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導讀:

公元253年正月,蜀漢舉行歲首大會,如此盛會,蜀漢諸多大臣、將領都放開暢飲,享受這難得的美好時光,然而令許多人都沒有想到的是,宴席間一場刺殺,擊碎了眾人聚會的喧囂,同時也改變了三國時局。

被刺殺之人正是諸葛亮親命的接班人費禕,刺殺者則是一位名叫郭修的將領。

郭修是何許人也,他為何要刺殺費禕?費禕的死,又給三國時局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諸葛亮去世後,蔣琬、費禕成為了他的接班人,執掌蜀漢國政,諸葛亮雖然去世,但在他們的管理下,蜀國並未衰落。

據說在諸葛亮臨終前,就曾給劉禪上表過密信,心中首選之人便是蔣琬,其次費禕。

並且在《出師表》中,諸葛亮也曾與劉禪推薦過此二人:“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由此可見,在諸葛亮心中,他們二人是可以在自己去世後穩住蜀國局面的人,諸葛亮不求他們能北上伐魏,只求能讓蜀國休養生息,恢復元氣。

根據史料記載,諸葛亮去世後,蔣琬與費禕二人:“神守舉止,有如平日,接納賓客,事亦不廢。”

很快,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蜀國“眾望漸服”,政權的統治秩序得以恢復。

後來蔣琬病逝,此時費禕已經官拜大將軍、錄尚書事,還兼領益州刺史。史書中也對二人給予了高度評價:“鹹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是以邊境無虞,邦家和一。”

也就是說,他們延續了諸葛亮的治國方針,這才使得蜀國的局勢得以穩定。

公元253年正月初一,郭修在宴席上趁費禕歡飲沉醉、不及戒備之時,用匕首刺殺了費禕,自此蜀國乃至三國局勢發生鉅變。

郭修本是魏國將領,在一次戰役中被姜維降服,遂歸降於蜀國。

根據史書上的描寫,郭修之所以刺殺費禕,是因為他身在蜀營心在魏,雖然投降了蜀國,但一直想為魏國攪亂蜀國政局,他本想刺殺劉禪,結果毫無機會,最後退而求其次,選擇將費禕給刺殺。

郭修死後,曹魏朝廷還為他捨身刺殺費禕的舉動大加讚賞,但一百多年後史學家裴松之在給《三國志》做注時,卻發表了不一樣的看法。

裴松之認為,郭修刺殺費禕的行為,並不是為魏國捨身,他還給出了三個理由。

第一,郭修只是一介平民,沒有必要為了魏國政權而獻身,如果他對魏國的忠心真的 到了這一地步,當初被俘時就會為國殉難。

第二,魏、蜀雖然是敵國,但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犯不著採取刺殺的行為。

第三,劉禪是平庸之主,費禕政治資質也一般,刺殺了他們並不能給予蜀國什麼沉重的打擊。

以上這些,就是裴松之在做注時的觀點,供人參考。

後世在經過相關史書推斷後,認為郭修之所以刺殺費禕,一定是有人指使的,那麼是何人指使,就有了兩種可能。

其一,就是蜀國一方的主戰派,姜維。

費禕在輔政期間,姜維每次要舉大軍北伐,都被費禕所拒絕,費禕拒絕的理由也很簡單:“試問我等誰有諸葛丞相之大才?就連丞相都不能平定中原,更何況是我們?”

因此,費禕的治國方針,就是保國治民,敬守社稷。

基於這些,郭修刺殺費禕,很有可能是蜀國主戰派一方在主導。

第二種說法,有人認為郭修雖然是曹魏將領,但卻忠心於司馬家族,很有可能還是司馬家族暗中培養的死士,從他捨身刺殺費禕來看,倒頗有點像死士風格。

費禕主張蜀國休養生息,此舉對曹魏是有好處的,但對司馬家族卻不是好事。

因此,司馬家族便安排郭修假意投降蜀國,伺機將主和派的費禕刺殺,以此激發戰事,一邊可以將權勢牢牢掌握手中,另一邊也可消耗蜀國。

倘若真是這樣,那司馬昭未免也太厲害了。

關於以上三種刺殺說法,你最認同哪一種呢?

結語

不管如何,費禕的死終究是給三國時局帶來了改變,首先就是蜀國方面,有人認為他的死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首先就是蜀國朝中缺乏人才,適時奸佞得到上臺的機會。

費禕掌權時,任用能人,打壓小人,可在他死後,就連宦官黃皓就跳了出來。

其二就是姜維的北伐,損耗國力,費禕剛被刺殺,姜維就開始率領數萬人北伐,雖然也有一些勝利,但卻極大地消耗了蜀國的國力。

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二戰時期,日軍給女性使用的606藥劑是什麼?是解藥還是毒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