已經很便宜了,隨著農業和食品製造業工業化比例的提升,吃喝用的東西還會越來越便宜。生活必需品不僅不用擔心通脹,反而應該擔心通縮(資產類目另說)。在強大的生產力背景下,現代央行是一直跟通縮作鬥爭的。
其實很多問題分歧的本質上是工業思維和小農思維的分歧,比如做生意,比如人口問題等等,工業思維的核心是規模效應、合作多贏、以提高生產力為主。
小農思維的核心是零和博弈,鬥爭思維,典型的比如——人多了就吃不飽了,見不得別人好(也見不得別國好),重男輕女的觀念也是小農思維的產物。
工業思維是越開放、交易越暢通才安心;小農思維是把自己圍起來才放心,怕外面有虎狼。
以下兩篇文章和本篇可以連在一起看《小修羅:做生意的基本思維。》,《小修羅:利他是為了利己。》這就是我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