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中國在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小說,恐怕很多人會覺得是《紅樓夢》,畢竟有那麼多的學者在研究,還形成了“紅學”這門學說。不過也有人認為應該是《三國演義》,能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出版,這樣的小說真的不多。而且小說中的關羽、趙雲等名將,還成為了多個漫畫、小說、遊戲的主角。有人說“三國”是一部在世界軍事方面有很大影響力的小說,比起《孫子兵法》,小說裡面的情節更吸引人。
我們大部分人瞭解東漢末年這段歷史,都是通過《三國演義》,不過因為是小說,不是正史,所以自然有作者的主觀因素在內,比如對曹操這個人物的刻畫上,就有很明顯的傾向。但在一些大的問題上,基本還是尊重歷史的。東漢末年是歷史上著名的亂世,多方勢力並起,大小戰亂不斷。赤壁之後,天下開始出現三國鼎立的雛形,之後諸葛孔明及姜維多次北伐,但終究是沒能改變格局。公元220年、221年,曹丕和劉備先後稱帝,229年孫權稱帝,三國正式形成。263年司馬氏滅了蜀漢,2年後自立為帝,即為晉,可以說從這個時候起,三國時代就已經結束了,又過了15年,東吳為晉所滅,分裂已久的中國才終於完成了統一。
在瞭解了這段歷史後,有人提出一個疑問,從208年的赤壁之戰時算起,一直到後來司馬氏建立晉,中間大概有60年左右的時間,這期間,三國間時有徵戰發生,他們究竟有多強大的經濟實力能夠將戰爭支撐這麼多年?眾所周知,戰爭說到底,拼的就是經濟,最簡單的道理,沒有錢,就沒有糧餉,士兵們就不會賣力去打仗,這樣的士氣如何能打得贏呢?戰爭也是最耗費財力的,明朝末年時,崇禎皇帝就常常為沒有錢而發愁。那麼經濟發達程度不比明朝的魏蜀吳三國,他們的經濟是怎樣撐過的這幾十年呢?
雖然三國時期亂世持續了幾十年,但並不是所有的時間都在打仗,每次大戰過後,各方都偃旗息鼓,有相對安定的一段恢復時間。同時各方都實行了不少促進經濟發展的措施。曹魏實行的屯田制,使得北方因為戰爭而被破壞的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解決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農業正常的生產秩序也在逐漸恢復。東吳地區有很多逃難而來的北方人,勞動力增多,長江兩岸都有屯田區,幾乎年年豐收,保證了糧食生產。另外絲織業開始興起,冶煉鑄造和青瓷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除了促進發展這個原因以外,還有個重要因素,各路勢力間雖時有徵戰,但好在中國幅員遼闊,也就是每次戰爭都是爆發在局部,所以才給了各地休養生息的機會。正是因為有了這個空檔期,才能喘口氣,停下來恢復經濟,也為接下來的戰鬥積蓄力量。
曹操在打敗了袁紹之後,成功地統一了北方,加上取得了荊州,將實力不凡的荊州水軍收入囊中,此時他的實力已經可以說是全國最強了,具備了奪得天下的條件。不過按照當時的情況來說,他應該鞏固戰果,培養更多的水軍,對東吳採用消耗戰術,再在合適的時機進行決戰,但是曹操覺得自己年紀大了,擔心再等下去,恐怕就要錯過完成偉業的機會了,所以才急切地想出徵東吳,結果最後不但荊州的水軍沒了,荊州也沒了,甚至還出現了後院著火的跡象,他不得不趕回去穩固後方。同時,他的軍隊也元氣大傷,短時間內很難再次發動大規模戰役,這才給了後面三國形成創造了條件。
在三國時期,魏蜀吳相互牽制,各國實力雖有強弱之分,但要想徹底消滅一個政權都不是容易的事。這點他們都是心中有數的,所以一般衝突多是在邊界上發生,多是試探意味更多的小打小鬧,真正激烈的交鋒並不多。畢竟如果一味地好戰,恐怕不用別國來犯,就會被本國的民眾直接推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