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雖然只是一種植物,但是它在唐朝被文人墨客賦予了很多人生哲理,讓它所代表的意義是非同一般。
此後的歷史中,諸多文人對牡丹都有一種自己的感悟和體會。
牡丹在唐朝不僅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和追捧,同時也是皇帝和王公大臣的喜愛之物,他們喜歡牡丹,所以讓唐朝的牡丹又彷彿見證很多歷史的瞬間。
因為文人墨客的喜愛,所以牡丹在繁榮的唐朝文化中極為耀眼,很多唐詩代表作之中都能找到牡丹的身影。
本篇就以“牡丹”基點,來探討一下唐人詩歌中的牡丹情結及其文化意蘊。
一、唐人詩歌中的牡丹情結
1、唐朝人在詩歌中對牡丹的喜愛和認可
首先,看唐朝詩人借用牡丹表達自己的不甘之心。
唐朝中期的一位宰相柳渾曾經留下一篇唐詩,他這首詩取名就是《牡丹》,頭兩句是“近來無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顆”。
這首詩雖然是在諷刺唐朝貴族人士為了一棵牡丹花而豪擲千金,但是也證明了當時的唐朝人特別喜愛牡丹。
不僅如此,這也展現出唐朝詩人都喜歡借用牡丹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
正如唐朝前期的著名詩人王維。
他一生沒有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在官場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是也沒有跌宕起伏,算是有些小坎坷,總體過得很平淡,所以他心中有著很多無奈和心酸,於是寫下一首《紅牡丹》。
“綠豔閒且靜,紅衣淺復深”,表達自己對牡丹花的喜愛和認可;“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表達自己心中的感傷和懷才不遇之情。
其次,再看唐朝詩人用牡丹來展現唐朝的繁華景象。
唐朝詩人張祜他寫了一首《杭州開元寺牡丹》,他這首詩講到當牡丹花盛開的時候,人們都想著要奔出長安去觀賞牡丹花。
他當時在杭州的錢塘寺,不用踏入紅塵之地就能欣賞到美麗的牡丹花。
詩人王建一首《賞牡丹》,他在開篇一句“此花名價別,開豔益皇都”,就把牡丹花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最後又來一句“一夜輕風起,千金買亦無”,這是在講如果錯過賞牡丹的時機,即便花千金也買不回來!
2、為何唐朝詩人如此喜愛和借用牡丹
第一因為唐朝詩人認定牡丹具有美麗的風姿與高尚的風格。
正如王維所寫的“綠豔閒且靜,紅衣淺復深”,這個便是在描寫牡丹嬌豔可愛的丰姿以及嫻雅安靜的氣度。
也許在唐朝詩人認可之前,牡丹花在普通人眼裡只會覺得比較漂亮而已。
可當有了文人雅士的追捧,他們通過浪漫主義或者是現實主義,抑或是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從而讓這個牡丹在唐朝時期更加具有人生意境,增加了牡丹本身的文化厚度,所以人們才越來越喜愛和追捧牡丹花。
這何嘗不是普通人在追逐自己喜愛的文人雅士,或者是通過觀賞牡丹來尋找自己的人生感悟!
白居易曾寫一首《牡丹》,他在這篇作品中有一句詩是:“絕代只西子,眾芳惟牡丹”。
這句詩的含義非常的直白,沒有太多的咬文嚼字,就是在說只有西施稱得上是絕代佳人,而百花之首則是牡丹!
無獨有偶,唐朝詩人徐夤在《牡丹花二首》中有兩句詩更是讓牡丹豔壓群芳,他在第一首第一句是稱“看遍花無勝此花”。
此句是在他賞遍群花都找不到與牡丹相提並論的存在,接著他又在第二首的第一句寫道:“萬萬花中第一流”,這句詩更是把牡丹定義為天下萬花之首。
唐朝詩人如此高絕的點評,怎能不讓文人雅士不斷地追逐,所以也讓牡丹花在唐朝中期可以價值千金,成了唐朝文人墨客筆下吟誦、描述、繪畫和獲得讚譽最多的花卉之一。
第二則是唐朝政治的開明和經濟的繁榮。
首先是因為政治的開明態度,唐朝詩人才敢於通過牡丹來表達自己對時政的態度,否則就是在給自己找麻煩。
唐朝統治者若是在政治方面真的壓制得很死,也很難誕生出各種充滿現實主義氣息和浪漫主義色彩的詩人。
白居易的一首《牡丹芳—美天子憂農也》,既讚揚了牡丹的絕色,還諷刺了公卿對牡丹花的過度追捧,而忘了自己的本職。
類似白居易借牡丹諷刺朝政的詩句數不勝數,這便是唐朝統治者政治開明的實際展現。
其次則是因為經濟繁榮才能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有了文化繁榮發展,才能誕生諸多詩人。
根據史料數據統計,唐朝流傳至今有名有姓的詩人有2536名,而沒有流傳下來不知道有多少。
正因為這些詩人對文學的追求與創作,嚷牡丹成為唐朝的花王,甚至一度成為唐朝的國花。
二、唐朝詩人賦予牡丹的文化意蘊
1、通過寫“牡丹”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
唐朝詩人喜歡借用牡丹表達自己的對家人和朋友的離別之情。
所謂牡丹的文化意蘊,就是唐朝詩人通過寫牡丹來傳遞自己的內心真實想法,這便是古人的含蓄和浪漫。
自古以來,家人和朋友是人們在生活當中最為重要的人,而唐朝詩人都是讀書人,是屬於文人雅士。
他們對家人是忠孝仁義,對朋友喜歡追求“君子之交”,有時候兩位文人平時看著沒有什麼太深的往來,但是在關鍵時刻可以替對方兩肋插刀。
既然他們是文人,所以有什麼事情或者想法需要表達時,都喜歡詩句,例如唐朝詩人令狐楚留下一首七言絕句,名稱是《赴東都別牡丹》。
看他的題目明明是在與牡丹告別,可令狐楚是京城人士,而在中唐時期的京城是遍地牡丹,令狐楚就是把牡丹借指家鄉,所以詩句中先是兩句“十年不見小庭花,紫萼臨開又別家”,接著是“上馬出門回首望,何時更得到京華”。
令狐楚表示自己好不容易回到京城,沒承想很快就好離開,心中依依不捨之情難以自拔,所以借離別牡丹來抒發自己的離鄉之情。
又例如白居易一句“一作芸香吏,三見牡丹開”。
這是在說自己為了賞花特意去了三次,就是要見到牡丹花最美的時刻;接著白居易在這首詩的最後來了一句“詎知紅芳側,春盡思悠哉”。
這句就是在表達自己因為觀賞牡丹,而想到至交好友元稹,正所謂睹物思人,這才寫下一首《西明寺牡丹花時憶元九》。
又例如前面提到的詩人徐夤寫了一首《寄白司馬》。
白司馬是指白居易,因為當時白居易被調往江州任司馬已經有五年沒有回到京城,因而徐夤作為朋友,借用欣賞牡丹一事表達自己對好友白居易的思念。
2、牡丹“見證”唐朝的發展演變過程
首先,在盛唐時期,詩人通過牡丹表現出了盛世繁華,人們為了追逐牡丹而一擲千金,甚至有些時候幾千金都未必能得到。
唐朝詩人張又新,這是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罕見的連中三元的文人,他留下一首《牡丹》。
張又新在詩句中講到“牡丹一朵值千金”,這是盛唐時期人們有錢有閒,日子過得很舒服,所以有閒情逸致來砸金錢賞花。
唐玄宗在開創出盛世之後,每天都是在想著如何過好每一天,甚至為了自己寵妃的開心,特意在興慶宮種植大量的牡丹花
而每次到盛開之時,唐玄宗帶著楊貴妃來到興慶宮賞花,為此唐玄宗還要求李拜創作一篇可演唱詩句,是為《清平調三章》。
李白在裡面講到“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這是把楊貴妃與牡丹相提並論,各自的角色都能引得唐玄宗開懷大笑。
其實這樣的場景就是在說明當時的唐朝皇帝和貴妃一直在享受生活,為了賞花都能讓大臣特意作出樂詞,可見皇帝之沉迷,唐朝之發達!
其次,通過詩句中的牡丹再看唐朝的衰落。
晚唐時期的詩人朱慶餘,他寫了一首《登玄都閣》。
當時因為唐朝已經進入各種混亂狀態,因而朱請餘說因為戰亂導致豪宅無人居住,而豪宅大院之中能看到盛開的牡丹,是為“豪家舊宅無人住,空見朱門鎖牡丹”。
詩人王貞白又寫到“今日長安已灰燼,忍隨南國對芳枝”。
這是在說盛唐時期的長安遍地牡丹,但是如今的京城早已沒有了昔日的盛況,因為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經濟中心轉移至南方,包括牡丹花的種植技術也推行到南方。
所以,南方的富商巨賈享受著牡丹的景觀,而北方的京城鄧大城市早已是衰敗的景象。
唐朝末年的詩人為了懷念盛世大唐而寫到“ 曾過街西看牡丹,牡丹才謝便心闌”,可是這些早已是過去,於是後面是感慨和懷念道:“如今變作村園眼鼓子花開也喜歡”。
三、總結
總而言之,因為皇帝和王公貴族的喜愛,讓牡丹無形中帶著一絲富貴,在政治影響力的推動下。
牡丹被唐朝的上流社會和文人雅士所喜愛,形成一種詩人獨有的牡丹情結,更是賦予牡丹各種文化意蘊,通過牡丹可以表達自己各種情感,讓牡丹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代表。
參考文獻
《唐研究:第5卷》
《中國牡丹全書》
《全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