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有一句話叫作“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是說姜維北伐之時,蜀國能征善戰的大將都沒了,因此讓年近八十的廖化當先鋒。

雖然這句話並非出自正史,但是因為恰到好處地形容了蜀國後期將才凋零的尷尬場面而成為典故。

在劉備統治時期,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蜀國耳熟能詳的大將很多,包括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魏延等人,關於三國名將排行,民間有說法是“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如此來看,前六名將,蜀國獨佔四員。

如此多的猛將,為何到後蜀國時代,竟然凋零到要讓廖化這樣的大爺打前陣呢?

其實,嚴格說起來,諸葛亮對這一局面起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不要說他沒有培養良將之功,光是他直接和間接殺死的武將就有劉封、馬謖、魏延,被其打壓的武將有李嚴。

先說劉備的義子劉封,史載劉封有武藝,性格剛猛,氣力過人,隨趙雲、張飛等掃蕩西川,頗有戰功,劉備打下益州後,任命劉封為副軍中郎將。

公元218年,劉封跟隨劉備進攻漢中,曹操率領大軍來援,劉封作為先鋒向曹操挑戰,曹操氣得破口大罵:“賣鞋的小子,只會叫你的假兒子來擋你家太公麼!”

後來曹操僵持不下,不得已撤出漢中,劉備徹底佔領漢中全境,隨即又派孟達攻佔房陵郡和上庸郡,劉備擔心孟達難以取勝,因此派劉封南下統領孟達的軍隊,打下上庸,劉封被升為副軍將軍。

劉封因此很受劉備的信任,但是在關羽北伐曹魏時,曾多次要求劉封起兵相助,劉封都以上庸三郡剛剛佔領,不敢輕易離開為由拒絕,關於戰敗後,劉備因此怪罪劉封和孟達兩人。

孟達被猜忌,又與劉封不和,於是率領部曲投降曹魏,曹丕見狀就派夏侯尚和徐晃幫助孟達襲取上庸三郡,孟達寫信給劉封,勸劉封投降,被劉封拒絕,不久劉封被擊敗,撤回成都。

劉備責備劉封不援助關羽,致使關羽兵敗,欺凌孟達,致使孟達叛變,上庸三郡丟失,諸葛亮考慮到劉封剛烈勇猛,在劉備死後難以駕馭,於是勸說劉備賜死劉封,這時劉封嘆氣說:“我後悔不聽孟達的話。”

劉備在次年就要舉傾國之力發動對東吳的打擊,此時殺掉劉封難道不是自斷臂膀的行為嗎?

夷陵之戰後,蜀國一敗塗地,劉備也一病不起,在白帝託孤時,看到諸葛亮身旁的馬謖後,悄悄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但是諸葛亮不以為然,依然十分器重馬謖,經常在一起討論軍事謀略,公元225年,諸葛亮率軍討伐雍闓,馬謖建議諸葛亮“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深受諸葛亮的欣賞,順利平定南方叛亂。

公元228年,諸葛亮準備出兵北伐,因為劉備剛死不久,蜀國南部又時常有叛亂,魏國壓根就沒有準備,這正是出其不意的一次進攻,當時魏延建議說:“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對於這個頗為冒險的建議(也就是子午谷奇謀),諸葛亮沒有采納,而是採取以趙雲、鄧芝作為疑軍,佔據箕谷,自己則親率蜀軍主力,突襲祁山,從隴右發動進攻。

在命令先鋒大將時,大家都應該讓久經戰陣的魏延、吳壹的大將,但是諸葛亮卻力排眾議,破格任命馬謖為先鋒,統領各軍前行。

曹魏得知蜀漢的軍事意圖後,立即派大將張郃總督各路軍馬在街亭阻擋馬謖,馬謖把部隊駐紮在山頂,想要背水一戰,以鼓舞士氣,在被張郃斷了水源後,蜀漢軍心大亂,張郃趁機進攻,馬謖大敗。

因諸葛亮進攻沒有落腳據點,只好宣佈撤軍,蜀漢自此措施北伐的最佳時機。

隨後就發生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將北伐失敗的責任完全推到馬謖的身上。

馬謖確實有一點紙上談兵的味道,所以他的身份是參軍,然而諸葛亮認為他有本事,力排眾議讓他當先鋒,這不是典型的扯淡嗎?

其實,馬謖確實是有點本事的,但是卻沒有多少實戰經驗,假如諸葛亮能夠多加栽培,將來很有可能成為一員良將。

諸葛亮回到成都在上疏中提及蜀漢軍隊在總結街亭、箕谷兩戰的失利原因時說:“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

馬謖死後,諸葛亮親自前往弔喪,為他痛哭流涕,安撫他的子女,如同以前一樣照顧他們。

除了劉封與馬謖外,魏延也算是諸葛亮間接殺掉的大將,魏延是一位嚴重被低估的三國名將,因為作戰有功,劉備在打下漢中後就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當劉備問魏延如何防守漢中,魏延大膽地說:“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什麼意思,就是曹操來十萬以下,必須給他全殲了,事實是,魏延駐守漢中多年,沒有出現任何問題。

但是諸葛亮對魏延似乎總有芥蒂,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時,憂慮成疾,於是準備安排後事,到這個時候,諸葛亮能用的人已經不多,他的計劃應該讓姜維作自己的接班人,但是姜維是策反過來的,根部正,苗不紅,資歷也淺,很難服眾,於是諸葛亮打算讓楊儀、費禕兩人當他政治上的接班人,讓姜維擔任軍事上的接班人。

這個安排是諸葛亮生前召開的最後一次秘密會議時定下來的,問題是他忽略了一個人,那就是魏延,以魏延當時在蜀漢軍中的地位,應該是僅次於諸葛亮的二號人物,但是諸葛亮卻把魏延排除在外,只給他一個命令,讓他負責斷後,並且下達命令,如果魏延不聽命令,就不管他了。

魏延當時的想法可跟諸葛亮不一樣,魏延認為現在北伐形勢一片大好,你個諸葛老匹夫死了,我魏延照樣能打。

但是諸葛亮沒有給他這個機會,反而把軍事指揮權交給了楊儀,這是典型的讓三號或者四號來指揮二號。

為爭奪軍事指揮權,諸葛亮剛死,魏延就與楊儀大打出手,楊儀取得勝利,魏延被夷滅三族。

比較尷尬的是,楊儀揹負罵名斬殺魏延後,卻發現諸葛亮另有遺囑,讓蔣琬當自己的政治接班人,楊儀被邊緣化後,悶悶不樂,還跟別人說:“早知道是這樣,當初不如投靠魏國了。”

費禕得知後,立刻上報朝廷,楊儀在憂懼之下被迫自殺。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將自己逝世後的所有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條,真實的歷史上,卻是一盤散沙。

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我的ETF交易體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