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一提起太平公主,大家大概想到的都是那個手握重權,與李隆基爭奪帝位失敗自盡的傳奇女子,她的一生並不像她的稱號一樣太平,可是誰又知道兒時的太平公主居然是既懂事又乖巧的呢?

太平公主作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最小的女兒,自小便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長大的,年幼時的太平公主一直都是個可愛聽話的小姑娘。父親唐高宗李治的身體越來越差,母親為了維持朝政扛起了重任,每天都在批改奏摺與處理政務中忙忙碌碌,閒暇之餘只顧的上把自己認為最好的都給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知道父親身體不好,母親也很忙,所以很少去主動纏著母親玩耍,大部分時間還是與父親和哥哥們關係更為密切。

太平公主,一個沒有被當做權利犧牲品的皇室公主

武則天疼愛太平公主是眾所周知的,當初突然要與大唐和親,點名要娶太平公主,這讓唐高宗夫婦非常不滿,太平公主是他倆最疼愛的女兒,怎麼可以送去和親呢?隨後兩人商量著修建了太平觀,讓太平公主住進去,與吐蕃使者說:“太平公主已經出家,又怎麼能成親呢?”終於打消了突然求娶太平的念想。回顧這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皇室的公主有多少是可以自己選擇婚事的呢?幾乎無一不是被迫和親,被迫拿來維護權臣。說是高高在上的公主,卻沒有幾個是可以真正掌握自己人生命運的。但太平公主不一樣,她是唐高宗夫婦想盡辦法都不想讓其受苦遠嫁的小公主,是皇帝的掌上明珠。

一生擇兩婿,太平公主慢慢“黑化”

太平公主一生嫁過兩人,第一個是太平的青梅竹馬薛紹。薛紹是唐高宗的親外甥,他本人的身份上其實是沒的說,兩個人從小一起長大,也是知根知底,又是太平公主喜歡的。總體上來說武則天還是比較滿意這門婚事的,只是太平公主作為武則天最小最寵愛的女兒,自然是希望女兒所假的夫婿各方面都是頂頂好的,而薛紹的嫂嫂身份對於皇家而言終歸還是太低了。不過最終在他人勸解下,還是放棄了想要給小公主換個嫂嫂的想法。

太平公主此時還一直是乖巧懂事的那個小公主,期待著與夫君的琴瑟和鳴相愛一生,可是好景不長,兩人結婚後的第七年,薛紹的哥哥參與謀反,此乃大罪,作為直系親屬的薛紹也被牽連入獄。武則天氣極,處死了薛紹的哥哥不說,還對薛紹施以杖刑,關進大牢不管不顧,也不準有人探望,最終餓死在獄中。此時太平公主的小兒子才剛剛滿月,就失去了父親。

史書並未記載太平公主是否因此記恨上了武則天,但如此打擊已經潛意識奠定了太平公主黑化的基礎。武則天為了安慰女兒補償女兒,魄力將太平公主的封戶增加到1200戶。

可以看的出,武則天雖然強勢喜歡掌控別人,但是對女兒是真的寵愛喜歡,只是有時候太過強勢用錯了方法。

懂事換不來幸福,那便轟轟烈烈“搞事情”。

武則天為了讓女兒過上自己以為的好日子,也為了自己登基後能保全女兒,不惜殺了堂侄武攸暨妻子也要讓女兒嫁過去。從這個時候開始,太平公主就已經開始放飛自我,養男寵、參與朝政,享受過手握權利帶來的快意後慢慢的走向了武則天的對立面。

公元705年,武則天被逼讓位給李顯,而太平公主參與其中,被唐中宗封為“鎮國太平公主”。至此,太平公主開始了她輝煌的政治之路。唐中宗的軟弱無能使得他的妻子女兒紛紛開始想要獨攬大權,最終死於韋皇后這個當初不顧反對同意他參與朝政的女人手裡。唐中宗死後,韋皇后獨攬大權,將相王李丹的權利逐漸架空。

太平公主與侄子鬥智鬥勇,棋差一著。

太子李隆基是一個很有政治抱負的繼位者,輕敵的太平公主逐漸發現李隆基其實並不是一個可以很好掌控的無能皇子,而已經站在人生制高點的太平公主怎麼會允許威脅自己的存在出現呢?所以就想廢除李隆基重新立太子。可李隆基又怎麼會坐以待斃,在太平公主輕視他的時間裡,他已經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擁護者,對於太平公主的陷害也是見招拆招。

公元712年,李旦不顧太平公主與其黨羽的勸阻,堅持讓位給李隆基,退居朝堂之後,做起了太上皇,次年太平公主越發跋扈囂張,與唐玄宗李隆基的矛盾更是擺到了明面上,朝中重臣有一半竟都是太平公主的擁護者。

說起來太平公主一生都想效仿其母武則天,可終歸不是誰都是武則天。太平公主一次毒殺不成,兩次刺殺不成,最後竟選擇叛亂。其實李隆基一直以來都沒怎麼主動傷害過太平公主,又或者說還沒有足夠的能力,但現如今為了保命,除掉太平公主已經是迫在眉睫。

最終太平公主的黨羽被誅殺殆盡,而她也躲進山寺,三天後才回去。太上皇看過太多骨肉相殘,一直主張平衡之道,向李隆基求情免其死罪,但並沒有被喜歡斬草除根的李隆基答應,最終太平公主被賜死於家中,終結了這轟轟烈烈的一生。

我認為太平公主從一個乖乖女變成一個心狠手辣權傾朝野的公主,主要還是童年母愛的缺失與母親過於喜歡掌控人生的規劃,她不想一輩子都活在母親的掌控之中,卻又想活成武則天的樣子。愛人死於母親之手,殺死堂嫂嫁給堂兄,種種原因讓那個乖巧懂事的姑娘變得不再單純,走上了一條註定沒有結果的路。

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一首入選課本的唐詩,作者殺親奪詩賣友求榮,但這詩卻是千年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