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的理解三國演義,先把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的背景和原因說清楚。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的背景:
《三國演義》不是一人一時的作品,三國是黃巾起義開始到三國歸晉一百年左右歷史,距離羅貫中生活的年代也有1100多年了,這部書是一千多年以來無數民間藝人和文人集體智慧的結晶。
其成書過程可以概括為史料記載、民間傳說和文人加工三個階段。
一、史料記載階段
隋代之前,有關三華人物及其事蹟的記載主要見於當時諸多的史書,屬於史書系統。
其中,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志》六十五卷,記載了漢末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紛爭的歷史。南朝宋裴松之又為之作注,其《三國志注》引用的史傳雜記達二百一十多種,資料極為豐富。
其他的一些野史雜記也記載了許多三華人物和故事,如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就輯錄了三華人物的許多軼事,多被後來的羅貫中所採用。
二、民間傳說階段
從隋朝開始,有關三華人物的故事開始流傳於民間,其流傳的形式又分為說話系統和戲曲系統。
(一)說話系統
宋代說話就把三國故事成為“講史”說話的重要題材之一。
有書記載,北宋汴京的勾欄瓦舍中還出現過一位專說三國故事的著名藝人霍四究雲:“塗巷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
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之澤,百世不斬。”也不僅說明三國故事在民間不僅流傳很廣很流行,而且具有鮮明的“尊劉玄德貶曹阿滿”的傾向。
元代,民間說話中講說三國故事更為普遍。現存唯一的一部關於三國故事的說話話本,《全相三國志平話》。
這是古代民間說話中三國故事的集大成之作,它在結構佈局、情節框架、思想傾向以及人物造型諸方面已經初具《三國演義》的規模,在三國故事的流傳過程中,起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二)戲曲系統
三國故事在民間流傳的同時,也逐漸浸透到民間戲曲的創作中。
三國故事被搬演於戲曲之中,至少在隋代就開始了。
唐代搬演三國故事的戲曲也一定不少。
到元代,雜劇成為一代文學的主流,三國戲更是成為其中很重要的一個類型。值得注意的是,元雜劇中的三國戲普遍宣揚“漢家劉姓”為正統。
三、文人加工創造階段
《三國演義》的最後成書,應該歸功於羅貫中。
正是如此,羅貫中在文學史上才有其不朽的文學地位。
大約在元末明初,羅貫中以陳壽的《三國志》以及裴松之的《三國志注》為根據,參照了大量的有關三華人物故事的民間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的話本、戲曲,並結合自己豐富的生活鬥爭經驗,融會貫通,創編了這部情節豐富結構嚴謹、規模宏大的章回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
羅貫中著《三國演義》原稿今已不傳。現存最早的刊本,是明代弘治甲寅年(1496)庸愚子(蔣大器)作序、嘉靖壬午(1522)年刊印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世稱“嘉靖本”。
清代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對嘉靖本作了較大的加工修改及評點,使小說結構更完整,文字更暢達,藝術形式更加完美,但同時封建正統思想卻更加嚴重。
毛氏父子的修改本世稱毛本,成為其後最流行的版本。今天所見市面各種《三國演義》,多以毛本為參考底本。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的原因:
羅貫中為什麼要寫《三國演義》?為什麼中國那麼多精彩的歷史,而羅貫中偏偏要選取三國這一百年的歷史,而不是別的時代呢?
有的人說,他純粹就是喜歡三國曆史,三國曆史太吸引人了。
還有的人說,羅貫中是為了兵敗的好友張士誠而寫。
也有的人說,他希望自己能成為筆下的諸葛亮那樣的人物。
他可能會在政治上失意之後,將抱負傾注到小說創作中來。有司馬遷所說的“發憤著書”之意 。
當然,作為一個有思想見地的文人,他生在元末明初,在小說中宣揚正統、忠義思想 。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從羅貫中生活的時代背景說起。歷史的發展往往有著驚人的相似,到了元末明初,社會局面與漢末三國時期又頗為相仿。
漢末有黃巾起義,元末有紅巾起義。然後天下大亂,諸侯割據。安徽有小明王韓林兒,湖北有徐壽輝,江西有陳友諒,江浙有張士誠,四川有明玉珍,朱元璋初隨紅巾,後自樹旗幟,經過多年征戰才蕩平了各方勢力建立了大明王朝。
我們會發現羅貫中所處的歷史時期,與三國時代有著極其相似之處。1351年紅巾起義到1387年明王朝平定遼東,前後雖然只有三十多年,不及漢末三國時間長。
但其間群雄並起,合縱連橫,同樣演出了一幕又一幕驚心動魄的歷史話劇。他就是生活在這種動亂的歷史時期,這一段歷史時期的政治和軍事方面的經驗無疑為羅貫中寫作《三國演義》提供了現實的、真切的感受。
羅貫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際,他真切看到蒙古統治者的專橫殘暴,人民群眾飽受了民族壓迫,所以在小說中羅貫中尊崇繼承漢室的劉備,是有政治用意的。
有書記載,羅貫中年輕的時候,就在這個歷史大動盪的影響下,浪跡江湖,參加了張士誠領導的起義軍,併入其幕府,充任幕客。
而且羅貫中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羅貫中後來從事小說的創作,這些似乎應得益於他政治上的失意。
正是由於當時的時代這個天時,參與起義軍親身經歷和羅貫中自己的天賦,才能創作出中國文學史上不朽的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