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程朱理學自北宋以來直至朱熹集大成而最終確立,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在明代中後期以前一度在學術思想上佔據了統治地位。

但是進入明中後期,隨著王陽明思想的出現,陸王心學體系得以最後建立,打破了程朱理學的一統局面,陸王心學的影響也就隨之日益擴大,漸漸成為當時學術思想的主流,程朱理學卻退居次要地位。

由此可見,明代理學,特別是明代中期之前的明初理學,是宋明理學內部程朱理學轉向陸王心學的過渡階段,是區分二者的一個分水嶺。

一、明初理學的出現

1、明初理學作為宋明理學史上理學發展的一個階段

明初理學作為宋明理學史上理學發展的一個階段,正是理學處於發展變化的關鍵時期。在這一特定階段上,明初理學的產生和發展是與整個宋明理學的發展歷程密切相關的。

回顧明代以前的理學發展歷史,大致經歷了北宋、南宋、元代三個時代約四百年的時間。

宋明理學最早發端於北宋時期,周敦頤成為理學的開山祖師,此後出現的張載、程頤、程顥都是這一時期非常著名的理學家。在他們的努力之下,理學思潮逐漸形成,並且初步得到了發展,重要的理學範疇和命題都已經被提了出來。

南宋是理學進一步發展的階段,一方面程朱理學體系建立並逐步成為學術思想的主流,但另一方面在理學內部出現了理學和心學的分化,成為後來宋明理學向著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兩個不同的路向發展的開端。

而這一時期朱熹和陸九淵兩位非常有影響的理學大家,則是理學和心學各自的代表人物。朱熹集理學之大成,全面總結了北宋以來的理學思潮,建立了一個完整而又龐大的理學思想體系,將理學的發展推向了巔峰。

儘管後來遭受到慶元學禁的打擊,但並沒有阻礙程朱理學逐步上升為學術思想的主流,直至其統治地位的確立。

而陸九淵作為心學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自成一家,獨樹一幟,與佔據當時學術主流的程朱理學分庭抗禮。

他還曾與朱熹有過一次著名的鵝湖論辯,表明了心學與理學的不同立場和分歧。到了元代,建立了統一的國家,作為主流思想的程朱理學得以北傳,擴大了在全國範圍的影響,逐漸受到了統治階級的重視。

元仁宗皇慶年間,朝廷明令科舉中以朱熹《四書集註》及五經的朱學傳注為標準答案。可見當時統治者對程朱理學的重視程度。

2、明初理學的產生及發展

明初理學的產生及發展與其前的元代理學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元代的理學承自南宋時期的理學,在元代一統的局面下,南方理學得以北傳,理學思想的影響不斷擴大,其地位也逐漸得到提高。

元代統治者對程朱理學非常重視,並且把程朱的經傳、集註作為科舉用書,這種情況與明初是極為相似的。一時間在元代學者中形成了學習理學的風氣,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對程朱理學的盲目迷信。

要麼對朱熹之學流於說教,以註疏集註為學問之大端,而真正學有心得者則寥寥無幾;要麼對有悖於朱熹學說的言論不遺餘力地予以排斥,口誅筆伐,容不得半點不同見解。

元代理學的發展變化以及朱陸合流趨勢的出現,都直接影響著明初理學的產生和發展,是明初理學思想形成和變化的重要原因。

二、明初理學思想的特徵

1、立足程朱而質疑程朱

程朱理學在明初以欽定三部理學《大全》的形式成為官方唯一正統之學,從而形成了理學在學術思想、社會生活、政治等各方面的獨尊地位。

明初的理學家們也都學宗程朱,但不都是一味尊奉,一些學者通過體認,發其新義,從而表達了對程朱理學個別觀點的不同看法。敢於對程朱理學中的觀點提出質疑,在明初來說是難以想象的。

明初程朱理學的統治地位牢固而不可動搖,人們的思想受到了嚴重得束縛,許多人不敢越雷池一步。但曹端、薛瑄卻敢於明確地提出對程朱的質疑,表現出了很大的勇氣,體現出明初理學家們一種積極的學術精神。

需要指出的是,儘管他們對程朱有所質疑,但並不說明他們就反對程朱理學,而是程朱之學堅定的支持者。所以在明初理學的思想中才會表現出這種立足於程朱又質疑程朱看似矛盾的特點來。

2、延續元代和會朱陸思潮的學術取向

和會朱陸思潮的出現最早要上溯到南宋末。朱熹和陸九淵在政治立場和世界觀的根本點上並無區別,甚至標誌他們學術差異的兩種不同的儒家道德修養方法,從根本上講是相輔相成的。

正因為如此,所以在朱陸相爭的時候,就已出現了會通朱陸的主張。這股和會朱陸的思潮在進入明代以前一直在持續著,所以說,這股思潮對於其後的明初理學的發展的影響就是很自然的事。

和會朱陸這一思想傾向,從南宋末開始出現,後來貫穿了整個元代理學的發展過程,並一直延續到明代,成為明初理學學術思想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顯著特徵。

即使在朱學佔據絕對統治地位的局面下,但由於這種思想傾向之影響的繼續存在,使得明初這些學宗程朱德的理學家們在思想上或多或少都包含了陸九淵心學思想的成分,從而為思想上的轉向奠定了基礎。

三、明代中後期理學思想的擅變

1、王守仁心學的崛起及王學的廣泛傳播

王陽明的一生活動,用他自己的話說,一方面是“破山中賊”,另一方面是“破心中賊”。前者是指鎮壓農民戰爭以維護封建專制主義的皇權,即王陽明的“帶功”之學;後者主要是用心學思想來破除一切不符合儒家思想的慾念、即王陽明的“學術”。

這與王陽明生活的歷史環境是分不開的。王陽明生活的十六世紀,是中國封建社會日趨沒落的時代,階級、民族矛盾和階級內部矛盾日趨激化,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西北邊患日益嚴重,各地蕃王叛亂不斷;明王朝瀕臨空前的統治危機。

王守仁認為,政治經濟的動盪是由於道德淪喪:道德淪喪是由於學術不明;而學術不明是由於朱學的流憋所造成的。於是以“正人心”“而後天下可得而治”自任的王守仁為統治階級另謀思想統治的出路。

朱明理學之所以稱為理學,就在於他們認為“理”是哲學的最高哲學範疇,但是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在“理”的認識上有著很大的不同,朱熹認為“即物窮理”,陸九淵則認為“理”不寓於外物,而在人的心理,王守仁認為“人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2、明中後期的反理學思想

明代中後期,以上這些學派外,還有一些人的思想非常值得關注。像劉宗周、呂坤、王廷相等。劉宗周是明末著名的儒學大師,黃宗羲是他的學生,劉的思想對黃宗羲影響很大,他批評王學,同時又發展了陸王心學。

王廷相是和王陽明同時代的人,是這一時期反理學的重要人物。他反對陽明的良知說,他反對知行合一,認為講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謂真知。

陽明心學不是一種適合統治的學說,因為它缺乏統一的外在標準和具體的操作程序,而主要依靠個人的體悟和信仰,因而也就不利於朝廷去統一與穩定人心,接受王學的言官們不可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在明中期的“大禮儀”之爭中,文官集團抱著“仗節死義”的精神與皇帝抗爭,但最終失敗了,其實是尊崇程朱理學的那一派人敗給了尊崇心學的人。

結語:

明代統治者寄希望通過理學這種思想來約束人的行為,使人能自覺遵守各種社會行為規範和倫理道德。為此建立了完備的監察制度來監督百官,實現王朝吏治的清明。

但事實上明王朝沒有實現這一目標。我們應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同時也要認識到,制度的執行者是人,對人的約束光靠理學提倡的道德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才能防止個人的腐敗。

參考文獻:

《明史》

《明紀事本末》

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當年曹操為啥非要斬殺華佗?後漢書給出真相,曹操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