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為了保全自己,在洛陽放火,退回長安,最終被王允的陰謀所害。自此,諸侯們互相征戰,一片混亂。
在《三國演義》的協助下,後世的人們對於漢、明、清三國的歷史都充滿了憧憬。但很少有人知道,當時的混亂,比所有人都要大。
比如三國末年,魏大陸最大的冤案,就是因為誤殺了一名將軍,才讓三國一統延遲了十六年。一國尚且如此,更別說其他諸侯和諸侯了。
後世的人都以為,自己可以回到過去,擁有巨大的優勢,但蝴蝶效應到底有多恐怖,有幾個人真正明白?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蜀地之役
鄧艾是魏國著名的三代名將。憑藉著屯田和帶兵的能力,得到了司馬懿的賞識,順利地參與了魏、蜀兩國的戰爭。
本來魏蜀兩國之間的戰爭還在姜維的掌握之中,但太監黃皓卻向姜維發起了挑戰,逼得他只能帶著大軍退回到了劍閣。而這也使得原本就比蜀軍更強大的魏軍,在這一刻,終於有了機會,對蜀國發動了攻擊。
魏國三路軍隊於西元262年攻向蜀國。但在姜維的防禦和蜀地的關卡面前,魏國的軍隊並沒有太大的優勢。
鄧艾在這種形勢下,提出了“偷襲”的策略,這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著名的“奇襲”策略。鍾會在江維的前面牽制之後,鄧艾奇的軍隊潛入成都,蜀皇帝劉禪也從城中逃了出來。
現在的蜀國,已經是強弩之末,但姜維並不想退讓。
《三國演義》中,三聖被殺,姜維假意投靠了鍾會,慫恿他成為新的蜀王,然後和他合謀對付鄧艾。姜維在通知鄧艾來的時候,也將這個消息告訴了鄧艾。
三賢在中會帳前相見,鄧艾的兒子鄧忠將他殺死。
由於時間太過久遠,民間的版本也是千差萬別,很多人並不知道這個過程到底是怎麼回事。
但可以肯定的是,按照姜維的計劃,鍾會、鄧艾、姜維三人,都在魏、蜀的戰爭中喪命。但實際上,在現實的歷史中,鄧艾被魏國蒙受了委屈,鍾會要造反,鄧艾就是替死鬼。
據史料記載,蜀國投降後,鄧艾自作主張,指派了大量的官員。這件事雖然不是什麼大事,但也不是什麼大事。
雖然鄧艾的做法是讓魏軍更好地管理和接管蜀國,但這件事還是要交給魏國的相關人員去做。若是上級寬宏大量,鄧艾行為也就罷了。但若是上面有什麼心機,那鄧艾也難逃懲罰。
很明顯,鍾會是鐵了心要做皇帝的人,絕對不會放棄栽贓鄧艾的好時機。這樣既可以除去鄧艾,又可以把魏人的目光引向鄧艾叛亂,給他更多的時間和充分的準備。
於是鍾會誣陷鄧艾,使魏國國都下令捉拿鄧艾父子。幸虧司馬昭對鍾會的自我保護早有準備,及時阻止了鍾會的死亡。
鄧艾能逃過這一劫嗎?
可惜的是,當年魏大陸亂的餘波,都是由監軍衛瓘來解決,而這人在鍾會的授意下,也參與到了鄧艾的陰謀之中,司馬昭並不知道。
司馬昭派他來接鄧艾父子回京,卻被他暗算了。之所以要見司馬昭,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鄧家的兒子“羞憤自殺”。
在這個交通工具並不發達的古代,找個藉口,實在是太容易了。司馬昭可不想為了兩個死人,而得罪了衛瓘,鄧家的人,就這麼莫名其妙的死了。
可是,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三國統一的時間也不會延遲了十六年。其實,鄧艾有足夠的實力領導魏國,使吳國早日被征服。
要知道魏國攻陷蜀國後,正是軍心鼎沸之時,鄧艾由蜀之地向吳國發起攻擊,而鍾會等魏國將領則在前方施壓,吳國根本無力防禦,只能被動挨打。
在這種情況下,吳國除了投降,已經沒有別的辦法了。就算他們負隅頑抗,以鄧艾的計策和魏國的實力,也只是一時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