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上很闊
祖上是周初的召公,這是個強人,但封地被封在遠離中原的北京地區。別看北京現在是首都,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那時候,卻是在周勢力範圍的最邊遠地區。
但是這並不是召公受排擠。如果研究過西周分封的,大概知道其中的深意。商朝滅亡後,箕子這一支去了北韓,而召公被封在燕地,監視防範箕子北韓顯然是重要戰略目的之一。
這並非胡說。類似的分封還有:最難搞的東夷,也就是現在山東這塊,交給了周王室最有政治手腕的姜太公;對商朝遺民,從最開始的設定管叔、蔡叔、武庚三監到封於宋之後遍地姬姓小國圍繞;長江、漢水一帶的一票小國是為了監視南方的楚;魯國則劍指淮夷……
就問各位:看了這些,服不服陝西人的地緣政治水平?
召公自己本身有多強呢?著名的周公輔政大家都知道,召公呢,也是當朝重臣,根據史料判斷, 應該是政治地位僅次於周公的人物。
兩人還正面較量了一番。起因是召公對周公攝政不滿(成王既幼,周公攝政,當國踐祚,召公疑之,作君奭。君奭不說周公。)周公一番解釋讓召公明白了他的至公用心才罷休。
以上,燕的祖上,是周天子的近親,封地又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不可謂不闊。地位類似的,像晉國,魯國,在西周乃至春秋時期都很活躍,是地區性領導者。
總之,在周初70餘個諸侯國中,燕國怎麼說,也是贏在起跑線上的少數之一。
地緣優勢終週一代,箕子北韓沒想過復國的事兒,自然也沒找過看守北大門的燕國的麻煩。
但是,奇怪的是,整個西周,乃至東周春秋一段,燕國的歷史幾乎是一段空白,甚至召公以後,有七八代君主在系譜裡是找不到名字的。
咱先不糾結這個,先談談燕國的地緣優勢。春秋戰國時期,哪幾個國家最強?秦、晉、楚、齊無疑!
這幾個國家有什麼共同點呢?呂思勉先生在《先秦史》裡就琢磨了這事兒。他給出的答案是,這幾個國家都與未開發之地接壤,秦有西戎、犬戎,晉國北方有胡人,楚要開發荊蠻,齊則蠶食消化東夷。
燕國實際上也有類似的優勢,但是燕國幾代君主的表現如何呢?缺乏相關史料,不得而知。但有這樣一句話,可以以小見大:二十七年,山戎來侵我,齊桓公救燕,遂北伐山戎而還。
好了,我們跟周邊的野蠻人打了,打不過,最後還是齊桓公幫忙!
得,承認慫就完了!
然後咱們回到燕國沒存在感的問題上,試著探究一下何以至此。看一段《史記》關於召公一段治理百姓的描述:
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跨越千年,從太史公的筆下,猶能感受到這麼一個富公開透明、親民愛民的政治家的人格魅力。
這段故事,後來還留了一首詩,被收錄在《詩經》裡:
蔽芾(fèi)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bá)。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
說的是,召公死後,人們懷念他,捨不得砍伐他評理決事的那棵棠樹。
考慮到禮法傳承,召公的這段故事,可能作為重大政治遺產傳給了子孫。於是他的子孫們勤政愛民、又與世無爭,就這麼成為了弱燕。
一家之言,各位姑妄聽之。
享國最長憑什麼姬姓諸侯國,小國在春秋後期被吞併得差不多了,大國像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是戰國初期。魯國算是熬得比較久的,到戰國末期才被楚國滅掉。
而燕呢,戰國六雄,燕是倒數第二個被滅的——逃到遼東又掙扎了一番。而在姬姓封國中,無疑是最後一個滅亡的。這麼算下來,召公這一脈享國八百多年,可謂福祚綿長。
為什麼是燕?太史公是這麼解釋的:召公逝世後,人民連跟他有關的棠樹都不捨得砍,可見對召公的思念與認可。所以啊,燕國經久不滅,還是人心向著燕國。
這當然是有道理的,先秦人民還是很淳樸的,周王朝又是禮法治國,後來雖然世道亂了,但燕國人民難保不懷念召公治理國家的日子。
不過,這只是燕國不滅的一個原因,祖上闊,祖上積德。
另一個地緣政治上的原因也不能忽視:北京那片飛地,當時的大佬們忙著中原角力,哪顧上管他們。而且嚴格意義上,南韓雖然不是原始姬姓封國,但畢竟也是姬姓,他們只比燕國早滅亡幾年,只是因為他們住的離秦國太近。
不過,在燕國的八百多年曆史中,也不是沒有危機。比如子之之亂,燕國亂成一鍋粥,齊湣王就來撿便宜了,如果不是後來三晉、秦楚出於遏制齊國做大的目的幫助燕國復國,可能這次就玩完了。
唯一的一次雄起子之之亂,險些被滅國之後,燕昭王即位。這位大夥兒應該熟,如果不熟,那樂毅總該熟吧——諸葛丞相常自比管仲、樂毅,就是這位。
燕昭王即位,勵精圖治。首先是引進人才,用的是千金買骨的方法,是郭隗的主意。
郭隗跟燕昭王說,你看我水平不咋地,但你只要器重我,天下的賢士都會看到你招攬人才的誠意。燕昭王照辦了,於是像樂毅、鄒衍、劇辛這些有才能的人都來到燕國。
然後就是著名的樂毅伐齊、田單復國。燕昭王為這場戰爭準備了二十餘年,最終在燕昭王28年發動戰爭,而田單這個釘子戶幫助齊國撐到了燕昭王33年,這一年燕昭王去世了。
燕昭王兒子繼任新燕王,也就是燕惠王。惠王跟樂毅之間的信任度就沒那麼好了。於是惠王用騎劫代替樂毅,樂毅呢,嗅到危險的氣息,直接就跑趙國去了。
而騎劫將軍不負眾望,彷彿智障一般拼命送人頭,成就了田單的大翻盤,從此以後,田單躋身戰國名將之列,而騎劫也被永遠地釘在了恥辱柱上。
燕國被翻盤之後,就一蹶不振了。在此後的幾十年裡,他們除了捱打就是捱打。
先是趙國輸掉長平之戰,燕王喜覺得有機可乘,親自帶隊攻趙,結果被廉頗一波反推,直接把燕國都城圍了,委屈求和完事兒。
當然了,長平之戰後,趙國的日子也是一年不如一年,廉頗戰勝回國之後,在趙國內鬥中失敗出走楚國。沒了名將廉頗,燕王喜又折騰了,派大將劇辛去攻打趙國,這次損兵兩萬,劇辛也被斬殺。趙國甚至都沒派出李牧,是一個叫龐煖的大將帶兵作戰的。
再之後就是太子丹養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荊軻刺秦一去兮不復返。荊軻是英雄本色,奈何秦舞陽外強中乾,而最重要的天下大勢如水就低,區區刺殺怎麼阻擋得了秦國統一的步伐。
(燕王喜)三十三年(公元前222年),秦拔遼東,虜燕王喜,卒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