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多年曆史文化的國家。而關於詩詞方面的造詣,更是不用多說。自古文人雅士,數不勝數。
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總能吟唱上一兩句。而對於中國來說,由於很多的歷史朝代的變遷,不論是在文化方面還是在傳統方面,都對其有著一定的影響。
然而,亙古不變的是,這些思想上的碰撞,被先人用詩歌的方式,傾注筆尖並流傳於世。而在現代人看來的故事想就好像如今的歌曲,充滿屬於詩人和詩詞本身的靈魂。
甚至有人會通過詩歌來了解一個人。當然,這種瞭解方式存在一定的偏差。對於詩詞來說,好的文筆固然值得人們去欣賞,但不能僅憑一人的三言兩語,而去斷定一個人品行。
不論是詩歌也好,還是作者也罷,都要做到全面的去認識。如今就有一首唐代的詩歌,被選入了教材之中。這首詩歌雖然至今仍然被奉為經典,但其作者卻人品極差。
想必絕大多數人在讀書的時候,都讀過一句詩詞“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當時的老師肯定說,這是一首思鄉的詩。
但是老師卻絕對沒有對這首詩的作者,進行過多地去介紹。自然,也使很多人處於只知詩句,不知作者的狀態。
而這首詩,確實是一首思鄉的詩。但是它為什麼會經典到選如課本,這首先得看從這首歌中提到的地方。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立春。”本首詩提到這兩個地方:漢江和嶺外。它的釋義是這樣的“久在嶺南居住,家鄉音訊全無;經歷一個寒冬,又到立春時候。”
在唐代“嶺外”常作罪臣的流放地。而漢江是長江支流,源出陝西,經湖北流入長江。所以這首詩在空間上的跨度很大。
接著就是最後一句中的那個“怯”字,可謂是點睛之筆。這最後一句的釋義是:“距離家鄉越近,心中越發不安;遇人不敢相問,唯恐消息不祥。”
試想一下,古代那個時候,交通並不便利、通訊也不發達。那麼多年來,離家那麼遠的地方,自然會有思鄉之情。但又害怕聽到親友不好的消息,或者是家中是否很發生什麼變故。
這首詩寫得很平實,沒有任何修飾,但情意真切,很是感人。並且全詩中情景交融,一句一景,讓人感受到四句景色的妙處。詩人以熟練的手法將清新輕快的景色,用來寄託詩人內心複雜的情緒,構成一個統一的意境。
而這首詩歌的作者是一位唐代的詩人宋之問。光看這首詩歌,可以說他也算得上是一個有所才華的詩人。但是他的一些行為卻證明了他的人品其實並不好。
其實宋之問的文學啟蒙來自於他的父親宋令文。他的父親不僅詩詞寫得好,而且書法也好,加上武藝也不錯。因此宋令文也被人稱為“三絕”。宋之問也因此受到了很好的文學薰陶。
具有天賦的宋之問弱冠知名,善五言。並且在他二十歲那年考中進士。但是進入仕途的他,不僅沒有想著如何報效國家,反而還自持才華出眾。終日蠅營狗苟,謀求功名。一身的才華,都投入到趨炎附勢和迎合帝王之上。
他的醜事可謂是罄竹難書。當他看到劉希夷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精妙之時,他為了能夠得到這首《代悲白頭翁》不惜將自己的親外甥劉希夷,活活砸死。
除此之外,他還為了攀附權貴。不惜用服用藥物來遮蓋他的口臭,故意去接近武則天,試圖想要成為她的男寵。但是奈何武則天還是因為他的口臭,拒他於千里之外。
由於這個方式行不通,他便另闢蹊。於是,他開始拉攏武則天的男寵,也就是有名的張姓兩兄弟。據相傳,他甚至還為他倆提過尿壺。可想而知,宋之問的嘴臉是多麼的令人不恥。
當然,賣友求榮的事,對於宋之問來說自然是少不了的。那是在張姓兩兄弟被處死之後,他眼見自己的靠山已經倒下,他為了活命,投靠了自己的朋友張仲之。
張仲之為人耿直,於是好心將他收留。但是張仲之想要除掉武三思,這個事情讓宋之問知道之後,宋之問為了能夠繼續他的榮華富貴,便無情地將張仲之揭發。最後導致張仲之被殺害,而自己卻成功的復位。
這種拿自己救命恩人的生命,去獲得自己榮華的人,實在是可恨至極。他為了再找到所謂的靠山,他還開始巴結起了武三思。但是都好景不長,武三思最後也倒下了。
直到在唐玄宗登基之後,再也沒有容忍宋之問這樣的人。於是,李隆基開始對他下手。李隆基最先是把宋之問貶到了外地,隨後就直接賜死,宋之問就這樣結束了自己可恥的一生。
宋之問這個人的一生確實做了不少的惡事,無論是對自己的親人,還是對自己的恩人,他都絲毫沒有心慈手軟過,實在是失去了做人的底線。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這樣的卑鄙小人實在可恥可恨。但是不得不說,有的時候,這樣的人卻能混到最後。
這就是所謂的“好人不長命,壞人活千年。”可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樣的人也遲早會受到應有的懲罰。
在大唐這個盛世之下,這樣的小人必然不能得以長久。當然,在如今的法治社會之下,也是同樣如此。
好的人會被世人銘記,那叫“流芳百世”;而壞的人也會被世人銘記,那叫“遺臭萬年”。即使宋之問才華橫溢也好,滿腹經綸也罷,但是不做人的人,是不值得人們去學習的。相反,更應該以此為戒。
古人就說“天下唯女子小人難養也”。其中的小人便是如同宋之問這樣的人。他的詩歌雖然得到了人們的肯定與認同,但他的人品,始終上不了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