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只有某些社會達到了我們稱之為“文明”的文化階段。
這些社會形成了獨特的“偉大傳統”或高級文化符碼(如文學表達、雕塑建模、房屋建造等),以及跨地區的經濟組織和技術突破。
而所謂的文化認同,其實就是一種群體文化認同的感覺,也可以說成是一種集體性的主流文化價值觀的認同,它是國家認同的基礎。
本華人民對自身文化的強烈認同,就是該國自立於世界的偉大精神力量。
但這種文化認同好像並不適用於古埃及后王朝時期,起碼說不上有多強烈。
因為后王朝時期(約公元前712—前332年),是外敵不斷入侵、古埃及衰亡的時期,至第二十王朝末,古埃及在西亞的屬地大部分喪失。
祭祀集團尾大不掉,又有外敵入侵,使這個原本相對封閉的國土成為了一輛快沒有油的汽車,它終究會停下來。
只有加入了新的燃油,更換了裡面的乘客,這輛車才會繼續行駛,也就代表著一個文明的消散。
古埃及文明的消散
公元前4000-前332年,古埃及共經歷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國、第一中間期、中王國、第二中間期、新王國、第三中間期、后王朝等9個時期的31個王朝的統治。
在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國佔領,雖然在100餘年後趁波斯內亂之機短暫復國,但很快又被併入波斯帝國。
至公元前332年,也就后王朝的最後一年,亞歷山大入主埃及,埃及的官方語言成了希臘語,古埃及文明逐漸被外來文明取代,就連原住民也逐漸搬離世代居住的家園,被阿拉伯人替代。
后王朝的“商業”入侵
利比亞·舍易斯王朝時期,是后王朝的第一個階段。
此時,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古埃及正式由青銅時代進入鐵器時代,鐵製工具和武器的使用已相當普遍。
在對外貿易方面,與希臘各城邦、腓尼基和小亞細亞都有商業往來。
但是,鄰近的亞述、巴比倫、波斯等新興大國日益發展,工商技術日漸趕超了古埃及,加之航海技術的發展和通商路線的轉移,地中海南岸的古埃及經濟和政治等國力日趨沒落。
《烏奴阿蒙遊記》就記載著古埃及使者烏奴阿蒙為了木材而去黎巴嫩,遭他人冷落的情景,真可謂是“弱國無外交”。
特別是從公元前1000年起,利比亞人、埃塞俄比亞人、亞述人都統治過埃及。
古埃及雖然與這些國家乃至希臘、腓尼基商人保持了頻繁的商業往來,但政治實力已每況愈下。
從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國統治到公元前332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佔領古埃及,是后王朝的第二個階段。
也就在此時,征服者下令完成古埃及法老時代開鑿的運河。
這條運河經由下埃及的尼羅河支流佈巴斯提通達紅海,對溝通地中海與紅海地區的聯繫起了作用。
波斯貴族在古埃及佔有大片肥沃土地,形成了大莊園。
波斯莊園主稱“不在地主”,即不直接經營這些大莊園,他們住在城市裡,委派管理人經營。波斯莊園主從埃及勒索、榨取大量財富,以供其揮霍。
此外,古埃及還要向波斯駐軍交納魚產稅和大量穀物。
這雖對古埃及是一項沉重的負擔,但對古埃及發展對外交流和商業貿易還是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的。
信奉神明的崩塌
埃及的主神有兩種,一種是地方性的,一種是全國性的。
那麼,誰是全國性的主神?
哪個諾姆是江湖老大,他們的神就是主神。
比如荷魯斯,原本是提尼斯的保護神。
提尼斯的國王納爾邁(美尼斯)“一統天下”後,荷魯斯就成了上下埃及共同的主神。
當然,為了讓大家都接受,必須在這隻鷹的頭上加一個太陽,因為太陽神是古埃及人都崇拜的。
後來,底比斯變成老大了,底比斯的阿蒙就成了主神。
阿蒙曾經有過各種形象,有時是一隻鵝,有時是一條蛇,有時是一頭羊。
但最後,它的頭頂也升起了一輪紅日。
也就是說,無論那個地方神大顯神威,變成了全埃及的太陽神,他就是眾神之王。
但老大是輪流坐莊的,於是古埃及就會有許多主神,甚至許多個太陽神—— 拉、荷魯斯、阿蒙、阿吞等等。
這就意味著“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豈能不亂?
更何況,無論誰當法老,都得堅持“君權神授”,也都得巴結討好神廟和祭司。
神廟和祭司如果強勢,法老就會從神子變成神奴。
埃及也從此進入“后王朝時期”。
說起來這也是法老們自作自受。
因為神廟和祭司原本就是他們自己養肥的,誰知道竟會尾大不掉?
問題是他們又不能不仰仗神廟和祭司。
因為他們統治的合理性,政權的合法性,都來自神,而且是圖騰變成的神。
神權政治,註定只能飲鴆止渴。
古埃及文化,政治的成敗,也全在圖騰變神。
只是在“后王朝時期”,古埃及人民沒能把握住。
家沒了,文明卻得以部分繼續
外來統治者使埃及文明與周邊文明互相影響。
對埃及文明有影響的文明是蘇美爾文明;受埃及文明影響的文明與文化包括猶太文明、亞述文明、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北非努比亞文化、利比亞文化、愛琴海文明和希臘文明等。
公元前343年,埃及成為波斯帝國的一部分。
11年後,來自希臘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征服了波斯,埃及進入希臘人統治時期。
亞歷山大死後,其部將托勒密建立了托勒密王朝。
公元前30年,托勒密王朝被羅馬帝國所滅,埃及遂成為羅馬的行省。
托勒密王朝雖然國王是希臘人,但依然沿襲埃及的宗教、文明和政治體制,可視為埃及文明的繼續,特別是在建築方面。
托勒密王朝建造了最後的古埃及風格建築。
加上托勒密王朝這一段,古埃及建築史比古埃及歷史長200多年。
埃及屬於封閉地區,尼羅河谷兩側是大沙漠,南部邊界在地形高差很大的第一大瀑布處,再往南是非洲沙漠和高原,下游出口是地中海。
埃及境內有尼羅河,水上交通方便。
對外封閉性高和對內交通便利非常有利於統治,有利於組織強迫性集約勞動,有利於建造大型建築。
一般來說,建築物的規模、藝術性和耐久性與權力作用的範圍、強度和時間長度成正比。
古埃及的偉大文化
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阿斯旺以北的尼羅河河谷)在政治上就已經統一在一個國王的統治之下。
總體而言,埃及的農業生產效率高,而且對農民家庭及其牲畜的勞動力沒有過多的要求。
埃及人很可能比世界其他文明古國的人更多地使用黃金,他們比古希臘人或古印度人制作了更多的石雕。
然而,埃及的繁盛並不僅僅表現為高水平的藝術或技術產品,以及豐富的石雕,背後其實還包含了更深層的動因。
約公元前650年之後,來自希臘的僱傭兵、知識分子、商人、統治者遍佈埃及,希臘人對於埃及文化的解釋由此成為整個歐洲的範本。
與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印度文明或中國文明相比,歐洲人接觸埃及文明更加方便。
乍一看,古埃及人似乎沉迷於悲觀與死亡。
除了殯葬文獻、祭廟、墓穴和木乃伊之外,他們幾乎沒有其他的考古記錄。
然而,在所有這些對死亡的憂慮表徵之外,我們同樣可以發現埃及人對生活與感官的享受。
古代埃及婦女享有財產繼承權和贈與權、在法庭上做證的權利。
埃及吸納了來自沙漠地區和亞洲的移民,偶爾也會與外族通婚,吸收其他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即使希臘人大量湧入時,衝突也很少發生。
總論
古代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起地跨非、亞兩大洲的國家(在公元前2000年紀中葉的新王國時代,埃及就進入了帝國時代,其統治地區包括埃及、西亞的巴勒斯坦和敘利亞),比兩河流域早了1000年左右。
從前王朝到後期埃及,埃及雖然也經歷了外族的多次入侵,但直到馬其頓人統治以前,埃及的文化一直保存下來了,這說明埃及文明有很強的包容性。
從保存下來的文物狀況看,古代埃及人勤奮聰明,具有很強的創造性;在宗教信仰方面,古代埃及始終處於多神崇拜的階段,而沒有進入到一神教的階段。
總之,古埃及的文明沒有得以延續,后王朝時期只能說是文化火苗快要熄滅的前期。
參考資料:
埃及文明的發展;古代埃及文明;2018.11;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傳統的法老埃及文化及其寶貴的文化遺產;古代西亞北非文明;1999.10;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埃及文明;極簡古代埃及史;2021.06;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