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鎮原:秦始皇聖旨發現之謎
一塊爛銅片,不僅見證了秦始皇的豐功偉業,更見證了千年滄桑,歲月變遷。上世紀七十年代,甘肅鎮原縣城的一個農民,正在整修自家的房屋,忽然鐵橋下“硌“了一下。於是,他彎腰,摳出一件國家一級文物。
他是鎮原縣城關鎮富坪村的村民。這天,正在修整住宅。當地基挖到大約一米深的地方,鐵鍬碰到了一塊“瓦片”。他彎下腰,用手在鐵鍬邊摸索一陣,摳住一個東西,似乎是個瓦片。他揪住“瓦片”,一使勁,就把它給扳了出來。
他把瓦片拿到手裡,顛一顛份量,不像是瓦片,手指搓一下,居然是銅的。原來是一個爛銅片,再仔細看上面還有些花紋,也不知道這是幹啥用的!於是,他把爛銅片,放到一邊,繼續幹活。
這年七月,張明華戴著草帽,正在走街串巷,徵集文物。所謂的徵集文物,就是沙裡淘金,從不起眼之處,找出發現古物的文物價值。他是甘肅省鎮原縣博物館的,經常下鄉,和十里八鄉的鄉親們都熟悉。剛到城關鎮,一個農民就找到了他。這個農民拿來的是爛銅片。張明華接過一看,還有點份量,上面的花紋,也不像是花紋,應該是文字。再仔細看,這些竟然是小篆!這塊不大的銅片上,有40個小篆字。這不簡單,徵集文物經驗豐富的張明華,立刻斷定,這是一件文物。
隨即,張明華給老鄉講明瞭政策:這是文物,不能買賣,只能上交國家。最後,還給了老鄉10元錢,作為上繳國家的回報。回到單位後,張明華將這件銅板登記入庫,並藏了起來。
這是一個版本!還有一個版本與此略有不同。這個說法出自慶陽文旅,資料來源是鎮原博物館。這個說法是:1976年4月,鎮原縣城關鎮富坪村農民修莊時出土。這個細節和兩種說法是比較一致的。下面收購細節,就有所不同了。這版本的說法是:爛銅片先是被廢舊門市收購,後來偶爾被鎮原縣博物館職工在廢舊門市發現,以0.80元收回館藏。這兩種說法之間,差別較大。不知道,哪個說法更接近真相?
其實,這個爛銅片大有來頭。二十年後,它再次面世,就讓專家們目瞪口呆。1995年,甘肅省文物專家鎮原縣博物館鑑定文物,博物館工作人員將這塊爛銅片也拿了出來,文物專家一看,就很激動,一眼,就看出了爛銅片的不同尋常。第二年,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的鑑定小組,再次來到鎮原縣……他們專為這件爛銅片而來。
原來,這件爛銅板和秦始皇有關!當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進行了大統一的建設,推出“書同文,車同軌”的舉措,其中有一項,就是統一度量衡。秦始皇命丞相負責此事。為了讓老百姓簡潔明瞭地使用新的度量衡。秦王朝制定頒佈了大量的標準器及文件。
這些文件,可以貼在官府門口,也可貼在官府制定的衡器邊上。而那些標準器,也是各不相同,有尺子,有權(秤砣),有鬥,有升,有抄等等。秦王朝將這些標準器,發給各地郡守府。讓他們複製後,再下發到各縣及各大型集市。為了要強調秦王朝的權威性,於是就有了這塊爛銅片。
這個爛銅片,有個正式名字——秦詔版,刻有秦始皇詔書的版。版的意思是上面有文字或圖形,供印刷用的底版,也就是供人們複製的秦始皇詔書底版。“秦詔版”為長方形,長10.8釐米,寬6.8釐米,厚0.4釐米,重0.15千克,上面刻有四十個秦篆,其內容是:廿六年皇帝盡併兼 天下諸侯黔首大安 立號為皇帝乃詔丞 相狀綰法度量則不 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這段話的意思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天下統一,黔首(老百姓)安寧,秦王當了天下之主,以皇帝為稱號。於是,下詔書丞相隗狀、王綰,依法糾正度量衡器具的不一致,使有疑惑的人都明確起來,統一起來。
為了便於老百姓看到,必須要將銅板釘在醒目的地方,故而四個角留有孔。原來,它真的和秦始皇有關,而且見證了這麼重要的時刻,為中華大一統思想行動的見證。
這些年,各地陸續出土過和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有關的文物,其中有鬥、權、尺等等,而質地也涵蓋了銅、鐵、竹木、陶、石等。刻有秦始皇詔的器形,也有長方形、條形、筒形、蛋形等等。而這塊爛銅片,則是獨樹一幟的,因為它把秦始皇詔書以詔版的形式呈現,是極其少見的!
僅這個價值,就讓人們對秦詔版,另眼相看了。此外,它還有兩種重要價值,其一就是書法價值,它見證了書法從大篆到小篆的演變。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曾登泰山,命李斯用改造過的秦篆,寫文章,以記其事,然後刻石於泰山。這就是,今天人們所說的《嶧山刻石》。此為,篆書入門的必寫之碑,其筆法號稱玉箸篆。言下之意就是,筆畫的線條如同玉石雕刻筷子一樣,平直圓潤而有張力。
這件秦詔版的小篆,雖然也是小篆,但和李斯真跡相去甚遠,明顯是兩種寫法。李斯小篆以圓潤婉轉為主,詔版上篆書則以硬折為主。有人說,這40個小篆,也極有可能就是李斯的真跡!其實,這完全是誤讀,究其原因,不瞭解詔版文字製作方法的緣故。
秦始皇時期,大量的詔書文字出自李斯之手,這是沒有問題的。但那只是一原始版本。李斯制定書寫詔書後,就要把文件送到有關部門存檔,以備查閱或複製後下發各地。秦詔版上的內容就是如此。李斯寫了詔書內容,有關部門要找工匠,要將它刻制到銅板上,再下發給全國三十六個郡,以為底版,向老百姓宣傳。
這件秦詔版上字,應該是當時的大匠,照著李斯寫的詔書,要斧鑿在銅板上的。當時的篆刻技術並不像後世這樣,故而無法表現出李斯篆書的圓潤曲折。只能用方折,這就形成了秦詔版的特殊風格。它和李斯的小篆的風格截然不同。一個圓潤,一個硬朗。那些刻制大匠,在當時就是大師級的水準了。
其二,它側面印證了鎮原縣的歷史。在秦朝,鎮原縣境屬北地郡,為朝那縣東部、彭陽縣西部及安武縣。但從這塊秦詔版及境內的其他秦代文物來看,應該是縣級單位所有。距離鎮原縣城二十多公里處,有彭陽鄉,且有彭陽古城,為秦彭陽縣所在地,這件詔版應該和此縣有關。
值得一提的是,在甘肅境內和這件秦詔版相類似的文物還有另外兩件,都是秦權,一為銅,一為鐵。都刻有相似的文字,出土於天水地區。它們見證了,秦王朝雷厲風行推行度量衡的歷史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