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時期,西方近代科學突飛猛進地發展,大清朝卻固步自封停滯不前,導致中西方科技實力相差懸殊。再加上,當時的大清朝統治階級腐朽墮落,導致大陸局勢極其動盪民不聊生,農民起義時有發生。
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之下,西方列強憑藉艦船利炮開始了對清帝國的大肆掠奪,儘管西方諸多國家將中原視為一塊肥肉,但仍有許多華人不斷努力希望讓昏睡的雄獅甦醒過來。
諸多的農民起義中,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最為有名,雖然他最後失敗了但卻推動了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天國失敗後後一位叛將的女兒嫁給了外華人,在那個時代清朝人很難被洋人接受。
即便清朝女子與洋人生的孩子也會遭到後者的嫌棄,馬繼業便是這樣的一個孩子,他還曾讓中華大地蒙受巨大的損失。那麼,這其中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太平天國與李鴻章的對峙
眾所周知,太平天國起義的前期蒸蒸日上,打得清軍毫無還手之力,可是在天京事變之後,曾經與清政府劃江而治的太平天國由盛轉衰。
曾在兩年之內打下半壁江山的農民起義部隊,因其內部產生巨大矛盾就此開始變得萎靡不振。
為了保住殘存的勝利果實,太平軍不敢再像之前那樣向清軍主動出擊,而是轉攻為守憑藉已經佔領的城池的深溝高壘,來抵擋大清的軍進攻。
在此期間,清政府則不斷組織軍隊並且積極購置西方先進的火器來武裝自己的隊伍,李鴻章更是邀請到了由英華人戈登指揮得常勝軍,將太平軍打得節節敗退。
不過,就在李鴻章準備攻打蘇州城的時候,情況卻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由於蘇州城易守難攻,而且守城的太平軍人數是清軍的兩倍,再加上清軍連續作戰將士疲憊,以至於蘇州城久攻不下。
當然,太平軍這邊的情況同樣也並不樂觀,雖然太平軍在人數上佔據優勢,但常勝軍先進的火器同樣讓他們感到頭疼,更何況李鴻章的手下還有兩艘裝有火炮的輪船和一艘炮艇,水陸方面皆佔據著絕對的優勢。
總的來說,無論是清軍還是太平軍對於蘇州城之戰都十分牴觸,屬於是“麻桿打狼,兩頭害怕”的局面。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常勝軍指揮官戈登也來到了李鴻章的面前,對於這一仗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作為常勝軍的指揮官戈登雖然要聽命於李鴻章,但其英華人的身份使他在李鴻章的面前,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戈登認為蘇州城城堅炮利,即便有火器先進的常勝軍,強行攻城也必定付出慘痛的代價。
關鍵時刻,李鴻章麾下一位名叫程學啟的部將為他引薦了一位關鍵人物,這個人就是鄭國奎。鄭國奎是當時淮軍中的一名水軍將領,他原本也是太平軍的一員,後來投靠到了淮軍的麾下。
作為太平軍中的一員叛將,鄭國奎十分了解此時城中太平軍將領的心思,所以也就成為了和平談判的牽頭人,在李鴻章的授意之下,他前往蘇州城中勸降守城將領。
《投名狀》是真實的——蘇州大屠殺
當時的蘇州城中一共有九位將領,其中慕王譚紹光是他們的首領,一位名叫郜永寬的將領則是鄭國奎的同鄉,鄭國奎進入蘇州城後首先找到了郜永寬,雙方沒有太多顧忌直奔談判的主題。
前者告訴後者這次此行的目的,對於獻城投降郜永寬並不排斥,而且絕大部分將領也早有此意,但是首領的譚紹光卻是堅定的反清將領,所以此事的最大難度便是搞定譚紹光。
戰場上最大的隱患便是暴力,但最解決問題的最直接方法也是無力,一番謀劃之下譚紹光被其他從城牆上扔了下去,因為這些人全都得到了加官進爵的承諾。
就如同電影《投名狀》中的那句臺詞一樣:這些人放下武器就是民,拿起刀槍就是兵。
八位降將被接到李鴻章的宴請通知時,為了顯示自己的地位他們每人帶了五百名親衛軍,這一舉動在李鴻章看來無疑是一種示威,更加堅定了他殺降的決定。
果不其然,在酒席宴進行到一半的時候李鴻章藉故離開,之後一群淮軍衝入屋中將郜永寬等降將砍為了肉泥,他們帶來的衛兵也被一網打盡。
在此之後,李鴻章又將蘇州城中的其他低級將領全部召集到一起,待他們悉數到齊之後淮軍揮下了屠刀,剩餘的太平軍群龍無首頓時成了一群待宰的羔羊。
就這樣,蘇州城一時之間血流成河流血漂櫓,得知此事的戈登十分震怒,在他看來李鴻章此舉讓促成和談的他背上了陰謀家的惡名。
為了安撫戈登,李鴻章不僅私下送給他七萬兩白銀,還請了一個名叫馬格里的人從中調停。
這位馬格里來歷非同小可,其曾祖父就是第一位訪問中國的英國大使馬戈爾尼,由於受家庭的薰陶,馬格里對清朝始終抱有友好的態度。
完成李鴻章的託付之後,馬格里得到了李鴻章的器重,後者不僅對他委以重任,而且還親自為其解決了婚姻問題。只是李鴻章也沒有想到,這樁婚姻竟讓中華大地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馬繼業的行徑
話說在郜永寬被殺之後,李鴻章從難民當中發現了他的女兒,或許是出於對自己所做之事的懺悔便收留了她,為了感謝馬格里幫助自己安撫戈登,李鴻章做主讓兩人結為了夫妻。
結婚之後馬格里對這位溫婉賢淑的夫人十分滿意,雖然二人在語言方面存在障礙,但妻子十分善於察言觀色總能猜到丈夫的想法,二人之間鮮有矛盾。
婚後不久他們的孩子便出生了,李鴻章更是親自前來祝賀馬格里喜得貴子,併為其取名馬繼業,希望他在長大成人之後,能夠繼續其父親的事業,為大清朝的崛起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事實證明,這僅僅是李鴻章的一個美好的願望罷了。馬繼業雖然從小便得到了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但當時清朝人對洋人極度排斥,因此馬繼業從小便受到周圍人的欺侮,被稱為“假洋鬼子”。
在母親的教導下,馬繼業長大成人還學會了中英兩種語言,可即便他才華橫溢依舊不能被其他人接受,年幼的馬繼業只能每天面對周圍人鄙夷的眼神和仇恨的目光。
或許也正是因為這段經歷吧,讓他從此埋下了仇恨中華的種子。馬繼業十歲這年,父親馬格里將他帶回了英國,在與丈夫兒子分離的兩年之後,馬繼業的母親便在思念中去世了。
來到了英國馬繼業原以為這裡的人會對自己予以接納,但是他卻發現自己混血的身份,如此一來他在英華人的眼裡便成為了所謂的“豬”。
那些年裡為了獲得認同馬繼業刻苦學習,其出色的語言天賦很快就讓他掌握了英語、俄語、德語、法語、波斯語等多國語言,在二十二歲這一年馬繼業的能力被英國政府看中。
他作為翻譯官被安排進入到帕米爾地區,後來隨同英國代表對該地區進行測繪,繼而進入到新疆地區,英國的這一做法侵犯了當時沙俄的權益,雙方之間產生了糾紛。
為了處理這些糾紛馬繼業被安排留在了喀什地區,他在這裡足足待了28年之久,這28年的付出讓馬繼業擁有了英國翻譯官的頭銜,人們不再對他惡語相向反而對他十分恭敬。
當然,這也為他後來為禍中華提供了便利條件。日俄戰爭中,俄國因經濟軍事實力低下敗給了日本,就此退出了強國之列。在此情況下,英國在喀什地區順理成章地建立了領事館。
曾為英國立下汗馬功勞的馬繼業,成為了這裡的第一任領事,獲得權力之他便開始在當地開辦銀行、礦場、當鋪等生意,將大清朝的資產和資源源源不斷地送往英國。
不僅如此,馬繼業還極力鼓動當地的反政府勢力,妄圖將新疆從大清的版圖分裂出去。那些年裡,對大清了如指掌的馬繼業,還暗中組織人馬進行盜墓、偷竊文物等行動,這些才是真正的無價之寶。
如今大英博物館當中,陳列著許多來自於中華的稀世珍寶,其中許多珍寶就是馬繼業在擔任領事期間,從大陸盜取並運送到英國的。
可以說,這位與大清淵源極深的半個華人,憑藉著英華人的勢力讓沉睡的雄獅損失巨大。
1945年馬繼業於英國病逝,也就在這一年我們成功地趕走了日本侵略者,老百姓從此站了起來。李鴻章為馬繼業取名為“馬繼業”,本想讓他能夠像其父親那樣,對中華大地始終抱有熱情並積極融入其中,結果卻恰恰相反。
馬繼業走向了與之相反的道路,最終成為了當時英國強盜的代表,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