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近現代人們在結拜為兄弟時,往往會供奉一尊關公像,這是因為關二爺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乃是“忠義”的化身。東漢末年,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桃園結義,從此“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故事隨著經典名著《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而家喻戶曉,自此凡是結拜者無不以劉、關、張三人為榜樣。

當然,在歷史上其實並不存在所謂的桃園結義,不過按照史書《三國志》的說法,關羽、張飛二人在劉備創業早期便跟隨左右,因此三人關係確實很好,以至於到了“寢則同床,恩若兄弟”的地步。令人頗感意外的是,除了和關羽、張飛關係極為親密之外,劉備少年時期還曾與一人結為刎頸之交,結果此人日後卻成了曹魏將領,且一直難得重用,此人便是牽招。

東漢末年,牽招生於安平國觀津縣,也就是如今的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一帶。據《孫楚牽招碑》記載:“君與劉備少長河朔,英雄同契,為刎頸之交。”由此可見,出生地距離劉備所在的涿郡涿縣不遠的牽招少年時期便與身為漢室宗親,且幼年便說出“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這等豪言壯語的劉備結識,且二人關係極佳。

所謂刎頸之交,最早出自於《史記》,是用來形容冰釋前嫌後的廉頗、藺相如的,其含義正如字面顯示的那樣,是指生死與共的至交好友。按照《三國志》的說法,牽招十餘歲時拜同縣人樂隱為師,後來樂隱被車騎將軍何苗徵召為長史,牽招也跟隨其一同前往了長安城。聯繫史料來看,這次離開冀州後牽招與劉備或許再也沒能見面。

中平六年(189),十常侍之亂爆發,何苗、樂隱都在動亂中遇害,牽招帶著樂隱的其他弟子運載著老師的屍體啟程返回觀津縣。漢末天下大亂,牽招一行人在半路上遇到了一夥賊寇,其餘弟子都四散逃跑,唯有牽招留在原地垂淚哀求。賊眾見牽招如此重情重義,於是放過了他,此事過後,牽招之名逐漸傳播開來。

袁紹當上冀州牧後,牽招被徵辟為了督軍從事,同時還被任命統領袁紹麾下的一支“特種部隊”——烏丸突騎。一次,袁紹的門客觸犯了法令,牽招先斬後奏,幸而此時的袁紹還沒有後期那般性格暴虐,因此不但沒有發怒,反而認為牽招膽識過人,於是沒有追究。袁紹去世後,牽招追隨其三子袁尚,並被委以前往上黨郡督辦糧草的重任。

建安九年(204),曹操圍攻鄴城,袁尚兵敗後遁逃。當時,袁紹外甥高幹鎮守著幷州,牽招認為幷州之地“左有恆山之險,右有大河之固,帶甲五萬,北阻強胡”,於是勸說高幹迎奉袁尚,繼續與曹操對峙。然而,高幹卻並不想搭救袁尚,甚至還想要暗中加害牽招。察覺到高幹暗藏的心思後,牽招立刻動身離開,又因為道路阻隔沒法回到袁尚身邊,便只好投奔了曹操。

沒過多久,曹操率軍平定冀州,並任命牽招為從事。同年,曹操征討袁紹的長子袁譚,曾經接受袁紹冊封的烏丸首領峭王蘇僕延則率領五千騎兵打算支援袁譚。見狀,曹操派出了曾經統領過烏丸突騎的牽招進行交涉。來到蘇僕延面前,牽招鎮定自若、痛陳利害,史載:“為峭王等說成敗之效,禍福所歸,皆下席跪伏,敬受敕教。”

消滅袁譚後,曹操聽從郭嘉的建議,為了北方的徹底安定而出兵征討烏丸,牽招熟悉烏丸事務,於是跟隨左右出任烏丸校尉。等到曹操率軍返回鄴城時,袁尚已被遼東太守公孫康殺死,首級被懸掛於馬市。見到昔日主公的首級,牽招十分悲傷,當場為其設了祭壇,曹操見狀感動,於是推舉牽招為茂才。

此後數年,牽招的事蹟都不見於史書記載,他的再次活躍是建安二十年(215)跟隨曹操征討漢中,隨後被留在當地擔任中護軍。不久之後,他又回到鄴城出任平虜校尉,並率領青州、徐州多地的兵馬圍剿過盤踞在東萊一帶的賊寇,維護了一方安寧。

曹丕登基為帝后,牽招官拜持節護鮮卑校尉,率部屯駐於昌平。當時,邊境百姓許多都流亡在山林之中,或是叛投到了鮮卑。鑑於這種情況,牽招採取懷柔政策,安撫了包括外族在內的大量百姓。此後多年,牽招一直鎮守北方,但官最高不過雁門太守,爵位也僅僅是個關內侯。

綜上所述,牽招毫無疑問是一個精於謀略、才能出眾的將領,如此優秀的將領卻懷才不遇,導致就連《三國志》作者陳壽都不禁感慨道:“招終於郡守,未盡其用也。”牽招如此有才能卻不被重用,或許真的是因為他和劉備早年間的交情讓曹魏歷代統治者有所顧慮吧。

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任正非“把寒氣傳遞給每一個人”,與稻盛和夫“人人都是經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