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一)《免冑圖》與宋笠形盔

傳北宋李公麟所繪《免冑圖》,是中國古代美術史上一幅重要的軍事題材繪畫作品。《免冑圖》卷又名《郭子儀單騎見回紇圖》,紙本墨筆白描,落款“臣李公麟進”,縱 32.3 釐米,橫 223.8釐米,臺北故宮藏。《石渠寶籍續編》著錄。此卷描繪唐代名將郭子儀說服回紇大破吐蕃之戰一事。

關於這一著名戰事,據《舊唐書》郭子儀列傳記載,稱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唐朝叛將僕固懷恩煽動吐蕃、回紇等30餘萬南下,京師長安震恐,人情危迫。郭子儀部僅萬餘人,為敵圍困。子儀與回紇先有舊誼,遂以數十騎徐出,徒手不著盔甲(即免冑)往見回紇,以示誠意,回紇首領舍兵下馬齊拜,歡言如初。兩軍化敵為友,大破吐蕃十餘萬於靈武臺西原。

《免冑圖》卷所繪,即為郭子儀率數十騎出並免冑見回紇首領大酋、大酋舍兵下馬拜見的情景。圖卷左側是郭子儀所率部將兵騎,儀容鎮定,佇立於側。右側是入侵關中的回紇兵騎,陣營龐大而惶惶無措。回紇大酋著戎裝,攜副將滾鞍落馬,正單膝跪地作欽服之狀,拜見免冑著燕服的郭子儀。郭神情雍穆誠懇,俯身援手以禮相見,體現出從容大度的一代名將風範。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畫中,郭子儀侍衛們總共佩戴有四種兜鍪。

第一種,鳳翅盔。

該盔型脫胎自唐與五代時期,是折返頓項盔與朱雀盔相融合的產物。該盔由盔纓、盔體、盔脊、抹額、鳳翅、頓項六大部分構成,盔脊、盔沿以祥雲浪濤形貼片包邊,正前方抹額與盔脊交接處飾以團花,左右鳳翅根根翎毛乍起,纖毫畢現。部分此類盔帶有凸出盔簷,盔簷樣式形同日本當世具足兜,在《武經總要》中有收錄圖式。

第二種,笠形盔。

這種樣式的盔於宋朝首次出現,形似倒扣海碗,盔體繪有祥雲紋飾,盔下綴頓項,這種盔型在南宋與元代十分流行。

第三種,蓮沿笠形盔。

在《免冑圖》畫卷靠近中央位置,有一位身著齊腰甲手牽戰馬的軍人形象,其佩戴的頭盔造型十分奇特,邊沿翹起形同蓮花瓣,不知是否為藝術誇張。

第四種,無名盔型。

款式類似唐時步兵甲所配之兜鍪,護頰兩側沒有鳳翅形裝飾,形制在《武經總要》中有收錄圖式。

可以看到,《免冑圖》中出現的這兩種“笠形盔”基本上都沒有頓項。

那麼,頓項是什麼?

所謂頓項,其實就是與頭盔連在一起保護臉部頸部肩部的防護部件。

有意思的地方來了。我們在抗日劇中看到,日軍的帽子兩邊和後面都會掛幾塊布,頗似中國舊時穿開襠褲的小孩,為了護襠縫上去的屁簾,所以把日軍軍帽稱為屁簾帽,古稱“頸絆”,簡稱“帽垂”,學名“軍帽垂布”。

但是,“帽垂”並非日軍所獨有,早期歐洲的士兵就已經在軍服設計上有了這種設計,如英軍、法軍在非洲、菲律賓、巴西、印度等地,都可以在圖像資料中看到類似的設計。其中在非洲沙漠和熱帶雨林中的軍隊較為普遍。

很顯然,“帽垂”是為了適應在當地的環境和氣候下作戰而出現的功能性設計,有著非常明確的功能指向:防曬傷、防風水、防蚊蟲

所以,說到這裡,你再看看李寧的設計,是不是有問題?

(二)元代笠形盔

元代頭盔主要有三種形制,但無論細節裝飾如何均萬變不離其宗。

第一種,沿襲中原兜鍪樣式,盔纓、盔體、抹額、頓項將頭部緊密防護。

第二種,“缽胄”。早期蒙古騎兵也大量使用皮質頭盔,盔體以四到五片皮革連接成尖頂深缽狀。由此發展而來的胄形深刻影響了後來的明清兩朝頭盔,被考古學界稱為“蒙古缽胄”。

第三種,笠形盔。這種頭盔盔型與南宋笠形銅盔基本相同,不但作為軍用盔,不少蒙古官員、貴族在平時也佩戴款式相同的皮笠。

(三)《出警入蹕圖》與明笠形盔

明軍頭盔有一部分承襲元代,一部分則模仿宋制,在這裡我們從《出警入蹕圖》場面中去管窺一二。

《出警入蹕圖》沒有明確交待畫中的皇帝具體是明代哪位皇帝,學術界有世宗和神宗等不同觀點,目前有較多人認為應當是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

在這裡,神宗皇帝身騎大馬、身穿戎裝,颯爽英姿。他頭戴鳳翅盔,整個頭盔裝飾金飾,盔兩側為金質鳳翅,盔頂裝飾紅纓、旗、翎等。

至於笠形盔,則有很多種形制。

比如,這種頭戴“勇”字笠盔的。該盔為紅色,盔前有金色“勇”字。

這在明代梁莊王墓出土有同款頭盔,髹紅漆“橢圓形,隆頂攢尖,折沿……隆起的盔體內面焊接一個由 12 根豎置放的鐵條組成的“罩子”…通體膠貼平紋麻布,然後髹紅漆。在盔頂面的正前方,用金粉書寫 1 個大的‘勇’字”。

不難看出,這類頭盔在形制、材質、工藝上應皆與梁莊王墓出土的這件類似。

除了勇字盔之外,還有一種戴折沿笠帽的軍士六瓣,帽沿上翻,有黑色和紅色兩種,頂部裝飾金色帽頂和孔雀翎。《出警入蹕圖》中的戴黑、紅笠帽者為儀仗人員,由於其身份等級原因,帽頂可能為黃銅而非金。

實際上,笠帽在明代佩戴十分廣泛,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既可搭戎裝也可搭常服便服。

除了這幾種形制之外,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 年)兵仗局所監製記錄的盔型中各種四瓣、六瓣、八瓣明鐵盔佔據了絕大多數。

比如明定陵出土的神宗御用明鐵盔頂飾金珠紅纓,由蓮臺與真武帝君像構成盔頂,盔體由飾有六丁六甲神的六瓣弧形鐵片構成,以六條盔脊連接。

明定陵出土神宗鐵盔實物

明定陵出土神宗鐵盔復原圖

不難看到,笠形盔源自宋代,經元而明發揚光大。形制演變清晰可見,那麼,你還認為這只是消費者歷史積澱的問題嗎?

1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抗戰時期如何對付落單的日本兵?一個老兵的回憶令人振奮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