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如果死亡是一場深度睡眠,那麼永恆就如同一個夜晚--柏拉圖。這封哲學信為無神論提供了對死亡的慰藉,其依據是最近對多元宇宙的支持--一組多個宇宙的支持。當代物理學與尼采等人提出的永恆迴歸學說相一致,併為非宗教存在主義者的厄運和憂鬱提供了另一種選擇。
簡介
物理學的最新發展可以與哲學的洞察力相結合,為永生概念提供另一種選擇。科學發現和分類改變了許多關於生命起源、過程和多樣性的概念,但對死後生命的哲學理解和替代觀點卻較少受到科學發現--尤其是量子力學的影響。我認為,尼采對 "永恆的迴歸 "的闡述提供了一個與最近關於多個宇宙的發現相一致的模型。我借鑑了一些哲學傳統來指導我的探索,但我的論點是基於一些存在主義思想家的作品。我尋求一種 "無神論者的永恆",以替代關於生命、死亡和宇宙學秩序的假設。這一邏輯的基礎如下。我把生活、死亡和信仰的三個確定性確定下來。 首先,為了確立基本真理主張,有必要提出對三個 "確定性 "的基本假設。第二,討論多元宇宙與 "永恆迴歸 "學說的兼容性。第三,提出了永恆的宇宙論對存在主義的另一種觀點的影響。
三個確定性
為了找到我們的第一個確定性,我必須選擇確定性作為我對真理的檢驗。 (當然,還有其他的真理檢驗方法,如真理的對應性、一致性和實用性檢驗,它們都有其問題)。確定性作為真理檢驗標準的一個問題是,只有一件事我不能懷疑;因此,只有一件事我是肯定的。而這一件事/現象就是我的存在;我不能懷疑我的存在。例如,當我牙疼時,我不能懷疑這種疼痛。因此,我們的存在是我們的第一個確定性。
為了找到第二個確定性,我必須接受來自歸納邏輯中的一個事實/結論,它表明我肯定會死,死亡是肯定的。因為我出生了,我欠自然一個死亡。這是我們的第二個確定性。
這第二種確定性的結果是,因為我是一個老人,死亡即將來臨,而且是為了超越我對死亡的恐懼。我需要理解肉體的死亡,包括目的、後果,或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但我的追求更以世俗為基礎,作為對科學、發展和當代物理學的理性認識,我需要對永恆本質的絕對信念;我需要一個由科學支持的宇宙觀,所以我能夠相信它。因此,我需要第三個確定性。但是科學的情況是人類的悲劇,站在顯微鏡的無窮大和望遠鏡的無窮大之間是暗物質,科學對暗物質知之甚少。
因此,為了找到第三種確定性,我們必須利用心理學;因此,我們的第三種確定性是心理性質的。當許多思想家通過人類的感知和侷限來尋求哲學的清晰時,我選擇了尼采的格言:“痛苦說走就走,但所有的快樂都希望永恆,深邃的永恆”(尼采,1954:第365頁)。換句話說,人們尋求快樂和喜悅,但卻試圖避免痛苦。因此,我接受了我的存在,這是我唯一不能懷疑的現象,並將使它永遠回來。我選擇擁抱生命,擁抱我的存在,擁抱我的身體和地球,給生命以終極肯定。永恆的迴歸是存在的世界對成為的世界的最終印記(尼采,1967)。
通過對生命的肯定,我肯定了我的自我身份。自我身份的真實性就是擁抱自己和自己的世界(海德格爾,1979)。因此,在我追求熱愛生命、擁抱生命、給予生命終極肯定的過程中,我選擇了一次又一次永恆地生活在同樣的生命中。"一切都會回來,包括一切悲慘的、邪惡的和卑鄙的東西"。但生活中的所有樂趣也會回來,比如那些 "讓你屏住呼吸 "的時刻。這就是永恆的迴歸或永恆的重複的學說。
事實上,我認為是對過去生活的一瞥,是過去無數次生活的結果。這種信念減少了 "死亡的刺痛"。如果一個人對死亡和在永恆中等待他的東西有絕對的信念,那麼死亡就不那麼可怕了,死亡可以被看作是一個朋友,是通向自我身份的最終真實性的道路。
這就是我在科學中找到智力慰藉的地方。科學的最新發展支持永恆的迴歸,但我們的生活之間可能存在微小的差異;事實上,我們現在可能在其他宇宙中過著同樣的生活--有微小的差異(格林,2007)。那麼,物理學的最新發展是什麼,既支持又修正了永恆迴歸?
多元宇宙
現在,僅僅因為永恆的復現與心理學相一致--所有的快樂都希望永恆,並不能證明其物理現實。然而,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宇宙中,有許多宇宙存在,那麼永恆迴歸的物理現實就成為一個合乎邏輯的結論,因為有限的元素通過無限的時間會重新創造過去的原子組合,以再現我的生活,我的宇宙。 例如,想象我在玩撲克牌(5張抽獎牌),我發了5張隨機的牌;最終,如果我玩的時間足夠長,我將再次得到同樣的5張牌。而對於再活一次 "此生",也可以提出相同的論點:宇宙中的元素數量有限,它們通過無限的時間進行互動(格林,2007)。(事實上,"似曾相識 "的經歷與多元宇宙是一致的,並支持永恆重複的學說)。
關於永生的信念一直與當時的宇宙論聯繫在一起。幾個世紀以來,人們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陽圍繞地球旋轉。今天,我們現在相信地球是圍繞太陽旋轉的,我們的太陽系是銀河系的一部分,而銀河系只是眾多星系中的一個。我們今天甚至沒有質疑這種宇宙學,我相信有一天多元宇宙也會如此:它將被接受為一個事實。人類曾經是創造的中心,然後人類在宇宙的角落裡的一個星球上,而現在我們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人類認為我們的宇宙是唯一的宇宙,這是個錯誤。有什麼證據表明存在多元宇宙?
首先,改變關於時間的觀念是構思多元宇宙的另一個關鍵發展。但什麼是時間?我們只能通過某種類型的重複過程來衡量時間(格林,2007)。既然時間會重複,我的存在也會在時間上重複。讓事情變得真正離奇的是,空間可能在 "現實中 "是黑洞表面的二維全息圖,此外,我們對時間和空間的日常體驗是一種幻覺,因為過去還沒有結束,未來已經到來。愛因斯坦說,我們對時間的體驗是一種幻覺(愛因斯坦,1961)。因此,因為過去還沒有結束,因為未來已經在這裡,所以時間的經驗是一種幻覺(格林,2007)。
這對於尼采的永恆迴歸的觀點非常重要。這意味著,"這一刻",當你讀到這幾句話時,你正在決定你的過去以及你的未來,因為過去還沒有結束,因為未來已經到來。因此,"此刻 "是理解永恆復現的關鍵:通過 "此刻",人們創造了自己的過去和未來。
其次,對多元宇宙的進一步支持來自於物理學的發展。在科學上,多元宇宙是對 "大爆炸 "的唯一解釋。關於多元宇宙,Susskind教授說:"這是一個假說;對於大爆炸,沒有其他假說"(Greene,2007)。至少有三項發展支持多重宇宙。膨脹、暗能量和絃理論,後者基本上包含了前兩者。(弦理論是創建統一場理論的一種嘗試)。
多元宇宙是唯一能解釋弦理論的假說,也是唯一能解釋實際的、令人驚訝的、與原子理論預測大相徑庭的負引力的測量,以及通貨膨脹。通脹是 "大爆炸 "也是 "大爆炸"(Vilenkin,2011)。大約140億年前,我們的宇宙開始了,當時大爆炸以一種難以想象的力量發生了幾何級數的爆炸,然後停止了,然後宇宙繼續以較慢的速度膨脹,同時逐漸增加其膨脹速度。這種最初的爆炸被稱為通貨膨脹。 然而,由於通貨膨脹並沒有在所有地方同時停止,在通貨膨脹的數學方程中也是多元宇宙的方程。由於通貨膨脹並沒有在所有地方同時停止,俄羅斯物理學家表明,數學表明大爆炸在不斷地發生。蘇斯金德教授在《宇宙的結構》中說:"科學家們遵循邏輯,而邏輯似乎導致了多元宇宙"(格林,2007)。
然而,在多元宇宙作為一個 "合理 "的假說被接受之前,它必須等待來自負引力的測量和絃理論的支持。支持多元宇宙的第三條腿是弦理論。弦理論是一種萬物理論,即在亞原子粒子的背後是小振動的弦,弦的振動決定了粒子的屬性。雖然弦理論解釋了一切,但它也預測了其他維度,如果我們生活在多元宇宙中,這也是可以預期的(格林,2007)。
負重力的實際測量值--小數點後的122個零和1--比原子理論的預測值小得多;空間負重力的小測量值使科學家們感到困惑,因為原子內的空間含有大量的能量。目前,多元宇宙是對空間中少量負重力的唯一解釋。沒有其他的解釋,就像沒有邏輯解釋為什麼地球離太陽有9300萬英里一樣;如果不是這樣,那麼人類就不會在這裡談論這個問題了。(開普勒一生都在努力試圖找出地球離太陽9300萬英里的原因)(格林,2007年)。
而負重力也是如此,就像地球與太陽的距離一樣;如果它們不是事實上的東西,我們就不會在這裡談論它們;但如果有大量的宇宙存在,人們會期望在某個宇宙的某個地方找到負重力的這樣一個數字。因此,多元宇宙得到了通貨膨脹、暗能量和絃理論的支持。數學上指出了多元宇宙的存在。事實上,理論和數學在實際觀察到 "黑洞 "之前就預測到了它們的存在。 我歡迎多元宇宙,因為它為永恆迴歸的學說提供了支持。多元宇宙表明,人將重溫自己的生活,而自己目前可能是在另一個生命中生活,並有微小的差異,這意味著在 "輪迴 "過程中,人們可以以微小的方式改善自己的生活。
超越存在主義
多元宇宙和永恆復現學說需要對存在主義的信條進行修正。根據存在主義,沒有絕對的知識,生活只有我們賦予它的意義。世界本質上是沒有意義的,人類的存在只是一個殘酷的事實,它是愚蠢和荒謬的,因為沒有任何理由(薩特,1993)。人類的存在只是在一個無法理解或不合理的宇宙中發生的事情,除了現有的個體賦予它的意義之外,生命沒有其他意義;世界本質上是無意義的(Lyman & Scott, 1989)。
然而,如果多元宇宙被證明是真的,這將改變我們對生命和死亡的看法,因此,我們賦予它們的意義將更加客觀,因為科學告訴我們,這個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這個生命也不是唯一的生命。我們的宇宙觀會改變。死亡不會是所有事物的結束。如果我們知道多元宇宙是一個現實,因此,這種生活不是我們唯一的生活,那麼,薩特聲稱人類沒有自然,只有歷史,人類沒有本質,只有存在,存在先於本質的說法就不正確了。看來,多元宇宙將存在先於本質顛倒過來,變成了本質先於存在,人類具有永恆迴歸的性質。
-
無神論者的永恆
我把人類的這種存在看作是永恆的迴歸,因為我只知道這種存在,因為它是存在在成為世界上的最終印記(尼采,1967)。我們無神論者會發現,永恆的迴歸所承諾的永恆不比沒有永恆好嗎?永恆的迴歸難道不比 "死亡是萬物的終結 "更可取嗎?正如理查德-託斯曼教授在關於19世紀哲學的講座中所說,我們不再需要為這個童話故事而顫抖。"很久以前,在宇宙的一角,存在著一個叫做地球的星球,在這個星球上,聰明的動物們生活著,發明著知識,地球呼吸了幾次,就不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