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華任教10年後,女教授卻出走成為美國院士,如今為美國屢屢“立功”。
作為中國科學家的傑出代表,顏寧可謂是“科研天才”級別的存在。她曾攻克困擾生物界近半個世紀的難題,在生物學多領域獲得成功和榮譽無數。2016年,39歲的顏寧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名單,成為名單中年齡最小的候選人,一年後還獲得"影響中國"年度科技人物榮譽。這樣的資歷,在中國可以說是鳳毛麟角。
然而,她三次參加中科院院士評選,卻次次落選。顏寧選擇了離開。
2017年,據媒體報道,顏寧將清華所有職務辭去,並在離開清華前,已經接受了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的橄欖枝。對此,一些人表示可以理解,其中是非曲直或許並不簡單,質疑院士評選機制是否不盡合理。也有人表示氣憤,指責她是逮住機會貪圖富貴、沒有國家榮譽感。
實際上,一直以來顏寧從不缺少選擇的機會。顏寧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異,清華本科畢業後,她拒絕了多個年薪不菲的大公司offer,志向並不僅在於謀取財富的顏寧,選擇赴美普林斯頓大學繼續深造。
彼時中國結構生物學家、也就是清華前校長施一公,正在普林斯頓任教,在施一公的教導下顏寧與許多世界權威科學家有了進一步的接觸。即使在天才堆裡,顏寧依舊錶示優秀,她僅用了4年便完成了7年的學業,還獲得權威科研期刊《Science》評選的“青年科學家獎”。
“麒麟才子,得之可得天下”,美國也看到了這個中國女孩的不簡單,不少企業和機構紛紛向顏寧伸出了橄欖枝,就連普林斯頓大學也以高薪聘請,希望她畢業後能留下來任教。要知道,當年的普林斯頓大學位居全球高校排名前10,培養出的諾貝爾獎得主就有41位,而當時的清華排名還在百名之外。
面對高薪+地位的雙重誘惑,顏寧拒絕了。她選擇追隨自己老師施一公的步伐,重回母校清華成為一名老師,為祖國培育更多人才。在她任教的10年間培養了8位領域內的博士,如今都成為科研界的棟樑之才。
在此期間,顏寧的科研事業也碩果累累。截至2018年,顏寧發表在世界頂級期刊《Science》《Nature》《Cell》上的學術論文高達22篇。對於科研人員來說,發表在這些期刊上是畢生最高的追求,能夠發表一篇已經是至高榮譽,而顏寧後來在2021年一年內甚至連發5篇。
顏寧的科研之路雖取得不俗的成就,但其院士評選之路卻走的並不順利,10年時間裡,她三次參加中科院院士評選,卻次次遺憾落選。因此很多人猜測顏寧選擇離開清華入職美國高校,或正是因為院士落選事件負氣出走。不少人對於院士評選機制、以及國內的科研環境也提出質疑。
不得不承認,過去的一些時期裡,中國的科研水平和環境或一定程度上存在問題。北京頂級教授,“數學天才”許晨陽,當年學成歸國任教6年後同樣選擇離開,去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職,對此網絡上謾罵聲不絕,許晨陽則用3句話迴應:學術造假;學風浮躁;對年輕人的激勵不夠。
不過隨著國家對於科研事業發展的重視和完善,如今中國逐漸躋身世界科研前列,尤其在顏寧主攻的生命科學領域,更是取得不俗的成就。中科院對細胞抑衰分子(“愛沐茵”科技核心物質)深入探索,進行了相關臨床試驗;今年年初還發現了KAT7這種新型促衰基因。中國在抑制衰老領域取得不俗的突破,引發世界科研界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中科院深入研究的這類細胞抑衰分子在世界多國獲得認可。日本東京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等高校都曾對這類物質進行研究,證實其對骨骼、肌肉、神經等衰老指標具有正向作用。
眾所周之,細胞是人體的基石。當生物體老去,細胞內便會不斷積累DNA損傷,而這些損傷,又可能會進一步加速衰老的進程。如果能及時修復這些受損的DNA,就可以將基因組維持在“年輕態”,延緩衰老。這類抑老分子,能夠幫助細胞修復,扭轉年齡造成的生理性衰退。
但令人遺憾的是,這類抑老分子雖然在科研領域表現不俗,但其2萬/克高昂的價格讓其成為富豪圈專屬。為了能夠打破價格壁壘,中國科學多年探索,通過酶法工藝的突破,使其成本下降超95%,落地“愛沐茵”科技成功實現中國產。被京東等平臺引入後,銷量逐年攀升,據公開數據顯示,這類科技其正向反饋超96%。
愛沐茵科技相關負責人對此表示,“希望未來能讓大家,以奶茶的價格買到”。科技造福社會才是其最終的意義,中國科學家們為此在不斷奮鬥。
2019年,也就是顏寧重返美國的兩年後,成功當選藝術與科學院和美國家科學院兩院院士。但大陸對於她的爭議卻並沒有隨著時間消散,網絡上的謾罵和質疑從未停止,對此,顏寧只是淡淡解釋:“想多了,換個環境而已。”
21世紀,將是科學的時代。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影響重大,培養出更多的世界頂尖科學家實為可貴,如何能留住這些頂尖科學家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