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鵰英雄傳》有一個著名的情節,郭靖與裝扮成小乞丐的黃蓉相遇,請她吃飯一頓就花了19兩7錢四分。
金庸大師想表達的含義,為郭靖心地淳樸、待人真誠豪爽,不在乎顏值只關心內在,只要投緣就願意傾其所有。
但幾乎每一個讀者,看到這個高昂的飯錢都會印象深刻,較真的甚至會查閱許多史料,研究19兩多的銀子吃一頓飯,在南宋時期是否可能發生。由此可見,在大家心裡白銀一向很值錢,輕易花不了這麼多錢。
事實也確實如此,平民老百姓居家過日子,使用的通常是銅錢,臨時出門購買日用品,銅錢就用荷包裝在身上,若出遠門的話,則用麻繩從銅錢的孔穿一串,所以叫做盤纏。
可積蓄地習慣自古有之,當銅錢攢了幾箱子,為了安全及便攜,就會去銀莊兌換成銀錠子。雖說每一個銀號都有自己的記號,但銀錠子有一個重大優勢是銅錢無法比擬,那就是抗風險能力極強。
銅錢每個朝代都會刻鑄,畢竟鑄幣權在人類社會進入封建統治之後,就牢牢掌握在當權者手裡,任朝局風雲變幻,它自巍然不動穩如泰山。
只是帝王換代尚且好說,銅錢的價值變化不大,但萬一碰上朝代更迭,那隨著面額的重新制定,大家手裡的銅錢雖說能兌換新錢,但貶值的可能性很高。
白銀卻不會,白銀不以面額決定價值,而是採用重量計價的方式,自計量單位有了定式後,成百上千年都變化不大,因此從豪門世家到殷實中產,都選擇用白銀來存錢,整整齊齊的銀錠子碼齊一箱子,戰爭來了心也不慌。
可大家用實際行動投票,只有對新鮮事物接受度較高的商人,覺得四處行商帶銀子著實太沉了,會攜帶交子進行交易。一般老百姓和世家貴族依然青睞白銀,原因仍舊不變,白銀的抗風險能力頂呱呱,擱在家裡全家都踏實。
所以待到明朝中葉,直接就制定了銀本位,確定了白銀至高無上的貨幣價值。
朝廷對外做貿易,採用的就是白銀,而周邊各國也都滿意,銀本位順風順水地實行了整三百多年,直到1935年才廢止,歷經王朝更迭也沒有褪色,可見世人對白銀作為貨幣的認可。
碎銀子就來自白銀,可以看成是銀錠子的邊角料,一整枚銀錠價值不菲,除了買房置地幾乎花銷不完,《紅樓夢》裡的劉姥姥看著一桌精緻到極點的筵席,大呼二十兩銀子都夠農家人過一年了,而王夫人封給她的一百兩銀子,更直接將劉姥姥一家從貧困線邊緣拉到小富。
所以真有要花銷銀子的場景,哪怕是公侯之家也沒有直接拍銀錠的,碎銀子應需而生,既不像銅錢價值那麼低,得數一箱子沉甸甸的給對方,還十分方便,用多少就拿多重的碎銀子,頂多再找零些銅錢。
碎銀子雖來自銀錠,但不是直接掰下來的,古代早有一套完善的工具,銀剪子就專門用來剪銀子,先大概剪下來一塊,放在戥子上稱一下重量,若還是超重,就再剪到合適為止。
所以剪銀子也是個技術活,老道的行家幾乎可以做到,一剪子下去重量都跟需要的分毫不差,那麼既然碎銀子的流通比銀錠普遍,就會導致商戶手裡積攢許多的碎銀子,前面說了從銀錠上剪銀子是化整為零,想要儲蓄的話古人怎麼化零為整呢?
當時的老百姓手裡的碎銀子存夠一定數量,就會前往就近的銀莊鑄成銀錠或銀元寶,而銀子雖然是金屬取材於大自然,可偷工減料的事件也常在古代發生。
做買賣不老實的銀號會在鑄銀錠時摻雜其他金屬來壓重量,這也就是刻記號的一個原因,銀號回收銀錠時,若看到是自家鑄的銀錠,則放心入庫,若是別家的記號,店家也會用剪子將銀錠剪開查看成色。
由此可見,剪子跟戥子是古代中產及以上人家必備的物件,畢竟信人不如信自己,銀錠到底是不是貨真價實,還得親自動手剪開才知道。
但也有一個相對特殊的例外,用當下的話說就是洗錢。各朝代都會鑄造刻有朝廷印記的官銀,用於對外貿易、賑災等大事件。
官員對官銀若起了貪念,就會命人把官銀剪成碎銀子,再通過銀莊重新鑄成銀錠,一來二去之間,這些銀子就能用於日常花銷了。
除了黑心官員以外,土匪海盜搶來官銀,也會採用相似的手法來洗錢,畢竟拿著官銀出門花,就跟自投羅網沒有區別,古代任何一個百姓都認得官銀的記號,轉頭就會到衙門點炮。
因此王朝末期常見的國庫空虛,其實跟官銀被悄摸轉移有分不開的關係,當約束力減弱,自上至下都把官銀拿出去換成普通銀錠,國庫必然就沒錢了。
並且碎銀子還能恢復到出廠設置,只用再到銀莊鑄成銀錠即可,倒是非常方便。
正因太過便利,黑心官員和土匪強盜洗錢也用這種辦法,把官銀剪成碎銀子,再兌換成銀錠,就能逃過追蹤。
可朝廷能人無數,他們既然知道這種洗錢方式,為何還會在明朝採用銀本位呢?
這就是利人也利己,朝廷只需鑄造銅錢,銀子可以自己變換形態,大大減少了鑄幣的壓力,刻上官銀的記號,就能即可充入國庫,做對外貿易各國也認可,優勢依然頗多。