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和朱元璋聊孟子思想
前面我們聊了孟子的前三章,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孟子思想不是在一篇文章寫完的,孟子思想貫穿於整部書中,比如說孟子的民本思想,仁政思想,法先王思想和哲學思想,這些東西都是貫穿於整個孟子一書中。
劉邦說,我們要打亂這個順序,按照一個思想一個思想的來學習,先說民本思想。
朱元璋說,可以的,劉哥。
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民貴君輕。
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真的很厲害,不知道皇帝是最大的,他說老百姓是最大的,民心是最大的,我們這些君主反而小,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朱元璋說。
實際上,我朱元璋吧孟子一書改了,只不過後人沒有采取我的新編孟子一書,還是按照以前的版本。
實際上,孟子是對的,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是第一位的,誰得到了民心就可以成為天子。
這是真的,劉邦說,民心就是天下。
二是民心決定論,也是進一步說民心的重要性。
孟子從桀、紂覆滅的歷史經驗中分析了天下得失的根本原因。
天下之得失在於能否得民,而能否得民又在於能否得到“民心”,即能否得到民眾真心實意的擁護。
桀、紂之失民,實際是失去了民心。
反之,湯、武無敵於天下,就在於“四海之內皆舉首而望之”,順從了天下民眾之心。民心向背決定政權興衰,決定國家興亡!至於君王,孟子說是“君為輕”自然不能與人民相提並論。
三是尚賢與民主
主張君王廣泛地聽取各階層的意見。
孟子認為,對進賢、任免和處置人都是比較重要的政事的問題,不能只聽左右親近和諸大夫的意見,還要聽取華人的意見,並且還應該把華人的意見當作基本的依據。這也是對的,雖然說的不好聽,這是事實,朱元璋說。
孟子還有仁政學說,這比孔子的更為厲害,更為具體,當然也是孔子學說的發展。他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
孟子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
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所謂"經界",就是劃分整理田界,實行井田制。
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只有使人民擁有"恆產",固定在土地上,安居樂業,他們才不去觸犯刑律,為非作歹。
孟子認為,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統治者再興辦學校,用孝悌的道理進行教化,引導他們向善。
孟子認為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這樣便可以無敵於天下。
看來孟子發展了孔子的學說,他處處以民為本的,更為具體了。
第一、親民。孟子主張統治者要"與百姓同之","與民同樂"。
第二、第二、用賢良。"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
第三、尊人權。孟子公開宣揚"民為貴"、"君為輕"的口號。
第四、同情心。要求統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辦法來治民。
第五、殺無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
孟子的法先王思想
“法先王”是厚古薄今的,“法后王”是厚今薄古的。
孔子就“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孟子崇尚古聖先王,開口“言必稱堯舜”, 孟子所崇尚的古聖先王有:堯、舜、禹、稷、商湯王、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在《孟子》一書中,讚揚古聖王的道德和功績有很多處,其中以稱道堯舜為最。“
孟子認為,治理國家不依據先王之道是極為笨拙的。
孟子的“法先王”有積極的一面,只是把它作為推行仁政的號召力罷了,而不是復古。
孟子“法先王”的一些政治、軍事、經濟主張是保守的,甚至是倒退的,至少是不合當時形勢的。
孟子的“法先王”是看到了社會問題而找不到解決的辦法,而回過頭去向古人求法,這就易於厚古薄今,抱殘守缺,實踐上也是消極促退的;
孟子的“法先王”只是一種軀殼,一種形式,骨子裡是著眼現實,是掃蕩社會的腐敗黑暗汙泥濁水,有積極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
孟子還有其他的哲學思想,比如說性善論。
“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東西,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
,孟子以“性善論”為人們修養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論根據,還具有一定程度的積極意義。
孟子哲學思想及認識論等方面 。
孟子的天道認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間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興衰存亡、富貴窮達,均是由天命所定。
《孟子》書中所反映出來的關於認識論的見解,包含著許多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
客觀世界有其自己的規律,是人所不能違反的。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肯定在進行教育時,必須採取因人而異的多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