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是一戰、二戰的主要發起國,但德國的兩次世界大戰均被意大利坑慘了。一戰爆發前,德奧意三國組成三國同盟,簡稱同盟國。一戰爆發後,意大利觀望了一年,儼然一副中立國的模樣,直到1915年意大利對奧宣戰後倒戈加入協約國,意大利的倒戈成為一戰德國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意大利為什麼會在一戰中倒戈加入協約國呢
1870年意大利統一,為了經濟的發展,急需向外擴張,他將目標定在隔海相望的突尼西亞。與此同時法國也在向突尼西亞滲透,雙方在突尼西亞均獲得鐵路建造權,就在雙方在突尼西亞瓜分利益的時候。
突尼西亞
1881年法國兵發突尼西亞,併成功將其佔領,導致突尼西亞成為法國的殖民地,破壞了雙方雨露均霑的利益模式,而意大利也確實拿法國沒有一點辦法,畢竟實力不如人,一旦開戰,意大利幾乎不可取勝。
這時的意大利開始迫切地尋找盟友,放眼整個歐洲也就只有德國能和法國能掰一掰手腕,加上德法本來就是世仇,所以尋找德國作為盟友是個不二的選擇。然而德國已經和奧匈帝國結盟,而意大利和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半島問題上存在著矛盾,於是意大利不得不放棄與奧匈帝國的領土爭端,與奧匈帝國和解。經過多方談判後,於1882年5月德奧意三國簽訂同盟條約,即"同盟國"。在歐洲局勢的演變下,1907年英法俄三國簽訂三國協約,即“協約國”,至此歐洲兩大軍事主義聯盟誕生。
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薩拉熱窩事件後,雙方以此為由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意大利在爆發後宣佈保持中立,觀察局勢的演變,這種行為讓德奧氣憤不已,可也無可奈何。意大利宣佈中立後,雙方都在不斷地爭取它加入自己的陣營,這時的意大利開始坐地起價,提出戰爭勝利後要將奧匈帝國的大片土地和巴爾幹、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地區劃給自己,德奧當然不同意,但協約國卻接受了意大利開出的條件,意大利在協約國同意自己的條件後,並沒有第一時間加入協約國,又開始觀望了起來。
1914年馬恩河戰役爆發後,德國戰敗,導致德國陷入長時間的兩線作戰,戰爭的形勢越來越偏向協約國,這時意大利知道該站隊了,如果再不有所作為那麼戰爭結束後連口湯都沒得喝。於是在1915年初與協約國在倫敦簽署秘密條約後,便向奧匈帝國宣戰,意大利正式倒戈協約國。
馬恩河戰役
在意大利加入協約國後,導致奧匈帝國不得不拿出至少一百萬的兵力,來抵禦意大利的入侵。在海上雖然意軍封鎖住了奧匈帝國的海軍,但在意大利北部644公里的戰線上,意軍始終無法攻破奧匈帝國的軍隊,但也給協約國拖住了奧匈帝國的部分兵力,這時勝利的天平已經傾向協約國,最終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失敗而告終。
然而這並不是意大利唯一一次倒戈,在二戰中意大利同樣倒戈,坑的還是德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十年過去了,希特勒抓住了時機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希特勒上臺後立馬拉攏了,還處在經濟大蕭條中的意大利和日本,於是在1936年11月德日簽署了反共產國際協定,意大利也在1937年加入。在1939年5月,兩國又簽訂了《德意同盟條約》。1939年9月德國以閃電戰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爆發。
德意日三國首相
在戰爭爆發後,意大利為了觀望局勢,以缺少戰略物資為由暫時按兵不動。在1940年5月,德國橫掃北、西歐,繞過“馬其諾防線”一舉攻入法國境內。意大利見狀再不參戰將失去瓜分勝利的果實,於是在戰爭爆發的9個月後,意大利對法國宣戰,好不容易參戰在耗費巨大傷亡的情況下,佔領了沒什麼戰略意義的非洲,在進攻希臘時,十萬大軍被一萬駐守此地的英軍打得潰不成軍。
戰局的逆轉意大利再次倒戈
在1941年9月,德國先是入侵蘇聯,蘇聯被迫加入戰爭,同年12月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美國也捲入戰爭。在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盟軍取得關鍵性勝利,美國也在中途島戰役中取勝。二戰的攻守形勢發生了逆轉。
1943年的7月盟軍成功登陸意大利的西西里島,德意聯軍潰敗,於同月的25日,意大利總統墨索里尼下臺,巴多格里奧取而代之建立新政府。新政府成立後意大利再次兩邊下注,一邊忽悠德國會與德國一同作戰,一邊與同盟國談判。這次的意大利沒了一戰時籌碼,軸心國覆滅只是時間問題,於是在同年的10月,盟國向它下達最後的通牒,要麼投降,要麼結束談判。1943年10月13日,意大利宣佈退出軸心國集團,並向德國宣戰,意大利的倒戈,加速了德國的潰敗,德軍不得不面對三線作戰,1945年盟軍攻入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盟軍旗幟
可以說兩次世界大戰,意大利為了自身的利益,不讓自己成為戰敗國,兩次倒戈坑的都是德國,可謂專業坑德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