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百越,“百越”之稱最早源於先秦古籍對南方沿海一帶古越部族的泛稱,又稱古越族或越族等,因這些古越部族眾多,故謂之為“百越”。百越有很多分支,包括吳越、揚越、東甌、閩越、南越、西甌、駱越等等眾多支系。範圍包括今天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大部和湖南、湖北、安徽局部。
“越”或寫作“粵”,因為古代“越”與“粵”相通,到近代才有所區別。漢朝時這裡改為郡縣,此後“百越”這個名稱就很少提到了。唐宋以來,隨著越人逐漸整合於南遷的漢族之中,先後形成廣府、潮州、客家等不同族系,而未被融入漢族的越人,則逐漸發展成壯、黎、瑤、畲等邊疆族群。
關於古越族的來源,學術界主要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是認為越族源於中原華夏族,是諸夏族的後裔,即“越為禹後說”;二是認為越族是由當地原始先住民發展形成的,即“土著說”。
持“越為禹後說”者,主要以司馬遷《史記》中的《夏本紀》、《越王勾踐世家》以及《吳越春秋》、《越絕書》等歷史文獻為依據,認為越王勾踐的祖先,是禹之苗裔、夏后帝少康之庶子無餘的後代,之後形成分支散佈南方各地而成“百越”。
有學者根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等史籍有這樣的描述:“公元前333年(戰國時期),楚威王興兵伐越,大敗越國,盡取吳越之地。” 認為,自此越華人流散到南方一帶,分化成眾多的支系,故而從這個時候開始,文獻中便出現了“百越”這一個新的稱謂。不過,據科學技術的測定與考古的深入,該“百越源於越國分化”的觀點難以信服。
古代的百越民族,在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史上一直居於重要的地位。無論是華夏族、漢族,還是中華民族,都是多元一體的民族共同體。
據研究考證,新石器時代,百越先民曾經有過一次大規模、遠距離的遷徙,其突進中原的一支成為華夏族的主源之一,參與了夏朝的創建,還有可能居於民族主幹和政權主導地位。戰國秦漢,是中華民族從華夏族演進到漢族的重要時期,百越民族大規模融入華夏、漢族,成為漢族的重要族源之一。在今天中國的55個少數民族中,至少有11個民族被公認為源自古代百越,佔總數的五分之一,百越後裔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員。
下面分述幾個主要越族部落:
吳越部族
吳越包括于越、句吳部族,是春秋時期越國、吳國的前身(地理位置即今蘇南浙北一帶)。吳國相傳是由周族首領古公亶父(周文王祖父)的兒子泰伯建立,但也有說法是冒認祖宗來拉近與中原華夏族的關係。越國於公元前2032年建立。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國後北上與當時中原諸國會盟並傲視中原,成為春秋最後一個霸主。戰國時,勢力衰弱,後被楚國征服,公元前222年被秦所滅。于越部族在春秋時期較為強大,戰國後衰落。
閩越部落
閩越部落即是閩越國的前身(今福建一帶)。因分七族,故有七閩之稱。閩越之“閩”源於圖騰崇拜,閩越部落把蛇當作是部落的圖騰;蛇在古語中又被稱為長蟲,就以蟲為義,把該地稱為閩越。閩越人在距今3000年以前(相當於中原的夏商時期),已經創造出燦爛的獨具特色的——閩文化;到了周朝,形成七個大部落,史稱“七閩”。戰國時,越國被楚國打敗,越王勾踐的後代遷徙到這裡建立閩越國。漢高祖時封閩越王,建都今福州市。後因內部叛亂被漢朝平定納入版圖。
南越部落
南越即今廣東一帶越人的稱謂。當時廣東地區政治實體較為鬆散,在秦統一嶺南過程中,很快被征服。廣東漢族不是簡單的來自全國各地漢族的複合體 ,而是以由百越融合於漢族而形成的廣府民系和潮汕民系的先民為基礎,然後繼續融合百越後裔和其他本土少數民族的複雜融合體。南越是由漢人趙佗建國。秦朝南海郡尉趙佗趁秦末大亂之際,控制南海郡並封鎖與嶺北的交通通道,後兼併桂林郡和象郡,自立為南越王,後被漢武帝攻滅。
越族部落還有江淮的邗越,江浙一帶的東甌越和廣西一帶的西甌越,還有嶺南的駱越,這些相對影響較小。
可見,不同分支的百越在漫長的歲月裡,一大部分已經融入華夏漢民族了,沒有融入的也作為少數民族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