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很多人費解這樣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古代皇帝面對權臣的時候,為什麼不考慮殺死權臣,反倒是選擇隱忍?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正確。因為君王的行為,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選擇,不能盲目生搬硬套。事實上,君王直接殺死權臣的情況也存在,但是,結果往往大相徑庭。

直接殺死權臣

在中國歷史上,比較著名的直接殺死權臣的例子有三個。

第一個是秦末的秦王子嬰謀殺趙高。秦二世在位期間,趙高逐漸掌握了秦的朝政,還殺死了秦二世。秦二世被殺以後,趙高打算擁立秦宗室子弟子嬰做新的秦王。而子嬰則設計殺害了趙高。

趙高雖然在朝廷裡有一幫勢力,但趙高經營朝廷的時間並不長,因此鐵桿心腹沒幾個。所以,當子嬰宣佈誅殺趙高,其餘人職務不變的時候,秦的群臣自然沒有必要為趙高出頭。所以從子嬰的情況來看,殺死趙高,確實可以一舉除掉權臣的影響。

第二個例子是北魏。北魏後期,北魏朝廷在胡太后的折騰下,國力不斷衰敗。最終,軍閥爾朱榮掌握了北魏朝廷,還擁立了孝莊帝做北魏的傀儡皇帝。一時間,孝莊帝面臨著成為漢獻帝的危機。

孝莊帝認為:如果殺死爾朱榮這樣的權臣,自己作為天子,必然能夠親政。於是,孝莊帝利用爾朱榮放鬆戒備的機會,暗殺了爾朱榮和他的幾個子侄。

不過,爾朱榮能夠掌權,是基於軍閥的身份。是軍閥基礎上的權臣,而非弄權基礎上的權臣。所以,爾朱榮雖然被殺,但爾朱榮家族還有人倖存,而且這些人還掌握軍隊。爾朱榮一死,爾朱榮家族的人立刻發動軍事叛亂,最終,叛軍攻入洛陽,孝莊帝也在隨後被俘,並遭到殺害。

像爾朱榮這樣的軍閥基礎上的權臣,如果不能將其整個軍閥勢力消滅掉,那麼,單殺一個爾朱榮,其實於事無補。

第三個例子是中唐。唐朝唐代宗在位期間,權臣(宦官出身)的魚朝恩權傾朝野,甚至還藐視皇帝。於是唐代宗瞅準機會,以請魚朝恩吃飯的名義,把魚朝恩騙到皇宮裡,然後指責魚朝恩有不臣之心。

其實個人覺得,魚朝恩雖然跋扈,但說他有不臣之心倒也冤枉。畢竟自古以來沒聽說太監能當皇帝。魚朝恩於是辯解。但此時唐代宗已經鐵了心要殺死魚朝恩,於是命人把魚朝恩活活勒死。

魚朝恩這樣的權臣,能夠成為權臣,是基於皇帝授權的基礎上,不斷壯大自己的勢力。而一旦皇帝打算剷除魚朝恩這種模式的權臣的時候,往往可以通過只辦首惡,脅從不問的名義,穩住魚朝恩派系的牆頭草。至於餘下的鐵桿追隨者,畢竟基數小,影響小,則可以在之後不斷清洗。

而根據秦王子嬰、北魏孝莊帝、唐代宗的例子不難看出:除非是軍閥基礎上的權臣,否則,直接將權臣除掉,確實存在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甚至有的權臣,本身就是依附於皇權,皇帝想要剷除這樣的權臣,壓根不用暗殺:比如明朝正德帝時候的劉瑾、天啟帝時候的魏忠賢。最終都是天子一句話,就可以讓這類權臣灰飛煙滅。

清朝典型的例子則是和珅。

君主的顧慮

當然,事實上,很多君王在面對並非軍閥出身的權臣時,也選擇隱忍。而這種隱忍,往往是為了爭取時間窗口。

比如漢宣帝時代的權臣霍光家族。霍光在漢昭帝初年成為託孤大臣,對漢宣帝有擁立之功。霍光經營西漢朝廷多年,其勢力在朝廷里根深蒂固。

因此漢宣帝想要動霍光,必然會引發一系列的動亂。所以,此時的皇帝需要做的就是騰籠換鳥:通過培植自己的勢力,不斷擠壓權臣隊伍的生存空間,最終弱化權臣一派的勢力,最終消滅權臣。

事實上,東漢的例子最為典型:東漢時常出現外戚掌權的情況。東漢時常出現小孩子做皇帝的機會,因此,外戚可以利用皇帝長大成人這個時間窗口,發展自己的勢力。等到皇帝長大以後會發現,簡單的剷除外戚頭目,很可能引起動盪。所以,皇帝需要時間,來逐步奪權。

而皇帝奪權,其實就是通過擴大宦官集團的勢力,給宦官集團放權,然後把權力從外戚手裡奪回來。

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韓信為什麼被殺?是劉邦心胸太過狹窄,還是令有其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