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趙長平之戰中,白起率軍將趙括率領的四十餘萬趙軍包圍長達近兩個月的時間,為何其他諸侯卻沒有救援趙國呢?並且趙國自身為什麼也沒有派遣廉頗去救援長平呢?
首先秦國出兵是師出有名,趙國自知理虧卻還要派兵接受本該屬於秦國的上黨地,這純屬是自己找揍,因此各國並沒有正當理由出兵救援趙國。其次秦國又設計孤立麻痺趙國,讓各國誤認為秦趙兩國已經和解,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各國出兵救援趙國,為此直到長平之戰結束,數十萬趙軍被白起坑殺,各國也沒有出兵救援趙國。
而且有些諸侯本身就不想救援趙國,比如燕國和齊國。燕國屬於秦國“遠交近攻”策略中的遠交對象,齊國則是因為之前的趙國參與了五國伐齊之戰。而南韓自身都難保,即便想救援趙國也是有心無力,戰國七雄中能救援趙國的只剩下的魏國和楚國,但因為秦國刻意設計孤立了趙國,兩國還以為秦趙兩國已經和解,也就談不上什麼救援。
那麼還存在一個疑問:趙國為何不派遣老將廉頗,或者其他將軍帶兵去支援長平呢?其實當時的趙國是有心無力,長平之戰幾乎動用了趙國的舉國之力,除了必要的邊防、守衛部隊之外,趙國已經沒有太多的兵力去救援長平,而且時間上也不允許趙國從各地臨時徵兵,如果沒有一定規模的兵力,就是派誰去都沒用。
《史記》記載:“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
到了長平之戰最為關鍵的時刻,就連秦國也沒有主力軍隊抽調,或是來不及抽調,而是臨時從河內地區徵調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投入到長平戰場,目的就是攔截趙國支援長平的救兵,並斷絕趙軍的糧食,想來趙國也是如此,即便派遣了救兵也會被秦國臨時徵調的兵力所阻攔。在缺乏糧食和沒有支援的情況下,註定了趙國會以失敗告終。
接下來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長平之戰的經過,再來看秦國是怎麼設計趙國的。趙國的失敗並非是偶然,秦國幾乎已經將趙國的所有退路堵死,趙國焉能不敗呢?
長平之戰的經過
魏華人范雎入秦後向秦昭襄王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秦國便根據此策略展開了兼併戰爭,首要目標便是相鄰的韓、趙、魏三國,經過多年的攻魏戰爭,秦國前後斬殺魏軍二十多萬人,攻佔以及魏國求和割讓的城邑十餘座,攻打趙國時在“閼與之戰”中大敗(秦昭襄王三十七年),秦國便轉向南韓。
《史記·秦本紀》記載:“昭襄王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韓,拔九城,斬首五萬。四十四年,攻韓南陽,取之。四十五年,五大夫賁攻韓,取十城。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
經過多年的戰爭,武安君白起攻佔了南韓的南陽,並斷絕了太行山道,切斷了南韓上黨郡與本土之間的聯繫。之後秦國又出兵攻打南韓上黨,韓桓惠王懼怕秦國,為了避免戰禍,便主動將上黨郡獻給了秦國,並命上黨郡守與秦國接洽,不過上黨郡守不願降秦。
於是韓桓惠王派馮亭接任,繼續完成相關降秦事宜,結果新上任的上黨郡守馮亭不僅沒有執行命令,還帶領上黨郡的百姓投降了趙國,並將上郡郡及治下的十七座城邑一同獻給了趙國。而趙孝成王明知韓王已經將上黨郡割讓給了秦國,卻依然派人接收了上黨,並且為了防備秦軍,還專門派廉頗率軍駐守在長平。
趙孝成王此舉必然會引起秦國的不滿,結果也確實如此,秦昭襄王眼看到嘴的“肉”卻讓趙國給截胡吃了,當即便命左庶長王齕率領軍隊去攻佔上黨,並切斷了長平南北聯繫。經過短暫休整後,秦軍接著又向駐守在長平的趙軍發起了進攻,秦趙因上黨之爭就此爆發了長平之戰。
《史記》記載:“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秦趙兩軍多次交手,由於秦軍士氣正盛,而趙軍不僅兵力上處於劣勢,加上又是長途跋涉而至,因此多以秦軍獲勝,秦軍斬殺了趙軍一名副將,俘獲四個尉官,並且還攻破趙軍陣地,奪下了兩個城堡,趙軍不敵,只好高築圍牆,堅壁不出。不過隨著戰事愈演愈烈,秦趙兩國開始向大規模長平投入兵力,合計有百萬之眾。
由於老將廉頗數次戰敗,從而引發趙孝成王的反感,加上秦國使用反間計,最終趙孝成王用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代替了廉頗,而秦國這邊也暗中用白起替換了王齕。趙括改守為攻,白起則設計佯裝戰敗潰退,進一步引誘趙軍深入,接著截斷趙軍後路,並用一支騎兵穿插分割,將趙軍孤立為兩支部隊,同時切斷糧道,最後完成了對數十萬趙軍的包圍。
之後便是長達四十六天的斷糧包圍,期間趙括率兵多次突圍失敗,並被秦軍亂箭射死,無路可走的趙軍只好選擇了投降,不過等待他們的卻是死亡,除了二百多名娃娃兵被放回了趙國,數十萬趙軍全部被白起下令坑殺,山東六國中唯一一個可以和秦國相抗衡的趙國元氣大傷,長平之戰最終以秦國勝利而告終。
那麼長平之戰持續了至少數個月時間,僅趙軍被包圍的時間就長達近兩個月,那麼在此期間,其他諸侯國為何不救援趙國呢?
其他諸侯國為何不救援趙國?
首先是其他諸侯國並沒有正當理由出兵去救援趙國。秦國為什麼要攻打趙國呢?那還不是因為趙國擅自接收了南韓割讓給秦國的上黨郡嗎!趙國屬於理虧一方,而且明知秦國強大,還要從虎口嘴裡拔牙,這純屬是找揍,並且還給秦國送上一個師出有名的正當的理由,各國出兵救趙就是師出無名。
如果各國不在乎理由,也不怕被秦國報復,非要出兵救趙的話,秦國也無法阻攔,不過秦國在長平之戰的關鍵時刻之前就用計謀孤立了趙國。
事情起因要從趙軍處戰失利說起,趙孝成王聽聞戰事不利,便派遣重臣鄭朱入秦議和。秦國便利用這點設計趙國,一邊對趙國表示友好,用高調隆重的方式接待了趙國使者,以此麻痺趙國,並對各國使者大肆宣揚,讓各國誤認為秦趙兩國已經達成和解,從而防止各國出兵救趙。
實際上秦國卻遲遲不肯與趙國使者和談,另一邊卻在商量對策,對趙國使用反間計換掉廉頗,並加緊備戰。當長平之戰打得熱火朝天時,各國還認為秦趙兩國正在商討和談事宜,他們並不知曉秦趙戰場的真實情況,因此直到趙國大敗,各國也沒能出兵救援趙國。
而且即便各國知曉了真實狀況,也不一定就會救援趙國,就比如南韓、燕國和齊國。南韓是沒能力去救趙國,不然也不會被迫將上黨郡割讓給秦國;燕國為了迎合秦國或是趁機打擊趙國,在長平之戰發生前就不斷挑起與趙國的爭端,別說是救援趙國,沒有背後捅刀子就算不錯了。
齊國很大可能也不會救援趙國,畢竟在之前五國伐齊之戰之中元氣大傷,其中趙國出力不少,後來又多次攻打齊國,齊國又如何會去救援趙國呢!那麼只剩下戰國七雄中只剩下魏國和楚國,而魏王懼怕秦國,從長平之戰不久後發生的邯鄲之戰可以看出,要不是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估計魏王也不會出兵救趙。
不過各國之所以沒有救援趙國,最為關鍵的原因還是秦國提前做了預防,用計孤立趙國,從而防止各國救趙。那麼趙國為何沒有派遣將軍帶兵支援長平呢,比如廉頗等大將?
趙國為何不自救呢?
按照正常邏輯思維來分析,趙括率領的四十多萬趙軍被白起包圍後,趙國無論如何都會派兵支援長平,但實際情況卻是有心無力。
長平之戰可以說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雙方在此戰中都投入了數十萬兵力,趙國基本上是動用了舉國之力,全國徵調出來的四十多萬大軍已經都交給了趙括,就算趙孝成王想派廉頗去救援趙括,也沒有什麼兵力可供調遣,總不能讓廉頗一個光桿司令去長平相救吧!
這點可以從長平之戰結束後,緊接著發生的邯鄲之戰得到印證。趙國沒有按照要求割地給秦國,秦昭襄王便派大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此時趙國已經無力單獨對抗秦國,眼看就要被秦國滅亡。
《史記》記載:“李同曰:“邯鄲之民,可謂急矣,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厭。民困兵盡,或剡木為矛矢。今君誠能令夫人以下編於士卒之間,分功而作,家之所有盡散以饗士,”於是平原君從之,亦會楚、魏救至,秦兵遂罷,邯鄲復存。
這時的趙國是缺兵少糧,百姓就算吃糟糠都無法吃飽,武器也已用盡,有的百姓已經開始用削尖的樹枝來做兵器。即便作為趙國貴族的平原君都迫不得已將自己的夫人妻妾編入士兵行列來分擔工作,以此足見趙國已經到了最後生死存亡的關頭。
最終還是靠魏、楚兩國派兵前來救援,組成三國聯軍才擊退了秦軍,這才解除了邯鄲之圍。因此趙括大軍被白起圍困後,趙國已經沒有什麼兵力再去救援長平,即便有,規模也相當有限,對於百萬級別規模的長平之戰來說,趙國有限的救援力量只能說是杯水車薪。
或許趙國也沒有想到長平之戰會這麼慘烈,武安君白起竟然將投降的四十餘萬趙軍幾乎全部坑殺。
結語:
秦國之所以能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不僅僅是因為秦國強大,還在於秦國善於使用策略計謀。如果秦國沒有設計孤立趙國,預防各國出兵救趙,長平之戰就會存在很多變數,甚至最後的勝利者都不一定是秦國。
如果秦國沒有使用反間計換掉老將廉頗,即便秦國最後能取得勝利,也不會那麼迅速,並且損失也會更大。秦國取勝並非偶然,運籌帷幄之中,才能決勝千里之外!
回味更多歷史,下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